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娥,吴珍,王海峰,金风涛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嘉峪关735100)
新型学徒制是为帮助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其主要实现方式是通过校企对接的方法,解决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性差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然而在“新型学徒制”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经验以及企业积极性差等原因,导致实际在“新型学徒制”模式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学生实习岗位与市场对接性不强,难以有效保护实习生合法权益的问题。因此,只有深入探究“新型学徒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模式进行详尽的了解,才能保障新型学徒制在我国职业院校内得到有效推广,以提升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所谓企业新型学徒制,其实是企业在校园内部推行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在企业内部构建“招工与招生同步、企业与校园高效交流”的新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企业与校园之间的对接而构建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执行时,遵循工学一体的基本原则,即学生在校内是学员,在企业内是学徒,校企双师带徒模式,能够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充分的动手和实践机会,进而让学员在毕业时能够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解决就业信息网对接问题与技术型人才缺口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渠道。
自2015年8月由人社部正式下发《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后,新型学徒试点工作已经在12座城市的127所院校和企业展开,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下,新型学徒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认可,但整体上还是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首先,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投入与产出难以达成正比,企业为培训学生和教育学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为了提供实习空间和岗位,会压缩现有的生产规模,对企业利益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许多企业对新型学徒制模式缺乏热情,使学徒模式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新学徒模式下,企业由于具备更多资源优势,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占有主动地位,培训内容和岗位设定都由企业方决定,这种粗放化、缺乏计划性的教学方案必然导致企业对教学质量难以实现有效控制。此外,企业受到趋利性影响,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多为一些基础的辅助性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效果相当有限,导致部分地区校企合作成为应付政府审查的一种形式,最终对校方、企业、学生而言都是损失。最后,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应当获得企业的临时工编制,并且对于部分具有风险性的岗位而言,企业应当为实习期学生购买工伤保险及必要的实习津贴。但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企业并没有对学徒的身份做出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护,甚至出现一边交着学费,一边无偿打工的现象。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弱,缺乏有效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和压榨劳动成果现象缺乏反制措施,也是新型学徒制普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新型学徒制”的普及是在政府人社部的带领下进行的,因此人社部门应当深刻贯彻落实新型学徒制管理模式改革,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为原则和目的,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进入到新型学徒制的普及过程中,发挥校企之间的纽带作用,加强校企之间协作,帮助校园技术型人才更好地与社会对接,主动承担人才的考核与选拔职能,为企业输送具有培养潜力的高素质人才,降低企业负担。使校企合作能够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帮助企业和院校订制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园的考核体系引入到企业当中,加强对学徒的管理和考评,约束教师与学徒的行为,使师傅带徒弟的过程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加深校企一体化建设。此外,为保障学员利益,应当构建严格完善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认证体系,一是保障师傅能够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能够为学徒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二是确保在企业内部从事培训任务的导师,能够具备基本的师德,能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培养徒弟,使新型学徒制更加规范。为保障培训师资格的专业性和积极性,政府和企业应当对该岗位进行必要的津贴补偿,提升学徒制教学专业化水平[2]。
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在培训学徒过程中,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进而使企业效益受到损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承担了过多的教学任务和培训责任,导致企业的运作脱离了原有的市场环境,造成企业与市场直接的脱节。新型学徒制改革的重心,就是要保障校企在学徒培养过程中的分工平衡,进而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企业的实践环境优势有机结合,降低企业的培训压力,避免企业生产脱节,力求企业职业教育能够工学一体,加速对接市场,这样对企业、校方和学徒都大有裨益[3]。
新型学徒制的发展旨在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纽带,在帮助校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直接为企业输送符合需求的劳动力。学员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学生,也是徒弟。在校内,学校要遵循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与企业共同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理论知识都得到良好培养。为缓解企业培训压力,在校内学生要接受专业的职业道德体系培训,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促使学生完成从学员到学徒的身份转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在企业内实习的应有合法权益,保障自身劳动利益。
“新型学徒制”的顺利落实需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完成,学校应当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加速推动企业进入校园,学生进入企业,制订针对性的学徒培养方案,进而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企业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各取所需,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进而提升学生职业技术水平,达成对技术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目的。望本文研究内容得到相关企业和院校的重视,积极推动校园管理模式创新,对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构建更为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