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2018-02-08 08:59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0期
关键词:钉螺卵形疟原虫

1例国内罕见的输入性卵形疟的实验室检测

师永霞,黄吉城,苏锦坤,等

摘要:目的:卵形疟原虫感染经常发生在中东、西非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本土疟疾无卵形疟报告病例,使用传统的吉姆萨染色观察法进行疟原虫镜检时易对卵形疟原虫漏检或误检。本文将传统镜检法与巢式 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相结合,对1例国内罕见的赤道几内亚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进行了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白云机场入境的发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抗凝血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制备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进行疟原虫的初次镜检观察。根据疟原虫的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序列,实验室自行设计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疟疾巢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及分型方法,并对该血样进行疟疾检测及分型。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将序列递交到GenBank数据库,并与GenBank上已有的疟原虫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合血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BLAST分析结果,重新对镜检结果进行复核。结果:口岸发现的该发热病例入境查体温度为 38.3℃,曾在赤道几内亚国家工作两年,期间染疟疾,曾多次反复发作。实验室对血样的初次镜检为疟疾阴性,但使用疟原虫巢式PCR通用引物对血样的DNA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约240 bp的条带,表明疟原虫核酸阳性;巢式PCR分型检测表明,血样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450 bp的卵形疟条带,无对应大小的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扩增条带产生,初步判定该病例为卵形疟感染。实时荧光PCR检测进一步确认了卵形疟原虫阳性结果,血样的疟原虫通用型检测为疟原虫核酸阳性,有典型的 S形阳性曲线;利用染料掺入法进行卵形疟的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检测,检测结果为卵形疟阳性,扩增片段特异性强,熔解曲线的Tm值为72.5℃,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无扩增曲线,说明该病例无恶性疟、间日疟或三日疟混合感染。序列分析表明,卵形疟扩增片段长度为434 bp,将该序列递交到 GenBank上,GenBank登录号为JF505386。blast比对发现去除引物后的 393个碱基与GenBank DQ845247等卵形疟的SSU rRNA对应部分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重新对血涂片进行镜检复核,结果在薄血膜中发现了卵形疟的环状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为椭圆形,边缘呈伞矢状。结论:使用巢式PCR、实时荧光 PCR、序列分析和镜检等方法,证实该例输入性的疑似疟疾患者为卵形疟原虫感染。提醒出境人员出行前应了解前往国家或地区的疟疾流行情况和疟疾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蚊措施,必要时携带防蚊用品和抗疟药品。建议国境口岸、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部门应加强国内少见分布的卵形疟病例的技术储备,做好入境人员的输入性疟疾筛查、检测和诊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27(10): 914-917

入选年份:2016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Ⅲ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

许静,林丹丹,吴晓华,等

摘要:目的:我国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由于防治经费不足、防治力度下降,或者受钉螺面积回升以及外来传染源输入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威胁。本文对已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 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 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播控制前 10年和以后各年(至 2008年或 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疫情回升情况按《血吸虫病传阻和传控地区疫情回升评估与处理方案(试行)》相关规定判定。所有调查数据均录入计算机,应用 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并用 SPSS 13.0、SAS 9.1.3和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制图。结果:12个调查县(市、区)中,湖沼型、山丘型、水网型流行区分别为4个、7个、1个,于1970—1997年间先后达到传播控制阶段。其中 4个县(市、区)仍处于传播控制阶段,其他8个县市区于1983—2000年间先后达到传播阻断,从传播控制到传播阻断历时6~30年。共有 8个县(市、区)分别在达传播控制后的第 1~12年出现疫情回升,平均年限为5±3年,各地符合疫情回升判定标准的指标较单一:5个县(市、区)为“出现当地急性血吸虫感染”,2个县(市、区)为“现有钉螺达历史钉螺面积的10%以上”,1个县在达传控后1年居民或家畜感染率即>1%,钉螺面积超过历史累计的10%。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 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8个传阻县(市、区)分别在达传阻后的第 3~13年出现疫情回升,平均时间为7±4年。传阻县(市、区)达标后疫情回升情况相对复杂,有 6个县(市、区)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4个县发现了当地新感染的病人或病畜,3个县查获了感染性钉螺,其中4个县同时出现了2~3项疫情指标的回升。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4):350-357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钉螺卵形疟原虫
2020年洪涝灾害后安徽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卵形的变化
——奇妙的蛋
白描画禽鸟(五)
一种快速鉴别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雌雄性的方法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波密紫堇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组织切片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