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 会
互联网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曾凡斌副教授所著的《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正是对互联网与中国政治演进关系的历时性观照,记录了互联网时代中国新的政治景观,引发了对互联网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全新思考和全面考量。
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政治研究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证的现象,导致其现实指导意义不强。《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一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证分析的比例,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并且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该书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实现了学科理论的互渗,共同阐释互联网与网络政治参与的交互影响,如从政治学视角中的社会资本概念关涉社会网络的属性,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中的集合行为关涉人肉搜索的群体极化特征等。同时,该书又大量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二手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之间的交叉对比,以质化方法深挖出不同类型政治参与的受制因素及其影响。多维学科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同时,更夯实了实证分析在传播学中的研究路径。
系统性与创新性相融合。以往同类研究的重点多在于网络政治参与本身,缺乏系统性。该书视野开阔,囊括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不仅如此,该书作者将两种参与方式细化,前者包括选举政治参与和群体性政治参与;后者包括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建言献策、另类网络政治参与三种类型。这种按功能和形态分类是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的,这样分类能有效提高互联网使用在不同类型政治参与中的针对性探讨。此外,该书的研究内容也极具创新意识,将变量分析引入对互联网使用与现实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三者关系的研究中,包括影响三者的中介变量。同时,该书更将媒介使用的区域性,互联网使用的时间、方式、工具等细节纳入探讨范畴,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研究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品格与研究视野。
学术意义与现实引导共进。从学术角度而言,该书有三点创见性:一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公民如何通过互联网影响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尤其在国外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渠道互补理论,进一步提出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此消彼长的;二是在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中,探索了互联网在不同政治参与中的地位与作用,拓展了对政治参与影响因子的认知;三是在不同形式的网络参与中,该书提出要分辨理性言论与情绪话语,以此构成对哈贝马斯理性“公共领域”的批判与补充。从现实引导而言,该书也有三点意义,一是引导政府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促进网络政治参与,以推动社会公正;二是引导政府将无序政治参与推向有序化,避免因信息失真引起非理性情绪;三是引导政府不断完善现实政治参与制度,以配合网络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质言之,该书实现了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双开拓,既为传播学理论的进一步积累起到积极作用,亦为政府提供了互联网管理的有效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