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云”的运行与思考
——一个地市报工作者在新华社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心得

2018-02-08 06:57郭建光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华社

□郭建光

(天中晚报,河南 驻马店 463000)

2018年5月21日下午3时,在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中心,首期现场云嵌入式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各地市11名新媒体记者编辑参加培训,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培训。一个月时间下来,深感要学习的太多。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刘思扬说,嵌入式培训对新华社来说尚属首次,现场云嵌入式培训对新华社来说是一次探索。而现场云直播平台就是新华社于2017年初推出的一款新媒体搭载平台。对地市报人而言,掌握新媒体技术在媒体转型中特别重要。

未来采编流程变化“直播优先”

新华社着力打造“三微三端一平台”,形成立体化融媒体传播矩阵。影响力的前提是到达率。终端平台的创新发展是倒逼内容创新的直接推动力。紧紧围绕通讯社主体业务,按照“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的要求,不断拓展壮大“三微三端一平台”新媒体传播渠道。“三微”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和微视频产品。“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从无到有,粉丝数已突破1500万个。“三端”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和现场云。“现场云”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现场新闻”生产系统,已吸引2530多家媒体入驻,2万多名记者入驻,每年53000多场直播,平均每天一百多场直播,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活跃度。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现场新闻”标准化工程及“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荣获媒体融合特别奖。“一平台”即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目前粉丝数超过3600万个,使用19种语言发稿,日均互动浏览量超过2500万人次,2016年全年触及全球受众4.16亿人,稳居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

目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现场云直播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新闻离现场越近越好,未来采编流程变化,直播优先,图片音频随后,最后才是深度报道。

现场云选题更要关注基层

关注基层,聚焦草根。新闻要走进现场,要更多地关注基层。2017年,河南驻马店市残疾人石学明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女装制作金牌大奖,填补了我国女装制作缺乏国际荣誉的空白。笔者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贺大为提前沟通,敲定直播的具体细节,同时及时传达给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中心。直播记者便开始准备采访提纲,2017年5月25日上午联系上石学明,并约到当天下午对他进行直播。

随后,直播记者开始构思如何把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格魅力等生动地展现给观众。直播由一名记者完成,记者出镜片段由石学明代拍。整个播下来,记者的脑子需要一直高速运转,将所有画面和内容丰富起来,以达到最想要的效果。

直播开始后,在当地取得很好的效果。参与采访的记者感叹:此次现场云直播形式,视频文图搭配得当,表现丰富。缺点是:视频持续时间长。从直播中得到经验,视频每次最好1分钟内,便于观众耐心观看。

参与采访的记者表示,现场云需要好的网络,在用手机移动流量时,视频发布很慢,传输中会遇到死机现象,需要重新进入现场云。拍视频及传输视频较为耗时,所以,直播中视频短点好,如果能手机制作下更好。现场云里的剪辑功能再强大点更好了。

随后,新华社对这一素材进行剪辑,以《双脚不便练就一双“剪”手,残疾裁缝拿下国际大奖》为题,在新华社客户端以《现场云速剪》形式推出,短短几天时间点击率就有30多万人次。这个点击量对于一家地市级媒体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然而,通过新华社现场云这一直播平台,新闻得到最大扩容,传播力得到提高。让笔者不禁感叹:新闻的主角也随着传播量的上升而名声大振。

随后,由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推送的《大学生回家当上“粪先生”》经过剪辑后以《“粪先生”的“FEN”生意》为题,在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取得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宅在家里编不出好新闻。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既是党和国家对主流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人的情怀所在,更是新闻的力量源泉。只有精心策划,编辑记者走心,报道才可能出彩。采访前,不妨多思考,报道的题眼在哪儿?最打动人的故事在哪?怎么报道、从哪个角度拍摄最有冲击力?报道背后是否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如何使用手持云台、三脚架、收声“小蜜蜂”等硬件设备提升视频效果?如何在本地推广、更多地触达用户?这都是采编人员必须思考的课题。

精挑细选素材,审慎剪片

由学员剪辑的《快来看漂亮的“空中转体”!不是体操是建桥》,讲述的是2018年5月31日,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连淮扬镇首座转体桥——跨宁(南京)启(启东)铁路转体桥将进行转体,这是目前国内跨越线间距离最大的转体桥。这个“现场云速剪”阅读量超过150万人次!

笔者认为,对于选题来说,现场云的事件要选择具有传播性的事件和话题,提炼一个最能吸引人的新闻点。素材要尽量选择角度较好、画质较清的视频素材。从时效性上讲,尽量选择三天之内发生的事件。像上面这个例子,无论是镜头还是题目都很吸睛。

再比如,晚会、比赛、民俗表演类,不可面面俱到。选择最有意思的节目,或者最精彩的几个比赛瞬间即可。事件类题材画面需具备关键性镜头,比如,车辆撞击的瞬间、起火的大楼、紧急救护的场景等。感动中国类题材,尽量包括以下镜头:获奖事件本身(比如,照顾老人、缉毒抓人、教师翻山越岭上课)、主人公采访、旁人采访、颁奖镜头。其中,获奖事件本身的镜头最重要。介绍类题材,所介绍的东西或事情应该是大家不熟悉的。

如何剪辑呢?根据素材建立横或竖的序列。竖屏使观众更有参与感、画面更集中;横屏使航拍镜头、全景镜头更加震撼。将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最开头,再用倒叙或插叙的方式讲述事件。合理切换不同景别,避免审美疲劳。若原素材拍摄角度单一,可以进行缩放,或截取画面的不同部分。BGM和特效音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控制故事节奏的作用。

字幕上要少用文字。必须用文字说明时,精简文字。说明性字幕、强调性字幕,以及画面人物说话时所加的同声字幕应加以区分。出现二人对话时,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所说的内容应使用不同颜色的字幕。结尾避免突兀结尾。可使用音量渐弱、动作慢放、镜头拉远、大合影快闪等方式暗示短片即将结尾。最后要检查确认,看看视频无错别字,字幕信息正确(如,时间、地点、人名等)。无跳帧、黑帧,各轨尾帧已对齐。推送配文无错别字,信息正确。

标题制作要“新媒点”,重点突出口语化

“现场云”的标题与传统制作标题的思路完全不同,如果是传统媒体制作标题力求准确无误的话,新媒体,尤其是现场云制作标题则更加接地气。标题要口语化、通俗化、网络化。培训过程中,新华社编辑老师一直强调现场云制作标题要“新媒点”。

举例:(原)“晋城重点工程看进度”第一站:太焦高铁

(改后)太焦高铁,看“国之重器”如何运送巨型箱梁

(原)陕南安康如何亲商优商 常务副市长帮你答疑解惑

(改后)就是TA!撬动安康营商环境“大杠杆”

(原)为了南宁的碧水青山,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

(改后)环境空气质量是个“易碎品”?看南宁如何留住“南宁蓝”

比如,《活久见!用水取暖的土炕你见过吗?》《从“看不见”到“看不够”这个梗只有本溪人才懂》《奇!送考司机都属马,祝“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学子“马到成功”》《荔枝姑娘选美 杨贵妃会看上谁》《国手“棋”聚嘉峪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青春》《什么活动?把奥特曼、葫芦娃、巴拉小魔仙都招来了!》《司机去哪儿了?你的快递可能是“擎天柱”送的》等等。这些标题都有新媒体特点。

网络用语更吸睛,更容易与阅读者尤其是90后00后产生心灵碰撞。好的标题确实出彩,但不准确的标题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得不偿失。事实上,现在新媒体平台可以说是“标题党”的重灾区,“惊呆”“崩溃”“笑喷”“哭晕”“99%的人不知道”“光天化日他们竟然……”这些耸人听闻的词语、句子比比皆是。要找到“准确”与“吸引力”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准确”一定优先于“吸引力”。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编辑关开亮老师撰文称∶在新媒体时代,标题在不脱离、夸大事实的情况下,重点突出口语化、可传播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准确”一定是优先于“吸引力”。笔者认为,媒体大咖总结出来的制作标题的经验,值得很多新媒体编辑学习和思考。

现场云是新华社推出的即时即报的直播软件,尤其是最近一次软件升级,更实现了全民即时发报道的功能。作为互联网平台,可以吸收本地通讯员加入现场云的报道中来,拓展新闻的广度与深度。

一个月以来,笔者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通联部参加培训,负责现场云8个群的值班工作,先后推端近100条现场云稿件,将各地传来的现场云稿件经过编辑加工标题后通过新华社现场云进行推送。由笔者编辑的江淮晨报社选送的《送考司机都属马!祝学子们“马到成功”》短短一周时间点击率80万+。由笔者编辑的《拿来就画!昭通一家三口艺术细胞爆棚》经过剪辑加工成短视频,在新华社客户平台涉外平台推出。

通过一个月时间的系统学习,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未来媒体的主战场,掌握新媒体技术,如何加以运用是一门科学,需要每一个媒体人认真对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加以改进,迎来媒体转型的真正春天。

猜你喜欢
新华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塔克拉玛干沙漠雪景如画
“快笔小新”: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华社:适应传播新语境 打造主流“网红”
图表
聚焦2016新华社年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