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2018-02-08 15:1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院校

李 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5300)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而对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成才发展,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把握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发展。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就业意识强烈,但职业理想缺失

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对高职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高职生在校期间就业意识非常强烈[1]。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少学生对待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急于求成,迫切渴望学习花费的成本能尽快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甚至不少学生打着忙于“就业”的旗号实际却做逃课缺勤之事,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高职学生就创业意识强烈相对应的是,大多数高职生缺乏职业理想。笔者在进行访谈时发现,当问及“你是否有就业想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肯定的态度,但当问及“你是否制定了职业规划?”以及“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的问题时,80%左右的学生都表现出茫然和不知所谓的态度。职业理想的缺失,也就意味着他们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缺乏清晰的规划,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就业资本,缺乏就业自信,从而形成“思想云规划,实际无行动”的现象。再加上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本来就比较差,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将就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显得格外重要,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势在必行。

1.2 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职业技能薄弱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实际上真正做到预设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并不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偏重理论教学。大量的理论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很多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掌握得却不够扎实与深入,加上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职业技能薄弱,造成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无法发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访谈了解到,不少用人单位都表示岗位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更被看重,而这恰恰是很多学生身上所缺乏的素质。对于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表示很多时候无法自如地将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在实际工作中去,面对工作任务常有无从下手的感受,需要靠单位培训和师傅指导才能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尽快胜任岗位。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的掌握上还比较欠缺,势必影响其个人职业发展。

1.3 学生专业素质有所提升,但职业道德淡薄

虽然不少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低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但是三年的在校学习让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认同,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素质。但与此同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淡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淡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甚至出现学生用欺瞒的手段获取工作职位的恶劣情况;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肯吃苦,怕吃亏,责任意识不足,只谈待遇不谈吃苦;三是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工作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职场中不能够做到主动承担责任,更鲜少有愿意帮助队友共同成长的学生;四是工作稳定性和岗位忠诚度不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离职率逐年攀高,初次就业稳定性很低,跳槽现象越来越多。且不少学生岗位转换适应能力较差,调整岗位后很难适应新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所有这些职业道德淡薄的问题体现,都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生源素质下降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2.1 学生自身条件不足,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缺乏主动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凡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必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高职学生自身条件不足既包括他们观念意识上的不端正,也包括他们文化基础等方面的薄弱,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他们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缺乏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具体来说: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所处时代发生变化,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以往不同,包括高职学生在内都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意识、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艰苦朴素作风弱化、缺乏奋斗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他们学习方面,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学习职业素质的意识,得过且过,进入职场后便措手不及,很难适应职业需要。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基础薄弱。很多高职生之所以选择高职院校,主要就是因为高考分数低。而且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身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不断减少,为达到一定的招生率,高职院校只能不断降低录取准线,使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相当比例的高职学生属于中职对口单招或注册入学。多元的生源结构也凸显了一个事实,就是大多数高职生不仅在文化基础和知识水平上较低,而且在学习态度、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职业素质教育对象的基础薄弱,导致职业素质教育效果不佳。

2.2 高职院校教学错位,制约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

过去的十几年是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的时期,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也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办学历史不长,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和不足,制约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

第一,课程体系结构失衡,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应当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都偏向于学术化,本科院校学科性强的烙印很深,本该强的职业性却较弱。而且,在高职院校的整体课程体系结构中,职业素养的教育并没有贯穿其中。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下,基础课、专业课与职业素质教育呈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联系不紧密,阻碍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学科知识与岗位任务缺乏深度融合。受学科体系和知识本位思想影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设置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会出现同一学科基础知识在不同课程重复讲解的现象,阻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很多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无法紧跟行业前沿动态,影响教育效果,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错位。

第三,课程组织固化,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缺乏有机融合。从授课主体上来看,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提倡工学结合,实施企业导师制,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授课主体,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操作锻炼。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一般高职院校教师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学方式,启发式、引导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而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也一般,无法完全做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有机融合,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3 社会管理缺位,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

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虽然当前职业教育的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地位也明显增强,但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管理的缺位也是导致其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因。

第一,认知错位。我国传统观念里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推崇公务员、医生、学者等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而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视为低人一等,认为他们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来说能力较差,在校也只是单纯的学一门手艺,与此相对应的是对高职学生的期望值也很低。甚至高职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也会传递这种思想观念,对他们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实现价值根本不抱期望,只希望他们能随便拿个文凭自己谋生就好。这种错误的社会认知,从大众的角度来说是对高职学生的“宽容”,实际则抑制了学生的拼搏精神,让学生产生职业自卑感,无法树立起职业自信。

第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功利导向。在传统就业观念中,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职院校实施的是“多快好省”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与此同时,功利思想也造成了不少人的心理失衡,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随着功利主义渗透校园,很多高职学生对自身价值、个人利益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过分计较成本与回报。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就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更是深受功利思想毒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更显重要意义。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提升路径

3.1 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南针,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和职工没有对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对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有着正确的把握。学校要积极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2]。

首先,要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正如前文所述,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目的性,但是高职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培训工具简而化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于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社会、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因此要更新观念,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解,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帮助他们实现思维认知上的提高,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升华,不断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其次,要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培养理念。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要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也要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二者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3.2 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课程体系

建构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课程体系,其实质是建构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不单单是课程理论知识,还应当包括对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特色文化、校园物质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因此,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课程体系,需要从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与课程开发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科设置,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不适于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因此要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做到各为所用,各有所长。此外,还要实现职业素质教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融会贯通,将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理念贯穿到各类课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学习,真正习得职业素养。

二是要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指设计、编写、实施、评价一门新的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对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教学需求与学生特征等进行科学分析来进行。除了开发一门新课程外,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工学转换”方式,既学习教材知识也学习岗位知识,在课程组织上可以实施“项目制”的教学设计方式,项目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和工作的转换,全方位提高职业素养。

3.3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转,需要在制度、人力、渠道、资源等多方参与共生,形成全新的保障体系。

3.3.1 制度保障

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制度下进行运转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最重要的一道保护屏障就是制度保障。对政府来说,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体现鼓励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并督促将其细化落实。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善于打破制度壁垒,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并将其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中,促进校企制度融合,真正把企业引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

3.3.2 人力保障

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的教育者。教师要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采用下企业、参加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优化教师结构,根据教师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做到充分发挥他们所长;最后要引入企业导师,相比专业教师而言,企业导师具备更全面的职业技能,能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

3.3.3 渠道保障

承载教育内容的课堂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课堂是以固定教室为载体的课程学习,第二课堂是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第四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课堂学习。要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就要正确处理这四个课堂之间的关系,把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学习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学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第三课堂,可以通过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采用学分制的方式,激励学生利用零散时间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习得一定的职业素养,拓宽学习渠道。

3.3.4 资源保障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职业素质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偏重应用教学,因此对政府来说需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在教学设备采购、教学场所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大力投入,只有在足够的资源保障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3.4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其考核评价不应当只局限于普通的考试,而应当侧重于过程性考核评价。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书面考核。通过传统书面的考核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方式,这是考核体系的基础部分;第二部分是在实训室里模仿岗位操作的考核。通过实际动手的考核方式,了解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由于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且高职生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操作的考核应当是整个考核体系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是课外的职业素质拓展学分考核。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都采用了素质拓展学分制,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招聘会、参观企业、顶岗实习、下企业锻炼等方式,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拓展学分,达到一定的职业素质拓展学分,方可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所以职业素质拓展学分的考核是考核体系的重点部分。三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调整各部分考核的所占比例,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院校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