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弄潮儿 践行中国梦

2018-02-08 03:13:39周潇潇
浙江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土地插队扎根

□周潇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总书记从学生成长为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村支书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他在基层艰苦体验中开阔了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视野,打下了爱国为民、治国理政、强国兴军的根基。

书中,有几个打动人心的关键词。

信念。是上山下乡的七年艰苦岁月标记了习近平的历练和成长,还是习近平身上的诸多优秀品质在梁家河的青年成长岁月中得到打磨,我想正是青春不悔的拼劲和扎根基层的韧劲,让这片饱含汗水的黄土高坡开出了名为奋进的花,青春就是要在实干土壤上奋力扎根。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自述“陕北高原是我的根,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总书记16岁来到黄土地时,也迷惘、彷徨过;但23岁离开黄土地时,却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凭着坚定的信念、达观的心态,克服了一重重苦难,战胜了一次次挫折,在基层锻造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学习。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前些日子,习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和北京大学师生们的交流中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他认为,读书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他回忆起插队时,身边有些学生在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使他认识到,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再来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据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正如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为民。七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一心为民办实事,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密切联系群众。接任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打坝、修梯田、打井,提高粮食产量,只要是有助于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的,他都不遗余力敢想敢干。群众做饭缺柴烧,习近平就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带回了沼气池,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村里的社员有打铁手艺,村民也恰好有农具需求,习近平就组织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让铁匠打铁做农具;社员干活衣服裤子磨损快,就组织村里妇女办了缝纫社;社员买生活必需品不方便,就在村里办了一个代销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他在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怕困难、敢闯敢干,体现的正是总书记的担当。

习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青春运航的“源动力”,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勤学实干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也应当砥砺奋进,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和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黄土地插队扎根
《黄土地》画报
卖 萌
不忘黄土地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12-09 12:59:29
从黄土地走来
黄河之声(2019年1期)2019-03-30 03:36:16
插队党
亲不够的黄土地
女生插队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08-02 03:58:38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