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发展取向的“义乌模式”

2018-05-15 06:43杜平
浙江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义乌改革发展

□杜平

“义乌模式”是“浙江模式”的有机组成和典范之一。改革开放40年,凭借着义利并重、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义乌不仅有些“莫名其妙”地创造了“义乌奇迹”,还积累了点石成金的“义乌经验”,创造性形成特色鲜明、民富县强的“义乌模式”,并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不断丰富。坚持现代化发展取向的“义乌模式”既有独特性,更有普适性。

无中生有,高水平发展的“义乌奇迹”

“义乌奇迹”是“义乌模式”的生动体现。义乌地处浙中资源贫乏的丘陵内陆地区,市域面积约1105平方公里,地形大致“七山半水两分半田”,与沿海沿湾沿边地区相比更类似于我国中西部县市,既无港口关口也无丰富物产。义乌从一个地瘠民贫、一穷二白的内陆型县域农村经济,成长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商贸名城和国际陆港城市,创建浙江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多年居中国百强县市前二十、以及中国最富有县市,可谓“义乌奇迹”。

改革开放40年,义乌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毫无疑问,义乌是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样板。早在2006年,义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双超万元、人均GDP超3000美元,比全国提前了十多年实现小康。1978-2017年,义乌市小商品市场交易额从1亿多扩大至1226亿元,增长约1200倍;地区生产总值从0.2亿元增长到1158亿元(快报数),增长了905倍,年均可比增长14.5%,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是同期全国的1.5倍;财政总收入从0.2亿元增加至142.1亿元,增长了711倍;人均GDP从235元提高到90500元,增长385倍;中心建成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103平方公里,增长36.8倍;城区常住人口从3万增加至90万,增长约3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7元提高至66081元,增长2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6元提高至33393元,增长246倍。2017年,义乌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省的1.29倍和1.34倍、全国的1.82倍和2.49倍,高于杭州、宁波。

改革开放40年义乌与浙江若干指标名义增长比较(倍数)

改革开放40年,义乌率先转型迈向“服务经济”时代。早在2005年义乌市服务业比重超过50%,比全省提前了十年;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9:32.3:65.8,服务业比重比杭州要高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77%与杭州不相上下,高于全省约10个百分点。贸易、会展、物流、文化、金融等产业发达,每年举办各类专业展会超过100个,义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电商博览会、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展会。中国小商品城不断迭代升级,电商换市、空间换地,从实体市场到网上市场,从“互联网+”到“一带一路”,从出口贸易到进口贸易、转口贸易,不断形成全国网商集聚中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义乌市委市政府通过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机器换人、腾笼换鸟、招大引强,引进“沃尔沃”发动机、“英伦”新能源整车等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吸引“国千”“省千”人才,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义乌制造”不断向“义乌创造”转变。义乌以前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传统商业模式等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路径,如今发生了本质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义乌率先向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迈进。全市牢固树立都市区、城市群和国际化发展理念,推进“多规合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探索建设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科创新区三大平台,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廊道、金义科创廊道、浙中生态廊道三大廊道,打造金华—义乌都市区成为浙江四大都市区。探索开放型经济新路子,谋划建设浙江捷克小镇和捷克义乌小镇,创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做强“义甬舟”“义新欧”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海、陆、空、铁、邮、网一体的内陆无水港,打造贸易便利化改革示范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大力推进美丽义乌建设和绿色化发展,经济生态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2017年,在浙江全省61个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县(市、区)中,义乌市建成区面积、货物出口额、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户存款余额、私人汽车拥有量、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电信业务收入、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10余项指标居于全省首位,县域发展率先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义利并重,开放包容的“义乌精神”

“义乌精神”渊源深厚,与浙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义乌模式”的内在灵魂。义利并重、开放包容和创新为核的义乌文化精神,是义乌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最大竞争软实力,推进“义乌模式”不断与时俱进、改革经验层出不穷。2006年义乌市委开展大讨论,将“义乌精神”表述总结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十二字,充分体现了义乌人传统秉性、创业精神及国际商贸文化等特色。同时,义乌人更兼具侠义、务实、创新等精神。

一曰“侠义”。浙中地区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润已久,义乌人不仅素有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传统,也日渐生发出“义”字当头、敢于担当的侠义精神。无论是初唐四杰之一和文学大家骆宾王,还是刚直豪爽、抗金斗争中涌现的宋朝一代名将宗泽,无论是具有强烈爱国抱负和忘我忧民思想的乌伤四君子(义乌古称“乌伤”),还是铁骨铮铮、写过《海瑞罢官》等文章的历史学家吴晗,无论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现代教育家陈望道,还是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和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等,皆显敢做敢为、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侠肝义胆本色。

二曰“务实”。深受“经世致用”浙东学派影响熏陶,义乌人主张工商皆本、义利统一,即“义利并重”,所谓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耻于讲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重商兴商的精神引领下,义乌人民率先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陶冶了义乌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能干的义商,在实践中勇立潮头、勇当标兵,浙中地区义乌东阳商人正在成为知名商帮的代名词。

三曰“图强”。义乌最具特色的便是发轫于廿三里镇一带的“鸡毛换糖”敲糖帮,明清时期已经摇“拨浪鼓”、挑“货郎担”走南闯北走街串巷走遍各地,用蔗糖换取鸡毛鸭毛等,所得羽绒用来制作衣服或施肥让粮食增产,搞活流通、增加收入。由此萌发出最初的商品市场经济,一路蜿蜒曲折发展最终造就了义乌世界级的小商品市场。一曲“鸡毛换糖”,深刻记录了义乌人敢于顶着“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大帽子的冒险史,述说着义乌人风餐露宿、饱受艰辛、白手起家的创业史,更是磨炼出义乌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可贵文化品质。

四曰“包容”。随着时代发展,义乌人包容开放的品质更多体现出来。义乌最早把“外来农民工”称为“外来建设者”,与温州等地相比,义乌更像深圳、上海等移民城市,义乌人不排外、不欺生甚至包容性更强,有着美美与共、以和为贵的博大胸襟胸怀,“你赚钱我发财”“来的都是客”。义乌人包容,也体现在义乌有众多民族、众多国别的人和睦相处创业与生活,有佛教文化、基督文化、穆斯林文化、非洲文化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据调查,义乌实有人口超过200万,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4万、外来人口约143万;常住人口约128万,新义乌人约占一半,各大洲常驻外商1.3万,少数民族6万多人涉及48个民族,构建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县域开放社会。

五曰“创新”。在当时技术积累相当落后的前提下,义乌人以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政策创新为主推动区域创新和创新驱动,不拘泥于陈旧的固定模式和准则,率先发展、率先致富。义乌是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复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县级市,是全国首个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首个拥有邀请外国友人审批权限的县级市、首个拥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管理权限的县市。改革开放40年,无论是率先推进强县扩权改革还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无论是首创工会维权的“义乌模式”还是开拓市场化先机的“义乌模式”,皆体现了义乌人民强烈的创业创新精神,在推动义乌快速后发崛起的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有益经验借鉴。

点石成金,富民强县的“义乌经验”

“义乌经验”是整个“义乌模式”的精华精粹。改革开放40年,义乌成了县域治理“试验田”,这也正是“义乌模式”的神奇之处。早在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生动地用“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概括义乌发展经验。彼时省委调研组深入调研后总结了六条义乌发展经验,即“坚持兴商建市、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和谐发展、丰厚文化底蕴、力求党政有为”。义乌发展是浙江发展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根本上还在于形成了若干普适性经验。

第一,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40年义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说,义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求变、求创新、求务实,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出符合义乌自身特色和规律的发展道路。义乌人从廿三里镇马路市场起步到创新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从走南闯北货郎担贸易到创新设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全球化贸易,从内陆港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到被联合国亚太经合会列为国际陆港城市等等,从农村承包地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权”分置推广到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些由民营企业家、市场或农民首创或主导推动的改革,无不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由群众发起再到群众中去的生动例子。

第二,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引领作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改革、推改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义乌模式”实质是市场主导与政府积极有为相结合。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党委政府顺势而为、积极有为,着力处理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处理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较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引领性、持久性,形成与民间良性互促互动发展的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义乌的“兴商建市”战略自1984年提出至今已有34年历史,未因地方党政领导变动而变动。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等,同时积极推动强镇扩权、强县扩权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生态绿色化发展体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等配套改革。注重改革的经济社会可承受力,蹄疾步稳扎实推进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堵疏结合整治提升工业“低小散乱”,去旧同时积极迎新(动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注重改革的时效性,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营商环境大幅优化提升,譬如在义乌注册一家外资公司最长只需2-3天时间。

第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美美与共,让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红利。义乌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群众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受益者,秉持浙江精神,弘扬义乌精神,“你富我富大家一起富”,一穷二白的义乌市最后成了中国最富有的县市。坚持把实现共享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事情,率先推动全市域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健康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八大领域114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注重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强镇富村,坚持在民生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兜底等领域大力投入,帮扶弱势群体“一个都不能少”,共建“平安义乌”“幸福义乌”。

说一千道一万,“义乌模式”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改革开放造就了义乌奇迹、义乌现象、义乌经验,义乌较早实现了“富起来”,并在向“强起来”发展转型,尤其是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劳动力素质结构、绿色化发展等质量内涵上面。一切皆为序章。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义乌精神、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持之以恒深化“兴商建市”,撸起袖子加油干,抓住党的十九大带来的机遇和改革开放40周年机遇,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全面推动开放,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各类主体发展活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和浙中大花园建设,增强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民生公共服务事业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争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猜你喜欢
义乌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义乌展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