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

2018-02-08 07:32初景利盛怡瑾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出版商评议科技期刊

■初景利 盛怡瑾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0号 100190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日益重视,科技创新态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科技成果的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科技的社会影响力与日增强。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与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和主平台,也正在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可以预见,随着科技发展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增加、科技期刊的功能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也将日渐显现,新的科技期刊出版范式正在形成。

自2011年起,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每年都会发布影响科技期刊出版的技术趋势预测图。在对2021年的技术趋势预测中,STM将科技出版环境视为增值和风险并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巨大弹球机,围绕诚信与信任划分了准确度和管控、服务于个人科学家、分享与合作,以及智能服务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关元素及趋势[1];Chi[2]结合Elsevier实例分析全球医学期刊发展趋势,认为除了提供高质量内容外,出版商还需要在研究管理、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和内容复用方面提供帮助;Vinny等[3]对期刊发展趋势中负面的掠夺性期刊发展进行分析;Jackson等[4]对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探讨;Li等[5]对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阐述,并认为期刊未来趋势是产业化和数字化;Guédon[6]探讨了期刊出版范式变化潜力,涉及超级期刊、数据出版、数字文档的计算等问题;Tan[7]阐述了同行评议的未来发展;秦洁雯等[8]分析2015年度期刊创办和期刊更名情况,总结期刊发展趋势。此外,国内研究者也对期刊集群化[9]、数字化[10-11]、期刊微信公众号[12]等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

由此可见,大多数对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的研究是根据某特定领域期刊的发展特点或选择科技期刊某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展望,鲜有研究从宏观上对科技期刊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本文从宏观角度对科技期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并引用大量资料和数据,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出版方式数字化

学术交流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创作、评价、传播及保存的系统[13],是推动学术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驱动力,关系着科学研究的未来[14]。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颠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学术交流系统也受到冲击,发生了深刻变革。

技术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手段,研究人员对信息和资源形式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起印本,他们更青睐网络期刊等数字资源[15-19]。2015年,Ithaka S+R、JISC及英国研究图书馆联盟(Research Libraries UK,RLUK)对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学者的调查显示,近70%受调查者强烈同意“图书馆取消目前某本纸质期刊但继续提供其电子版”,60%受调查者强烈同意“定期使用的期刊取消纸质版并只用电子形式出版”,大约一半受访者强烈同意“假设电子馆藏被证明行之有效,他们很高兴看到期刊的复印文本完全被电子馆藏取代”[20]。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方式,研究人员越来越依赖搜索引擎、网络及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21-22],也倾向于使用博客或社交媒体跟踪领域动态或分享研究成果[20]。互联网时代庞大、无序、多源且异构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促使人们关注和应用元数据、本体、语义网等新技术进行信息组织。学术交流的共享和即时性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促进了研究论文产出增加,科学数据密集化推动科研范式的转变。学术社交网络迅速发展,加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23],提高了研究者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增加了学术交流合作的机会。

科技期刊出版的本质是记录、传播、保存科研成果,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术交流系统的重要一环,是获得研究所需实质性内容的主要信息来源[22]。科研模式与学术交流模式变革必然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学术交流系统中科研人员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形式、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共享方式、保存方式的改变要求科技期刊顺势而动,从供给侧做出相应改变。2013年,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 ALPSP)报告显示大多数出版商已经有90%以上的内容可以在线获取[24],表明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主流和主导的出版模式。

2 技术影响显性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学术社区利用,影响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25]。作为学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十分注重运用新技术增强出版能力。期刊的网络环境已由静态网络(Web1.0)、社交网络(Web2.0)、语义网络(Web3.0)进入智能网络(Web4.0)时代。互联网、大数据、语义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期刊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能力的形成。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的时代正在来临,给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的崛起正促使全球期刊业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期刊对技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

2015年,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更名为励讯集团(RELX Group),反映了该公司从出版公司向“技术、内容和分析驱动型公司”转型的发展战略[26]。其子公司Elsevier先后完成对Ariadne Genomics公司、在线学术社交平台Mendeley、学术信息平台 Newsflo、科技公司Infer Med等的并购[27]。据Elsevier官方网站统计,其拥有1000多名全世界最顶级的技术专家,79%的收入来自数字产品。其技术专家正在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论文主题提取,摘要结果、方法、假设及目标确定,项目资助信息提取,以及为ClinicalKey做图像分类,允许用户搜索图像和文本等[28]。以上足见这位国际出版巨头深谙技术对出版的巨大作用,并在技术飞速变化的环境中时刻保持灵敏嗅觉,不断提高其出版服务能力。

其他出版商也在行动,如PLoS、Science 通过内嵌视频技术及主流社交媒体分享研究成果[29];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采纳相关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同时,专业技术服务商Atypon等也提供相应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出版商提高出版能力[30]。此外,在线写作工具ShareLaTex,投稿系统Editorial Manager(Aries)、eJournal Press 及 Manuscript Central(Thomson Reuters)[31],期刊选择工具CoFactor、Edanz,文章费用管理工具RightsLink,排版工具LaTeX[32],分享与社交平台Research Gate、Mendeley、Kudos等[29]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极大提高了编辑出版质量、效率和服务能力。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也引起出版界关注。2017年11月,Digital Science发布报告称区块链可能会改变出版商未来的角色,试图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出版界存在的一些问题[33]。

技术应用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期刊的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能力,以及集群出版、平台建设、知识服务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应用。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竞争力。只有善于利用技术,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取得优先权和主动权。

3 传播效应立体化

科技期刊的本质是信息交流,在质量确定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竞争。近几百年的学术交流系统中,宣传和传播学术作品一直是出版商核心功能[34]。不对文章进行有效传播,期刊和作者及其研究成果都难以产生应有影响力。研究显示,50%甚至更多已发表的文章从未被阅读过[35],未阅读的研究成果无法对科学研究及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浪费了出版资源,也违背作者初衷。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信息贫乏”现象增加了论文被发现和阅读的难度,但同时使期刊传播模式从传统的线性方式向网络化转变,使期刊信息快速、彻底和立体传播成为可能。

期刊网络出版为其内容的网络传播提供基础。对《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收录期刊的分析发现,2007年纯网络出版期刊增长速度和数量均超过了纯印本期刊[36]。2012年,纯网络出版期刊数量超过了印本加网络出版期刊。网络出版加快了论文的传播速度,拓展了论文分享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出版集团开始注重数据出版,如威利(Wiley)与皇家气象学会共同创办GeoscienceDataJournal(GDJ)[37]来出版数据论文;PLoSONE[38]、BiodiversityDataJournal(BDJ)[39]等期刊将数据集作为补充进行存储[37];F1000Research允许数据与论文一起或单独发表[40]。数据出版力求共享包括科研中间过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使论文传播更加详实有效。

视频、图像等可视化手段能在短时间内表达更多信息,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文章内容广泛传播。2006年,第一本可视化实验期刊JournalofVisualizedExperiments(JoVE)创刊,其主要出版高质量的科学实验视频[41-42]。2011年,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ICSTI)专门召开“科学信息出版的可视化与多媒体创新”主题研讨会。2009年以来,Elsevier、Wiley、Springer等出版集团开始开发增强型学术出版物[43],使可视化资料与论文一起传播。

搜索引擎在促进学术作品传播、提升学术作品影响力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对某学术出版商2012年的使用日志调研发现,22%的访问量来自Google(每年访问量约为3200万次),还有13%来自Google Scholar(每年约2000万次访问)[21]。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商都已采用不同形式为编辑、作者、审稿人等提供搜索引擎优化培训,以使文章更好地被发现。Springer对Google 的搜索排序算法进行研究,以优化其信息呈现,截至2014年已有超过50%访问量来自Google[44]。此外,移动出版帮助期刊实现内容传播泛在化,Elsevier、Wiley、Springer、Science、Nature、Cell等纷纷开发并推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45]。

期刊内容在公众中的传播逐渐被重视。专业的科技语言常常是公众阅读文献的一大障碍,eLife使用通俗语言总结文章,促进其更广泛地传播[34]。PubMed Central(PMC)和Kudos进行整合,使用户可以使用Kudos更好地理解文章,目前,通过PMC可获取10000多篇通俗语言表达的文章摘要[35]。

4 运营模式集群化

20世纪末以来,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和学协会等科技社团纷纷以其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强大的技术、资金、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了数字化的期刊集群出版平台,通过集中化、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的出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伴随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进程,特别是e-only的出现,集群化不仅是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更是科技期刊的生存方式。

各大出版商正努力推动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商业机构之间的兼并、收购和重组等企业行为拓展刊群规模,扩充原先未涉及的学科领域,增强出版及销售优势等,表现出强大的规模化能力。为增加自身期刊数量和种类,Elsevier收购Pergamon、North-Holland、Academic Press出版社,Springer收购Humana、BMC出版社,Wiley收购Blackwell出版社,Taylor & Francis收购Routledge、Psychology Press、CRC Press等出版社[46],尤其是2015年初,Springer与NPG合并,成为业界第一巨头。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和学协会创建了许多数字化期刊集群出版平台,典型的如Elsevier出版集团的ScienceDirect平台、Springer出版集团的SpringerLink平台、NPG刊群、Science刊群、Cell出版集团刊群、PLoS刊群、OUP刊群、CUP刊群、IOP刊群以及ACS网络出版刊群平台等。这些刊群平台在比较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体制下,通过集中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和传播方式,不仅发挥了规模化、品牌化的期刊出版优势,还使得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期刊整体质量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进一步加强,获得了较高收益。同时,出版商在刊群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科发展以及市场变化,创办新刊、吸纳或改造旧刊,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在某个或更多领域不断孵化、衍生期刊,不断扩大学科刊群力量和优势。通过期刊集群化发展,出版集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规模优势,优化工作流程,消除重复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期刊出版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期刊竞争力。因此集群化和规模化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也很重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形成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47]。正如《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48]中所述,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增强实力、推动转型、提升品牌的重要途径,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5 出版模式开放化

现在是一个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时代。开放、免费、共享是当前学术交流的基本特征,也是对科技期刊出版提出的现实要求。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走向开放出版,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制订开放出版的政策,制订开放出版路线图,推动开放出版的进程,寻求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出版机构、作者和读者等多方利益平衡关系,解决开放出版中经费、平台、知识产权等新的问题。

开放出版有利于消除科研成果利用障碍,加快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传播[49],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金融分析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估计,全面过渡到开放获取将节省订阅型出版商基础成本的10%至12%[50-51]。绝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OA能使其研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81%)和更高的显示度(75%)[52-53]。另一项调查中,64%受调查者“很高兴看到传统基于订阅的出版模式完全被开放获取出版系统取代”[20]。

期刊出版商接受开放获取商业模式的速度令人惊讶[54],对《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的分析显示,2007年,超过30%新创刊物提供OA基础设施,2011年,超过30%新创期刊提供OA服务[36]。截至2017年11月29日,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收录的OA期刊有10537种(https:∥doaj.org/)。无论是商业出版商还是学协会期刊,近年来纷纷将旗下传统出版的期刊转变为或部分转变为开放出版,采取不同方式支持开放出版。

2016年,全球约发表50万篇OA文章,占每年文章总数的20%。2016—2017年,OA市场都以17%以上速度增长,学术开放出版将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成为价值5亿美元的市场[55]。据统计,Elsevier旗下拥有170种OA期刊,1850种混合OA期刊,且所有期刊都为作者提供自存储选项[56];Springer拥有200多种完全OA期刊,Springer Open Choice的复合出版模式几乎适用其所有期刊[46];Wiley的85%以上期刊支持复合开放出版;Taylor & Francis旗下所有期刊都支持绿色OA,并有2300种期刊可提供OA[57]。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4年5月先后发布OA的政策声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NSTL)也一直积极推进开放获取。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NSTL分别正式签署了OA2020计划(Open Access 2020 Initiative)倡议的《关于大规模实现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意向书》[58-59],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从订购向OA的转换。

6 平台功能集成化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对平台的依赖性增强,平台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强大,期刊网络平台除了集成传统编辑平台、生产平台和发布平台进行内容的采集、审理、加工、传播外,还承载知识服务功能,同时也成为用户的学术社区,成为汇聚作者、读者和编辑学术交流的机制及信息汇集与共享的枢纽。

21世纪以来,国际主流科技期刊都实现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各大出版机构纷纷打造独立的数字平台。期刊网络平台承载的功能日益多样和集成,如PLoS开发的Aperta TM大型出版平台集成了采编系统、审稿系统、编校系统、生产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60]。Springer 网络平台也不断对功能进行集成:SpringerLink具备检索、浏览、发布与获取功能,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期刊更新提醒,SpringerCitations可用以分析文章的引用情况,作者学院(Author Academy)为作者提供写作和发表等相关信息及培训,该平台还引入Altmetric Score来判断文章质量,并不断对检索功能和页面加载时间进行优化,提供检索建议和多种下载选择[44]。

Elsevier平台除了不断优化和增强文章显示功能外,更是集成了不同群体所需的功能,如向作者提供期刊选择工具和论文准备建议,提供Mendeley帮助组织论文和引文,提供文章转移服务,自动转换格式并共享审稿意见,使作者轻松将文章转投他刊;为编辑提供来稿追踪、引文分析等功能;为审稿人提供工具等。其Researcher Academy为作者、编辑、审稿人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培训资源。

通过功能集成,出版集团关注作者、读者、编辑、审稿人等相关人员的使用体验,更好地回应着数字时代人们信息使用习惯的改变,还肩负起期刊在学术社区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不仅优化了工作流程,还为集团建立了更好的品牌形象,并带来更大的收益。此外,期刊数字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是知识服务。新型论文组织模式的出现为期刊平台提供知识服务奠定了基础。知识服务要求广泛地进行多元数据的链接,对论文进行详细语义标注和组织,支持大数据技术在期刊平台上的应用,分析的对象包括研究数据、文本挖掘、元数据(包括引文)、用户使用和行为数据。数据分析工具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资源成为期刊出版的重要特征。

期刊平台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多样,还体现在服务的精准、个性化、可定制,以及服务方式的移动化,不受时空限制。知识服务的能力决定着期刊平台的能力,也将成为期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加大平台的建设力度,优化和集成平台功能,增强平台的知识服务功能,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市场竞争的决胜因素。

7 内容组织语义化

互联网创始人Tim Berners-Lee在1998年首次提出语义网(Semantic Web,SWeb)的概念。语义技术是通过一些语义标签来将信息标识化,主要目的是让纷繁的信息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语义出版(Semantic Publishing)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数字出版物进行语义标注、语义关联等富语义化操作并形成语义出版物的一系列过程。科技期刊利用语义技术,可以将出版对象从论文扩展到原始数据,将科学出版与知识组织单位由“文献”细化到“知识单元”。借助语义技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的结构化、关联化、混合化、可操作化和可视化,将文章的理解、分析、综述、聚合等活动先于用户完成,使读者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搜索与整理工作,获得最多的可用信息。

欧洲语义网大会(Extended Semantic Web Conference,ESWC)从 2011 年开始举办语义出版(Semantic Publication)研讨会,国际语义网大会(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举办了首届关联科学(Linked Science)研讨会[61]。Elsevier提出语义出版的路线图,于2009年7月启动Article of the Future项目,重新定义学术文章的在线出版,探寻新环境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模式。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对其发表的部分论文提供了Rich HTML全文形式,自动识别论文中包含的化合物、化学术语、生物医学术语,并且可关联一系列开放的知识本体库来对各种知识提供更深入的解读。SpringerLink在所推出的第 4 版平台系统中启用了语义链接服务,利用数字识别程序分析文献内容。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平台的Chem Spider使研究人员可以在线搜索化学结构[62]。此外,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Xplore出版平台、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InfoBase平台、nature.com出版平台及PLoS也都有相应的语义实践[63]。

语义技术不仅丰富了传统科技期刊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增强了同类科技期刊间的关联度,更重要的是创新了出版形式,促使内容更加结构化,信息粒度越来越小,从而更容易被计算机理解和自动集成,有利于信息的再利用和按需重组,实现出版内容的二次深度开发和大规模个性化信息服务,因而被称为“科技期刊正在到来的革命”。

8 评审过程透明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手段。虽然传播媒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主体的核心地位仍然没有大的改变,需要改变的是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NPG在2014年对作者的调查[52]显示,当决定选择哪种期刊投稿时,期刊的声誉和学科相关性是对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期刊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与期刊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做好期刊的质量把控对期刊发展举足轻重。

同行评议决定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科学社区确保学术出版物质量的基本过程[64-65]。近些年,同行评议作为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主导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2013年以来,全世界学术期刊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66],同行评议造假或同行评议欺诈等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关心其稿件的命运和待遇。研究界和出版商对同行评议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保持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开放评议、出版后评议等新的同行评议方式,目的在于增强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2017年7月,华盛顿大学和渥太华医院研究所出版科学专业哲学家Lee和Moher[67]在科学界发表了关于通过同行评议研究促进科学诚信的呼吁,呼吁出版商打开他们的“同行评议黑盒”。2017年,国际同行评议周(Peer Review Week 2017)的主题是评议透明性,探索了透明对审稿流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意义。F1000Research是出版后开放评议的典型案例,作者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后由期刊代表作者邀请该审稿人审稿,评议过程完全开放[68]。PLoSONE提供文章出版后的评议功能。PeerJ在征求审稿人同意后可以对作者公开审稿人姓名,在作者同意后可与论文一起出版评审意见。

作为一种新兴的同行评议形式,开放评议旨在通过将审稿过程中的信息部分或全部公开,来解决传统同行评议中因信息不公开带来的审稿不公平、不认真等问题。开放评议体现了学界对同行评议过程公平性、时效性、互动性的追求,虽然现有实践的开放程度和实际做法各有不同,但开放评议的快速发展展现了研究者对同行评议过程透明性的需求,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重要方面。

9 出版伦理规范化

科学研究以诚信为基础。近年来,由于科研产出的不断扩大,科研不端事件日益增多,使得科研诚信和不端行为受到了多方关注。2007年,首届世界诚信大会上提出了“促进负责任的研究”,2010年《科研诚信新加坡声明》和2013年的《关于跨界科研合作中的科研诚信蒙特利尔声明》,以及2015年第四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主题“科研激励和科研诚信:完善科研体制,促进负责任研究”,都在强调科研诚信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科研的推动作用。

为维护学术出版生态,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出版了《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和《处理不端行为流程图》,国际医药期刊编辑协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为医学期刊出版相关的道德规范问题提供详细指导意见,Springer、Elsevier等根据 COPE 指南制订了其伦理指南[31,69]。CrossRef 开发了学术抄袭检测工具CrossCheck,Springer、Elsevier、美国科学进步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等几十家出版集团和学会都是其会员[70]。arXiv仓储的存在本身可以降低论文发表前思想被剽窃的可能性,它同样设有软件筛选有潜在抄袭的投稿[31]。ALPSP、BMC、COPE等13个组织发起了帮助研究者识别可信赖期刊的运动“Think. Check. Submit.”,研究者可以根据列表得到期刊或者出版商的资历或证明。

学术不端问题同样受到我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2012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2015年10月,中国科协与多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71]。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等都被广泛用于防控学术不端问题[70]。

科技期刊在出版伦理中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在抵制学术不端、引导科研诚信、净化学术环境中的作为,如果能将学术不端控制在论文发表之前,将会极大地抑制学术不端现象,减少学术不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措施包括在期刊出版前、出版中和出版后:在出版前,应加强对作者有关学术不端的认知和判断,发布学术不端的处理办法;在出版中,应加强同行评议、论文相似度检测、论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创新性的审查等;在出版后,应加强社会(读者)监测机制、学术不端惩戒机制等。

10 评价功能增强化

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71]。学者认为,科学出版业之所以难以颠覆,是因为期刊的校验(Validation)、筛选(Filtration)和指定(Designation)功能无法被期刊以外的形式替代[72]。在这里“校验”指的是同行评议,“筛选”指期刊为学术社区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指定”指的是期刊为机构记录了研究者的职业发展。这三个功能就是通过期刊对文章的评价及其效果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期刊评价功能对学术社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一般来说,期刊对于学术论文的评价功能作用于论文发表前、后两个阶段[73],发表前的评价涉及整个审稿过程,主要是同行评议;发表后的评价涉及期刊分级等量化的期刊评价方法。近年来,科学社区对同行评议和期刊分级等评价方式质疑增多,期刊也开始日益重视增强其评价功能,以便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文章学术水平。

一方面,如上文提到的,出版商开始重视对同行评议的质量把控,希望能够规避评价中的不公平和不准确的现象,公开化和透明化是一种趋势,已有许多出版商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另一方面,出版商试图改善影响因子的种种不足,使用更加科学的量化指标进行期刊分级和评价。如Elsevier于2016年发布CiteScore指数,该指数简单、可重复验算并能覆盖Scopus中所有期刊,能满足作者、编辑对期刊指数的强烈需求[74]。PeerJ在主页和文章页面使用引用分布(Citation Distribution)和中位数引用率来弥补影响因子的缺陷[75]。在增加期刊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出版商不仅关注期刊评价指标多样化,也兼顾了对补充计量学(Altmetrics)的应用。2017年,Elsevier兼并了计量学先驱公司Plum Analytics,试图凭借其强大的计量功能使Elsevier通过一揽子的计量,更好地帮助研究机构了解研究员和机构表现[76]。PLoS开发了文章级指标(Article-Level Metrics,ALM),因其提供粒度、广度和邻近度(PLoS ALM每月更新,取决于个别文章的来源和年限)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ALM还允许跟踪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政策影响、数据集、软件和代码[77]。不仅如此,很多出版平台还嵌入期刊的引用、下载情况,并加入Altmetrics功能,如Nature、PLoS、Science、Elsevier等在其在线出版的论文页面整合Altmetrics计量指标[78],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

2015年,中国科协等5部委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评价功能,遵循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增强提供了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如火如荼地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方式,为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科技期刊应当深刻认识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淘汰,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正视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勇敢审视自身,积极拥抱变化,迎难而上,探索新的发展和转型道路,才能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在转变过程中,出版商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趋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和发挥科技期刊的作用,助力科技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促进知识传播和科学进步。

作者贡献声明:

初景利: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修改定稿;

盛怡瑾:查找资料,参与论文撰写,完善修改。

猜你喜欢
出版商评议科技期刊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两官”评议:人大司法监督新途径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