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昕
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做好相关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全力提升出口产品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优化国内外市场布局,积极应对中美贸易争端
今年以来,全球贸易局势错综复杂,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发酵。从3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到5月初对中国提出包括要求中国短期内减少贸易顺差两千亿美元在内的多个不合理条件,中美贸易合作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而就在几周前美方宣布搁置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计划,让民众和企业沉浸在中美贸易“阳春”到来的喜悦中时,白宫的突然“变脸”,却让看似缓和的中美贸易关系再次跌至“冰点”。5月29日晚上,白宫发布声明表示,特朗普总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包括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技术产品。
尽管此次中美贸易战来势汹汹,但调查数据表明,总体上看美国对华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对浙江影响有限,对浙江出口和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依据一季度浙江省万家企业监测数据,在加征25%关税情景下,35.6%的企业认为将影响出口订单1到10个百分点,8.9%的企业认为将影响出口订单10到20个百分点,6.5%的企业认为将影响出口订单20到30个百分点,3.4%的企业认为将影响出口订单30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此前美国拟大规模加征关税的产品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航空设备、机器人等领域,而浙江相关产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规模较小。另一方面,浙江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82.9%,较2008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内需已逐步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尽管中美贸易战对浙江出口及经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如波及浙江出口美国比重较大的纺织服装、轻工、家具等传统优势产品,或者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也仿效美国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那么对浙江出口及经济产生的影响将会扩大。长期看,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产品进口的遏制亦将不利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贸易保护有从临时性向长期性过渡的趋势,此外企业当下还面临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叠加因素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尽快提出对策措施。
尽早做好相关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应密切跟踪“贸易战”演变态势,持续跟踪研判对可能波及浙江出口美国比重较大的纺织服装、轻工、家具等传统优势产品的潜在影响,并及时向企业释放正确信号,进一步畅通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协同应对渠道。要抓紧研究储备一套应对政策组合拳,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汇率锁定产品、赴国外投资建厂等避险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全力提升出口产品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苦练内功”,重点聚焦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应用机器换人、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新型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含金量和附加值。深入实施“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稳住商品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构建以技术、人才、品牌、质量、渠道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浙江制造”和“浙江服务”两轮驱动的出口格局。
加快优化国内外市场布局。一方面,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创建自主品牌、完善销售渠道等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宁波—舟山港、义乌小商品市场(义新欧班列)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海外新兴市场潜力,通过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办厂、积极培育和建成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推进企业“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