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
——探析地方党报如何讲好地方故事

2018-02-08 14:45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吐鲁番版面党报

(吐鲁番日报社,新疆 吐鲁番 838000)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媒体提出的要求。《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易艳刚说过:“故事化新闻将新闻报道回归事实,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超级中国〉启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新形势下,作为新闻媒体谁会讲中国故事,谁把中国故事如春风化雨般“讲”到人们的心坎里,谁就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故事”是由“地方故事”组成,“中国故事”更加精彩,“地方故事”须要接连不断地出彩。《吐鲁番日报》作为吐鲁番市委机关报,真实、立体、全面地讲述好“吐鲁番故事”,也就讲好了“中国故事”。

那么,作为承载社会“风向标”使命的《吐鲁番日报》,如何积极响应号召、与时俱进,让生动的社会现实和普通老百姓生龙活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故事”走到版面上来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围绕核心选择故事

“文者,贯道之器也。”讲好地方故事,首先要把握好“讲什么”的问题。《吐鲁番日报》的办报原则是“高度服务市委决策,深度贴近百姓生活”,讲好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地方故事”,就要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选择故事,让市委的决策部署、群众的心声意愿在版面上得到完整、准确、及时的报道和有效的传播。

比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创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是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作为记者首先就要围绕这些工作挖掘搜集“故事”素材。

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石。报告文学《世上只有妈妈好》讲的是汉族名企业家柴红十几年如一日,在生活和工作上关照患有侏儒症的维吾尔族姑娘帕力扎·沙比特的故事;推进汉语教学是新疆教育惠民工程的一项重大举措。《我教爸爸学汉语》讲的是在双语幼儿园上学的阿勒巴特·阿不来提放学回来,给不懂汉语而苦恼的父亲教汉语的故事。阿勒巴特·阿不来提的父亲明白懂了汉语,做牛羊贩卖生意的他的钱包才能越来越“鼓”起来。儿子认真坚持“执教”,他也正儿八经地“听”;《我教爸爸学汉语》这篇文章由于“以小见大的好题材,紧密结合时代的好主题”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围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创收,《吐鲁番农民足不出户卖葡萄》一文讲的是“昔日拿着坎土曼,磨破嘴皮跑销售的吐鲁番农民,今朝坐在电脑前,轻按鼠标出售农产品,新旧对比反差很大”的故事;在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报告文学《流沙上,长出新绿洲》反映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族群众通过近60年的努力,演绎出在绵亘数千里的沙漠之中建成一座公园的故事。

深入基层挖掘故事

我国有句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记者讲好故事要做一个“巧妇”,就必须有许多好“米”。那么,又多又好的“米”从哪里来呢?深入基层“挖掘故事”,在下基层中把准时代的脉动,在接地气中感受民生冷暖。

“俯下身,沉下心。”基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座百宝山,写新闻好像采矿一样,挖得越深,得到的“珍宝”就越多。手中“珍宝”多了自然而然“米”也就多了,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故事”。

近年,笔者在感受吐鲁番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同时,一直在用心观察着吐鲁番,随时随地注意周围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像《买买提的流水账》《村魂》《小花生,大“钱”途》《指尖上的致富路》《买明大叔的“时尚”婚礼》《从下江南到上手机》《吐鲁番人的“微”生活》《杏花开了,真好》等,都是沾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每篇稿件从小处入手,从一个人们意外的角度来探寻生活的特殊规律及其意义,这些文章总给人别开一面的感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和吐鲁番农牧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结果,这些故事就是和农牧民朋友盘腿坐在炕头上闲“聊”出来的。

围绕典型写好故事

抓好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典型人物和事件是党和政府要树的旗帜,也是党报主流媒体、主流舆论的体现。因而,党报围绕典型“做好故事”,对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各项工作,提高党报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比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专版,《吐鲁番日报》编发国家、自治区、市等劳模的“故事”。这些稿件包括:像四十多年来推广吐鲁番葡萄种植技术,让各种葡萄绿苗茁壮成长被誉为吐鲁番“葡萄姑娘”的高级农艺师海里其汗·玉素甫;“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桑树贤;“27年搬运300多万只垃圾桶”的环卫工艾日肯·派海日丁;“干好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员工何彦勤等典型人物的故事。这些典型人物展示着吐鲁番发展的足音,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情怀,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吐鲁番日报》开辟“火洲人才”栏目,把镜头对准科技、农业、工业、文物等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生动具象地讲述了他们平凡的人生故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弘扬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在报道过程中,采取消息、评论、现场侧记、图片、系列报道等形式,组织大规模、深层次、连续性报道,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山河星月风景再好,还是人给人的亲切感更强烈”。讲述典型人物的故事,应该从平民的视角出发,给广大读者一个既高于普通百姓,又与普通百姓能够打成一片,喜怒哀乐俱全的完整、真实、可信的典型。

创新版面做亮故事

版面是报纸的“第一视觉”,和内容一样,是报纸这份文化大餐的一个重要部分。报纸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版面优势的竞争。作为一名编辑,如何美化版面,不断“做亮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笔者认为,让故事在版面上“亮”起来,就要围绕故事“合力”出彩:画龙点睛:精心制作标题;引人注目,让图片“动”起来;写法要“活”: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报道事实;嗅觉敏锐:故事力求突出“两新”,也就是说具有新闻性和新鲜性。

《四十四年兄弟情》一文讲的是陈秀章和阿不都热合曼·肉孜买提四十四年间的兄弟般交往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新鲜性。文章用数字做标题,让“眼睛”更亮,起到“题好一半文”的作用。文中插入陈秀章和阿不都热合曼·肉孜买提开心聊天的图片,兄弟般的情谊如暖风扑面,人物一下子“动”起来,抓人眼球。朴实文风中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人物血肉丰满,在纸上“站”了起来。文后编发了编辑的短评,既体现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又经过层层深剖,渐入“理境”,形成“尺牍之内千里之势”。

猜你喜欢
吐鲁番版面党报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相逢吐鲁番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