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广良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和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的2017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在总共165个项目中,仅有的3个丛书项目引起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关注。[1]笔者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的由陈思和教授、王升远教授主编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5卷本)也得以立项,颇为难得,其中涉及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的诸多技术细节,爰追述如下,与同好分享。
大约在2015年,王升远教授带来一部书稿给笔者,是周刚先生主持的一次以沈从文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稿成之后,陈思和先生多有拣择增删。王教授曾求学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职于复旦大学,不仅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也是热心传播、能力突出、精力旺盛的学术事业的组织者,彼时与陈先生多有交流,后跟随陈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周刚先生也是陈先生的高足,现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而此书第三位主编张新颖先生的《沈从文的后半生》等大作在读书界也早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坦白说,对于论文集,目前的市场前景不甚看好。不过,陈先生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惠赐书稿,我们还是一定要出版的,只是恐怕顶多做成又一本装帧不错的论文集而已。可是,笔者一直觉得,如果单单做成论文集就太可惜了。因此书稿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版,笔者一直在思考中,也就把书稿搁置了一段时间。
在此前后,笔者多年的好友——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的出版总监邓本恩先生(Ben Denne)转任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的总编辑,全权负责人文社科图书出版。“劳特里奇”这个知名品牌现归于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Francis)出版集团旗下,国内很多人文学者都很熟悉,其好书包括近几年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10卷本《劳特里奇哲学史》(冯俊等译)等。此前,笔者曾跟邓本恩合作,将《钱学森文集(1938—1956)》和《大飞机出版工程》等系列成功引介到了爱思唯尔,成为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第一批成果。笔者被派往爱思唯尔牛津办公室培训的时间里,我们更是多有交流。现在,热衷于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邓本恩先生到了劳特里奇,我们很想一起继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一直在寻找结合点。
也不知是什么机缘,指南(Companion)这个念头在笔者心中闪了一下。大约十几年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曾影印出版过30卷的《剑桥文学研究指南》,包括《莎士比亚研究》《弥尔顿》《贝克特》《王尔德》等卷。因为研究生阶段主修哲学,笔者个人印象更深的则是三联书店稍后影印出版的20卷《剑桥哲学研究指针》(Cambridge Companions to Philosophy),包括《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黑格尔》《海德格尔》《批判理论》《阿拉伯哲学》等卷。我曾买过其中的《康德》卷,虽未克通读,但还是仔细地翻了一翻的,当时就对这种图书类型颇为推崇。该书首先有一位主编,约请数十位在细分领域研有所成的作者(Contributors),针对康德哲学的十几个关键问题各撰写一章,俾使欲窥门墙者对康德哲学有一个公允的概观,对各关键问题的研究历史和前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泛览者可以说是一册在手,夫复何求;对精研者可以说是欲登其堂,必由此路。如果读者对某一问题有特殊兴趣,可以循着指南所附的书目选择原著或研究专著进行深入探索。
Companion一词,三联书店译为“指针”,笔者则倾向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译名——“指南”,古语则可称之为“津逮”,大意就是“求学的门径”。也有译为“入门”的,但是不易与更为浅显、单薄,是真正的“入门”的Introduction区分;也有译为“手册”的,但是不易与大多情况下更为深入、厚重的Handbook区分。可以说,在西方学术出版体系内,从入门,到指南,再到手册,形成了关于某个学科、领域或主题(当然也包括关键人物)的学术参考书的谱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专业。其中,比较容易误解的是手册。在我国,很多手册仅是薄薄一册,而西方的手册基本上都是砖头那么厚,牛津大学出版社还建有专门的手册数据库和网站(Oxford Handbooks Online)。国外的学术出版社,如牛津、剑桥、威立、帕尔格雷夫、爱思唯尔,都有整套各学科、数百种的“指南”。当然,劳特里奇也是如此。
由此,“指南”似乎可以成为陈思和、沈从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劳特里奇的最佳结合点。笔者把想法与同事李旦、赵斌玮谈了一下,他们也表示赞同。同时,我们向邓本恩总编以及劳特里奇驻北京的孙炼编辑发送了英文的选题表、目录和样章,并就此选题很快达成联合出版的协议。在邓本恩总编来访上海时,我们还共同与陈思和先生见了面,交流了编写和调整的细节,对个别同行评议的意见进行了讨论。邓本恩总编事后写道:“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非常兴奋能够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劳特里奇沈从文研究指南》。这部重要图书包括传记和研究概览两部分,呈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沈从文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这是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第一部参考书,也成为双方本已很高效卓越的人文研究领域合作的里程碑。”
在我们的协助之下,陈先生开始了将“论文集”改造成“指南”的工作。全书最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中国、日本、美国、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沈从文研究的综述,第三部分是80年来国内沈从文研究的精选佳作,第四部分以研讨会上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海外学者的专题论文为主。在翻译和协调的过程中,复旦大学的金理先生也给予了很大帮助。由此,原来设想中的《沈从文研究论文集》,就提升为一本《沈从文研究指南》。当然,最终我们尊重主编的意见,定名为《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以突出该书作者和研究方法的国际化特色,但这并不改变其为“指南”的本质,劳特里奇也名之为“Routledge Companion to Shen Congwen”。
在与陈思和先生、王升远教授沟通交流关于沈从文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我们共同萌生了从一本书拓展到一套书的想法,也就是从“沈从文研究指南”拓展到“中国文学研究指南”,或曰从《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拓展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采取指南这种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通行的出版形式,各以一本书的篇幅向国际读者介绍国内外现当代中国文学家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互动,达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的。
陈先生是巴金研究专家,接下来当然得先有一本《全球视野下的巴金》;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陈先生是推荐人之一,也曾陪同莫言赴瑞典领奖,不能没有《全球视野下的莫言》,陈先生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清华教授主持;还有《全球视野下的贾平凹》,陈先生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晓明教授主持;还有《全球视野下的余华》,陈先生请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高玉教授来主持。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之后,我们又启动了《全球视野下的北岛》,陈先生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后陈昶先生来主持;启动了《全球视野下的张爱玲》,陈先生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来主持等。可以说,没有陈思和先生在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分册主编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事业的身体力行,是很难将这么多一流专家聚集到同一项工作中的。如此就形成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一套多卷的规模。目前,沈从文一书已经出版。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的改造、策划、拓展和国际化过程,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学研究走出去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必须依靠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通力合作,除了翻译等因素,还涉及不少本文标题所谓的“技术细节”。可以说,这套丛书不但在作者与研究方法方面体现了全球视野,也提示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也要有全球视野。
首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的问世,要归功于陈思和、王升远两位主编的统筹擘划。他们对国际出版界的运作思路非常熟悉,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也很热衷,不但规划了丛书和分册的架构、确定了分册的主题,而且约请到了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分册主编和论文作者。该系列的翻译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不仅要将国外论文翻译为汉语,也要将国内论文翻译为英语,两位主编也动员了学界不少青年才俊共襄盛举。中国文学走出去不能成为出版社和编辑的独角戏,而是要紧紧依靠学术界和学者们的专业贡献,出版社则更多是在策划编辑、版权输出等方面开展一些创新工作。
其次,《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的版权输出,得益于我们对国际出版市场的真正了解,关键在于它契合了海外出版商通用的产品类型。如果向海外出版商和读者兜售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型,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积极、不接受,起码是不熟悉、不理解。[2]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障碍。[3]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习以为常的产品线中切入我们的产品(或子产品线),指南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成功嵌入的产品线。值得指出的是,该套丛书也顺应了另一个国际学术出版趋势,即在国际出版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出版商们偏爱学术参考书胜过了学术专著,这是从图书馆馆配、数字化等角度来考虑的。
最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背后往往有很多国际友人在发挥作用。亚瑟·威利、戴乃迭、马悦然、霍克斯、闵福德、葛浩文等汉学家和翻译家,[4]甚至改编《赵氏孤儿》的伏尔泰、推介《阿Q正传》的罗曼·罗兰、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的歌德、从中国诗歌中寻求营养的庞德等文学家,都是这项事业的杰出代表。每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奖者不但有作家、翻译家,也有出版家。作为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项目的负责人,邓本恩总编也荣任了中国国务院新闻事务办公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外国专家。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我们打算一直做下去,可能会做到10种、30种。固然,每个海外学术出版商都有自己的指南系列,《莎士比亚研究指南》可能有几十个版本,但是中外合作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是有其唯一性的,也具备了先发优势。
注释:
[1]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EB/OL].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7/1218/c219469-29714230.html
[2]王超.从独白到对话: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思维转向[J].中国出版,2018(7)
[3]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
[4]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