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友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这不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而且为我国出版业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一个全程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老出版工作者,笔者深刻体会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出版业在改革开放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至今,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个光辉的春秋。这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这40年间,改革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业透过改革开放的一个个重要时刻,一幅幅壮美画面,标注改革开放鲜明的印记,创作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产生了一大批足以载入中华文明史册的经典著作,为改革开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在总结其人生经历时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40年的节点也就是到了总结经验、明白规律的时候。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出版人会清楚地感悟到,出版业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基本经验应该是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释放了出版业的巨大能量。1978年全国仅有出版社105家,年出书品种1万多种,有报纸186种,杂志930种。经过15年的飞速发展,到1993年,全国已有出版社543家,年出书品种9万多种,报纸种数已达2039种,还有内部报纸5000余种,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有7500种,还有内部期刊约1万种[以上数据均来自《1978~1993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统计》,见《中国出版年鉴》(1994)第5页]。前后15年对比发现,增速十分惊人。新闻出版事业的高速度增长满足了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高速增长的需要,是15年来新闻出版事业对于改革开放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同时也表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如新闻出版单位增长过快、过猛,缺少合格的经营管理和编辑专业人员,致使书、报、刊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突出;出版社追逐经济效益,抢热门选题,造成严重的重复交叉出版现象;相当数量的出版物质量不高;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种追逐数量、不重视质量效益的情况下,助长了新闻出版领域的“拜金主义思想”,以致出现买卖书号、有偿新闻等行为,影响了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规模数量发展太快,配套的政策法规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体制转变跟不上,组织精神生产的其他条件跟不上,必然地影响质量和效益。根据当时的工作实际情况,通过召开多种座谈会及到全国部分出版单位调研,结合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逐渐产生了“阶段性转移”的工作思路,几经新闻出版署党组讨论,统一了认识,终于在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把这一思路推了出来。
“阶段性转移”的涵义是新闻出版业在改革开放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后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具体有3个方面:第一,从发展阶段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实际存在的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第二,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的依法行政为主。第三,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传统的事业管理为主转向产业管理为主,并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3个方面的转移都是很艰难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会有先后,各有侧重,却又是内在地联在一起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三个转移的中心,就是第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特别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三句话的要求,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业战略性整合。1994~2000年的前后7年时间里,全国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改革路线的正确指引和大力支持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阶段性转移”工作,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建章立制,集中治理散滥现象,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图书质量,加大质检审读力度,对全国图书编校质量进行大检查,对出版社进行年检登记,宏观调控书号;停办质次报纸,微调报业结构;基本停批期刊,清理内部期刊,抓“三刊工程”(即“百刊工程”“社刊工程”“署刊工程”)建设;执行国务院颁布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加强图书市场管理;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开展“中国出版成就展”和“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典型引路,开展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好书奖评奖;组建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图书发行集团等。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新闻出版署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努力拼搏,真正实现了阶段性转移。这个转移,可贵的是思想的“转移”,即普遍有了追求繁荣、追求优质产品的美好意识。
改革开放给出版业带来了繁荣。出版业给改革开放40年留下了光辉的印记,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改革开放40年前后出版机构及出书种量的几个关键阶段的对照可以看到出版调控的突出成效。出版机构数量上,1980年全国有出版社192家,期刊2191种,报纸188种;[2]1990年全国有出版社501家,期刊5751种,报纸1442种;[3]2000年全国有出版社565家,期刊8725种,报纸2007种;[4]2010年全国有出版社581家,期刊9884种,报纸1939种;[5]2016年全国有出版社584家,期刊10084种,报纸1894种。[6]出版机构数量调控后基本趋于稳定,这是一条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中致力探索优质出版的可靠路径,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出书种量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前1977年全国出书1.2886万种,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全国出书1.4987万种,1979年出书1.7212万种,1980年出书2.1621万种,[7]1990年出书8.0224万种,[8]2000年出书14.3376万种,[9]2010年出书32.8387万种,[10]2016年出书49.9884万种。[11]近来出书的增速是1978年的33.35倍,是1990年的6.23倍,是2000年的3.49倍,是2010年的1.52倍。近些年出版业在出书增速中也不断进行调整,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出版了不少精品力作,证明了出版业为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但由于出书种量之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图书内容质量堪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2]这种状况在出版界同样存在,特别是在同质化出版、跟风出版等方面更为严重。我们应该汲取出版业改革开放40年探索的宝贵经验,迈向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3]在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又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4]出版业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必须有文化使命担当,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新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在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提升。传统产业与文化的关联度日益增高,物质产品开始承载更多的精神文化内容。互联网的兴起,使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文化建设更应该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这些年,出版业在不断变化,就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变化,业态、形态、产品都在提高质量、适应社会。当前我国进入了精神消费、品质消费的时代,然而精神产品不足、品质产品缺乏是文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号称出版大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出版业,近些年每年出版图书产品50万种,数字出版产品30多万种,动销产品已经达到200多万种,但是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相对较少。中国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智慧、思想和精神产品这方面还远远不够,每年影响世界的100本图书或25本图书,至今没有中国出版的图书,今年公布的25本名单中有3本中国的书,但不是中国出版的,也不是中国人写的,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真正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意识对出版发展谋篇布局,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力点,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用丰富的精神食粮引领和满足全民阅读需要。全民阅读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2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意味着以法律形式保障“全民阅读”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将对国民阅读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进全民阅读立法是众多文化发达国家将阅读提升为国家意志、进行制度化保障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国家级规划,意义深远。阅读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不仅帮助我们祛除蒙昧、获得知识,还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素质。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产生着持久而深入的影响。然而全民读的什么书,从大量的阅读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容乐观。全民阅读,如果只是读一些知识浅薄、平庸低俗的作品,玩玩游戏,这会起到什么阅读作用?怎么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由此可以看出,国民阅读质量情况不仅关系到民众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提升,而且还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际形象。“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核心是思想内容。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时光的流转中,真正的经典永不褪色,永远散发出作品自身的魅力。从古至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出版形式的变革,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但无论出版形式怎么变化,出版形式的创新发展是为内容服务的,其目的还是为了多快好省地传播思想内容。现在无论是报、社、台,还是网、端、微,内容永远是根本。媒体一直提到的“内容为王”,其实是强调在新媒体格局下内容更加为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用户消费的是内容,媒体真正的议价能力仍然来源于优质内容。因此,新时代出版只能以优质内容赢得天下,编辑出版划时代的千古绝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做好代表新时代思想内容的主题出版。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主题出版是对于新时代最强音的传播,这是出版业责无旁贷的使命。近些年主题出版都是努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动员全社会团结一心,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我们出版了一大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的主题图书。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全国新闻出版战线切实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以赴做好相关文件文献、权威读本、理论专著等的出版印制发行和学习宣传工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引领全社会明确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斗。我们出版了阐释歌颂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主题图书。这批图书形成以党为核心的主题出版传播的热点和亮点,给人民一个十分信服的事实数据答案,有力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出版界推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砥砺奋进的五年——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时代大潮和中国共产党》《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局和困境》《伟大也要有人懂:小目标 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等一大批优秀出版物,在这个重要节点背景下,掀起了主题出版的一个高潮。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出版界策划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党的建设”丛书》《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党的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精神十二讲》《重温入党誓词》《新时代面对面》等一大批主题出版物,紧密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权威准确,文风清新简洁,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理论魅力,有力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第二,总结和介绍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5]新时代出版就是总结并告诉世界“中国道路”。如《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发展道路丛书》《“读懂中国”系列丛书》《“中国梦·中国道路”系列丛书》《“改革开放研究”丛书》《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丛书》等勾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前进发展的步伐以及中国崛起的艰辛历程和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研究探讨未来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这些丛书几乎囊括了改革开放所有领域,从哲学、历史、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以理性的分析、翔实的数据、雄辩的事实、生动的故事谈中国、论世界,介绍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有不少图书专门研究论述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维透视中国改革,把握中国改革成功的逻辑,复现中国改革开放酝酿和启动的历史过程,揭示改革开放启动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回答读者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怎样走上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本身的发展进程。既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作出有益贡献,也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思路,帮助读者精准把握新时代大趋势。
第三,反映我国人民新时代创造的辉煌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出版界努力用精品力作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版高峰。一批反映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点出版物与读者见面。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出版全面记载了这些科技成就,如《大飞机出版工程》《载人航天出版工程》《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中国第一条长大高速铁路干线(武广高铁)技术创新工程丛书》《“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百名院士专家讲科普》《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丛书》《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中国高铁”丛书》等,这些书使人真实感受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改革开放40年,出版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施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为主导,以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推荐为重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批具有文化引领作用的标志性出版物如《辞源》《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大典》等时代经典陆续出版。同时也大量吸收引进外来文化,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所收书目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丛书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出版标志。
第四,用媒体融合优势创造更多的经典产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数字技术使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未来出版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这是一个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央和地方各主要媒体一齐发力,逐步缩短从“相加”到“相融”的距离。各媒体密切追踪新技术,热情拥抱互联网,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深度出版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先后涌现,一批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初具雏形,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正在形成。可以欣喜地看到各个媒体对出版融合的探索成果。但是,应该清醒认识到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让传统媒体站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关口。媒体融合不是形式、不是口号,而是大势所趋,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力度,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深度。要借助媒体融合机遇大力研发新时代出版内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把新时代出版推向高质量发展的坦途。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在出版业面前是一条全新的起跑线,是一次坚定的再出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16]党的十九大为新闻出版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新坐标、新维度,要求我们进一步认清目标所在、责任所在、担当所在,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时代创造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当代出版业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注释:
[1][13][14][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
[2]1980年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统计概述[Z]//中国出版年鉴(198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55
[3][8]1989~1990年全国出版概况[Z]//中国出版年鉴(1990~199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9-22,19
[4][9]2000年全国出版概况[Z]//中国出版年鉴(200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1:75,75
[5][10]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Z]//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1:972-974,972
[6][11]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Z]//中国出版年鉴(2017).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2018:745-747,745
[7]1976~1980年全国图书出版、发行增长情况[Z]//中国出版年鉴(198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3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