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明
精品力作,是图书出版单位的社会立身之本和品牌根基,唯有多出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图书出版单位才能有文化尊严,才能创文化品牌。然而,原创精品力作稀缺,出版精品力作困难,却是我国图书出版单位的共性问题。
2018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根据报告中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580多家出版社共出版新书25.5万种,重印图书25.7万种,而在这逾50万种图书中,年度累计印数超100万册的只有58种,可说万中无一。虽然纯以印刷数量认定出版精品,未必合适,但数据的对比,却能真实反映出打造精品力作之不易。
那么,精品力作有什么本质要义和价值内涵?打造精品力作有什么基本的要求?精品力作的出版如何操作和实践?本文拟尝试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精品力作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出版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出版从业者,都熟知“书比人长寿”这句话,而精品力作,则应该是“比人长寿”出版物中的翘楚。其本质上,是要求作品内容能代表时代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体现时代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满足当下人们对思想文化的需求,又能面向未来,激荡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传承久远的生命力。
在当下出版体系中,精品力作是出版单位的社会名片、立社之本,以商品的形态承载着出版单位的两个效益。能将两个效益有机结合的高品质出版物,代表着出版单位的影响力,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决定着出版单位的底蕴和核心竞争力。而由出版单位推出,有强大社会影响力、能持续发挥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像商务印书馆以《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工具书、中华书局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籍那样,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载体和证明。
当下,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已经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要求,尤其需要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推出承载当代中国价值观、提振中华文化信心、传播中华文明力量、滋润人民群众精神的精品力作,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摇旗鼓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总书记的讲话,对每一个出版单位、每一位出版人,在新时代如何多出精品力作,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都应牢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聚人心,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每一个出版单位、每一位出版人都必须牢记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我们都不应忘记、必须坚持的文化初心。唯有不忘这份初心,我们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打造出有传播力、有引导力、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出版是文化的事业,出版的本质是整理、承续、传播文化,激发、丰富、提升社会价值。图书出版单位,是文传创新和传承的前沿阵地,应坚持文化第一位的价值导向,营造仰望星空,内心认同,怀着出版理想,定位耕耘方向,树立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唯有这样,一个单位才能有文化吸引力和向心力,编辑才会将个人择业与人生规划有机融合,形成爱岗敬业的自觉;才会视野开阔,着眼长远,勇于克服困难,满怀理想、充满激情、富有情怀地做好出版工作;才会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打造“比人长寿”的精品力作去奋斗。
出版单位的底线思维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确保图书合格,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
因而,我们要运用好底线思维:一方面,要确保图书合格,要从内容、编校、印制等方面遵照出版法规条例来实施,要有守门意识,要把各种环节“踢”来的差错——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技术性的一律“拒之门外”,杜绝违规、违法的产品,防止不合格产品。另一方面,要发扬工匠精神,反对粗制滥造,反对跟风出版,反对求速度、拼品种、堆码洋,反对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倡导读者至上的职业情怀,倡导一丝不苟、字斟句酌、追求完美,倡导面对细节孜孜不倦的优化,永不满足的探究质疑,倡导将人、财、物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领域。
精品力作,呈现的是图书产品的最终形态,而出版单位从哪些实践角度切入,夯实工作基础,建设产品线,努力发掘产品内容本身的精神内涵、品质内涵、价值内涵,持续推出能经得住时代考验、激荡时代潮流的精品力作,是值得详细考量的难题。
从个人多年来的出版策划、管理工作实践出发,笔者认为一个出版单位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和努力,对精品力作的打造不可或缺。
当前,多数国有出版单位都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经营压力都不断增大,对内、对外,经济数据的增长和考核成为绝大多数出版机构的硬性指标。而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不断兴起,原有的出版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出版机构以增加品种数量保经营增长的态势愈加明显。这对于创新性很强的精品力作出版工作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实力的稳固,可以为精品力作的出版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出版工作重心更多地向经济效益倾斜,导致部分打造精品力作的根源性力量被弱化甚至边缘化。日趋严重的内外产业化的经营思路,考验出版单位的文化定力。这需要出版单位真正担负起文化创新的责任,以系统思维综合规划,将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导向,兼顾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激励、考核中不向唯码洋、唯实洋、唯利润的方式妥协,加强在内部构建社会效益激励机制。应根据本单位出版规划,围绕打造精品力作,探索重点产品社会效益构成因素,合理分解指标系数,科学下达目标任务,偏重激励,适当考核,真正营造社会效益第一的出版氛围。
选题策划是图书产品的源头。不少出版单位的成功实践表明,出版单位的优势不在于资产规模、行业背景、办社历史,而集中体现为选题策划力,策划力决定了出版的品位。精品力作来源于富有创意的策划,来源于对文化价值的挖掘,是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每个出版单位在规划自身产品线、创出版品牌的过程中,要推出精品力作,应该要适当取舍,把握正确的方向,有精准的出版定位,透彻研究出版物市场,集中单位的优势资源,在立足学习、吃透党和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将选题策划工作做深、做实,尤其要在信息搜集、资源整合、选题论证、选题管理过程中,通过频繁的思想碰撞、灵感交融、数据分析,去粗取精,深耕细作,保证精品力作出版的源头活水。
编辑人才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是打造精品力作的骨干生力军。优秀的编辑,必须是具有高远立意和价值判断之人,能深入关注作品的内容价值。在整个出版传播过程中,出什么、怎么出、何时出、出多少等环节,编辑起着设计、组织、优化、协调的作用。
打造精品力作,编辑是关键。编辑综合素质的提升给出版社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编辑结构上,既要有专业特长,能与作者在学问方面有共同语言,能与作者探讨专业问题,能够提升书稿质量的学者型编辑;又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能扣住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善于谋划创造选题的策划型编辑;还要有职业技能熟练,具备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精雕细琢品格的案头型编辑等。因此,优化编辑队伍,培养编辑团队,对于打造精品力作至关重要。
围绕打造精品力作,在编辑队伍的优化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新人招聘上,要根据本单位产品特点和优势,适当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二是要重视培养、引进有发展空间、策划能力强的编辑,并为他们打造能干事、能成事的平台。三是对编辑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分类别、分层次,要有针对性,比如对新编辑的培训,侧重点应在编校技能等基本素质上,培训方式以社内培训和请进来为主;对老编辑的培训,侧重点应在策划选题的能力上,培训方式倡导以走出去为主。四是应充分运用激励与考核机制,为愿学习、有潜质、有能力的编辑铺垫职业成长台阶,对工作消极、缺乏培养潜质的编辑,则采用换岗、淘汰等相应的措施做出调整。
作者是选题成败的关键。优质的作者和有价值的书稿是打造精品力作的前提。而在定准方向建设出版产品线、深耕作者资源方面,中华书局的“金灿然时代”是新中国出版至今为止都让人感叹的高峰。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借助产品线的重新定位与全盘规划,启动以《二十四史》点校工程为主的古籍出版产品线的打造,聚拢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几乎所有顶尖专家、学者,开创出了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巅峰局面。这对于当下的出版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当然,内容传播的形态、技术等大背景一直在变,中华书局当年那种深耕作者资源的路径和方式已经无法复制。但是要打造精品力作,首先还是要把作者因素放在首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产品线建设规划,积极给本单位的编辑创造与作者交流的各种机会,鼓励编辑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优质稿源,通过自身的学养来吸引作者。在原创作品稀有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建立和维护好优质作者资源,根据产品线规划和品牌建设要求,梳理作者信息,汇总建档,建立作者资源库。这样,既可以高效地为精品力作的策划寻找合适的作者,也可以在行业从业人员流动加快的背景下,防止因编辑流动而导致资源的流失,为精品力作的策划、创作、出版夯实基础,为精品出版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品牌是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打造精品力作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根据出版单位围绕自身队伍、产品优势,着眼长远,认准方向,做好品牌建设规划,像商务印书馆在学术、辞书板块的品牌方阵建设,中华书局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籍出版领域的品牌方阵规划,都是行业的标杆。
出版单位应该集中力量在制定出版战略、夯实产品基础上下功夫,在立足产品线建设的基础上,在精品力作打造的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优化出版流程和提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在赋予品牌IP价值、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延伸品牌上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整合各方面出版资源,按照围绕重点出版物打造产品线、围绕产品线构建品牌方阵的策划思路,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打造精品力作的高峰甚至高原的文化环境,着力构建具有单位特点和优势的品牌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否打造出精品力作,推出引领当下、影响未来的优秀作品,是判断能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衡量一个时代文化成就高低的标准之一。而打造精品力作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攀高的过程。每一个出版单位和每一位出版人,都需要站在民族和未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忘初心,群策群力,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着力推出不负这个伟大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奋力开拓,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