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2017年武汉、长沙、济南等城市相继发布落户、购房等吸引人才新政,展开了新一轮城市间高校毕业生的争夺战。可以看出国内二、三线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正在不断升级。高校毕业生是最具活力的人群之一,他们集聚的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了探究什么样的城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强的吸引力,笔者以嘉兴市为例,选择市内三所高校中的10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样本,并对于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高校毕业生留下或离开的主要因素,提出增强嘉兴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的对策建议,以期望为嘉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更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调查涉及市本级两所普通高校(嘉兴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和一所高职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99份,回收率为89.9%。回收问卷中,女生占比为64.2%,男生占比为35.8%;本科生占比为69.4%,大专(高职)生占比为30.6%。
嘉兴城市综合吸引力一般。毕业生认为嘉兴城市吸引力“一般”的占68.0%、“不强”的占17.4%,两者合计达85.4%。仅有不到15%的被调查者认为嘉兴城市吸引力强。本次调查样本都是市本级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已在嘉兴生活三到四年,有切身感受,对于城市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调查结果显示,嘉兴对于这些毕业生的吸引力并不大。
地理位置成为嘉兴最大的吸引力。认为“地理位置”是嘉兴最大的吸引力的人数最多,达到63.4%,在七个吸引因素中排名第一。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占到34.8%和29.7%,列第二和第三位。优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紧随其后,分列第四和第五位。在嘉兴最具吸引力的七个选项中,“地理位置”排名第一,且高出排名第二的“文化底蕴”因素28.6个百分点,说明地理位置已成嘉兴凝聚吸引力的最强因素。
就业吸引力还有待提升。关于毕业后去向的调查,62.6%的毕业生明确表示不愿在嘉兴就业。离开嘉兴就业的学生去向依次是:回原籍工作或创业的占27.0%、到其他沿海发达地级市的占23.9%、到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的占23.7%。简单来说,在参与调查的毕业生眼中,嘉兴的就业吸引力不如自己家乡、沿海同类地市和国内一线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回老家工作、创业”超过“北上广一线大城市”成为占比最高的选项,从一定程度可以看出本地高校毕业生对国内一线城市的热衷较为理性。
相邻城市竞争优势削弱嘉兴吸引力。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嘉兴与周边城市主要差距是在城市整体形象上的毕业生最多,占比达到48.5%,接近半数。认为“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活配套”削弱吸引力的人数紧随其后,分别占到41.5%和34.6%。嘉兴毗邻苏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国内宜业宜居的一线大城市,便捷的交通降低了高校毕业生感官对比成本,放大了城市在整体形象、生活质量、商业配套等方面的差距。
城市交通能级提升。调查发现,拓展交通能力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留嘉工作信心的首位因素,高达59.1%的被调查者表示地铁、轻轨的开通和航线的拓展能够增强自己在嘉兴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城市地铁、轻轨的开通,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们“离家远,回家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发达的交通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因此可以增强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的信心。
大型知名企业入驻。“大型知名工业企业入驻”在提升城市吸引力因素中位居第二。共有46.6%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大型知名工业企业入驻”更能吸引自己留在嘉兴。此次参与调查的均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转折阶段,大型知名企业入驻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也就更能提升嘉兴对他们的吸引力。
城市整体形象提升。调查中有44.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整体城市景观的打造和提升可增加城市吸引力。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经过谨慎考虑的,因此城市景观、精品建筑、街头绿地、慢行系统、历史街区等一切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公共元素,都能为吸引力加分。
提升服务业中娱乐类的比重。高校毕业生认为第三产业对于提升城市吸引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嘉兴哪一类服务业最亟待提高,40.1%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娱乐类服务最亟待提高,其次是休闲购物,占比为19.7%;认为应提高金融服务的占比为17.6%,位居第三。由此可见,丰富的娱乐活动,舒适的休闲场所,稳定、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留在嘉兴有较大的吸引力。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要发挥好嘉兴的高校资源优势,深度推进交通、产业、环境、休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吸引嘉兴高校毕业生在嘉兴扎根,为城市健康发展储备更多的青年人才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对外接轨提速,对内循环提效,双管齐下提高城市“速度”。“交通”被经济学家誉为城市发展的“力”,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甚至是城乡的兴衰。高校毕业生们也认为便利的交通最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自己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信心,应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加以提速。一个是提高城市对内的交通循环效率。作为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城市,提前谋划城市交通的“接驳”方案,实现市内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零接驳”。加快市内连通汽车站、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和商贸区域的快速路网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获取出行最优区域划分,布设调整市内步行道、自行车道、快速公交线等交通系统,用足市内路网资源。另一个是提高城市对外交通的速度。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根据《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中心城区将由原来的142平方公里扩大到257平方公里,这为轨道交通与市外主要城市连通争取了空间资源,成为加快轨道交通项目推进的有利契机。加快构建城市对外立体化交通网络,围绕嘉兴机场的建设,主动承接上海航空枢纽的溢出功能,争取成为长三角区域发达的货运机场和重要客运支线机场。
吸引外部新锐,培育本地龙头,一心一意做实产业基础。大学毕业生们认为,知名企业的落户也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城市知名企业数量,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知名企业落户。依托“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紧紧把握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战略机遇,强化实体经济发展导向,围绕互联网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现代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吸引类似美国荷美尔、德国宝沃这样的世界500强以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另一方面,要加大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提升本地生产性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过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地同质企业合作兼并,激发经营活力。增强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提升知名度。注重区域内产业链的连通,做大区域产业集群。
美化城市环境,提升文化自信,由内而外滋养城市气质。城市发展到终极,环境对于人的吸引力将强化,“安居+乐业”将取代“乐业+安居”,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应包括生活上的感知环境和精神上的人文环境两个维度。一是守住生态底线,夯实城市环境根基。在城市发展中要坚守“蓝天白云”的城市底色和“绿水青山”的底线,落实长效治理机制,提升生态保护能力、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为城市健康发展,夯实环境基础。二是美化市容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塑造城市美好形象。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公园和休闲绿地留足空间。有序推进城市亮灯工程,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夜晚照明系统。三是建好精神家园,树立城市文化自信。“红船精神”是提升嘉兴精神文化自信最有力量的元素,要把“红船精神”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还要将江南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注重文脉的传承和创新,提升城市文化自信的底蕴。
发展文化产业,定制个性产品,拓展城市文娱“空间”。调查得出,高校毕业生认为嘉兴服务业中的娱乐类最亟待提高,说明城市文娱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丰富城市文娱类服务供给,满足高校毕业生们的文娱消费需求,可以增加他们对于嘉兴城市生活的认可度。一是开发针对青年群体的文娱产品。准确把握文娱产品“小众化”的发展趋势,公共类文娱产品在做好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应结合嘉兴特色开发一些体验类、共享类、动漫类、扮演类的小众公共文娱产品。如结合嘉兴端午民宿,推出体验民俗、动漫端午等个性化服务产品。引导商业类文娱产品大力发展嘉兴高品质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市场,延续前期已举办的“中国好声音”“乌镇戏剧节”“中美篮球对抗赛”等人气活动产品,通过高端演出赛事提升城市休闲生活品质。二是培育城市高识别度的时尚集聚街区。加大市内南湖、运河等水系沿岸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串起芦席汇、月河、南湖、三塔等特色资源点,扩大城市时尚街区范围。用好子城遗址公园地块开发建设机遇,通过公园式商业街区的改造,叠加时尚元素,建成城市具有高识别度的时尚区域。三是增强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对标国际化城市要求,打造环南湖、绕梅湾、通月河的城市慢行休闲空间;发挥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效应,依托现有江南摩尔、万达广场、八佰伴等上规模商贸综合体,做大城市时尚空间。注重湘家荡、姚家荡、莲泗荡等城市湿地区块内游憩功能的开发,拓展城市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