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讲好国土故事
——记余姚市国土资源局新闻报道通讯员徐燮彪

2018-02-08 02:02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新闻宣传中心
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1期
关键词:余姚市采石场余姚

□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新闻宣传中心 李 风

13年过去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出版的2004年第10期《国土新闻研究》这本封面有些灰旧的月刊,徐燮彪至今保存着,时常翻阅学习。

对徐燮彪来说,专注新闻写作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1963年出生的他,1981年参军入伍,1993年从部队转业到余姚市土地管理局,先后做文秘、宣传工作;近几年,他在余姚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负责文件审核、对外宣传等工作。近20年里,他采写并发表新闻稿件1100多篇,累计33万多字。

辛勤耕耘,必有收成。他连续18年被宁波日报社评为优秀(积极)通讯员,连续4年被中国国土资源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连续3年被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日报社评为全省国土系统十佳优秀新闻报道通讯员。

“采写新闻报道,是为国土人所做的一切而感动,也是为了让社会了解、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工作、国土人的工作。” 徐燮彪说。

与徐燮彪聊新闻写作,绝对能聊出“真经”。他总结了五句话:会场内“听”新闻、聚会时“聊”新闻、路途中“看”新闻、材料里“找”新闻、工作中“选”新闻。

会场内“听”新闻——写出领导调研工作的新意

2017年9月15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二版刊发了一篇《局长“面试”记》通讯。猛一看标题,像是局长做了“面试”官在招聘人员,仔细往下看,才恍然大悟,报道说的是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孙义为来余姚市调研国土资源工作。面试与调研,这两件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徐燮彪巧妙地将其“捏”在一块,写出了领导干部调研工作的新意。

事情是这样的:2017年9月6日,上任不久的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孙义为来余姚市调研,听了余姚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便开始提问。孙义为局长的提问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20多个问题都是国土资源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余姚市国土资源局对此做了精心准备,主要负责人回答问题非常到位。

“这好比一台戏,主角、配角都出彩。”2个多小时的会议一结束,徐燮彪马上对会议内容进行整理。他说,如果单纯写会议报道,要想见报几乎不可能,得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或者说切入点。问题这么多,关键是选择。选择平平常常的话题,肯定没意思,写了也没用。于是,就选择了两个社会比较关注的建设用地保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大量的会议报道,领导调研、考察、走访的新闻,这些信息也许对部门很重要,但仔细一读,想一想,绝大多数的会议、领导活动其实并无实质内容,对老百姓来说恐怕没有多少价值。徐燮彪深谙此道,写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新闻,稿件很快被采用。

聚会时“聊”新闻——聊出国土人的艰辛

2016年9月28日,受17号台风“鲇鱼”强降雨影响,余姚市山体土壤含水饱和,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余姚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坚守岗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徐燮彪详细记录了余姚局地质环境科副科长杨忠应对地质灾害风险的一天,并写了题为《一位地环人的24小时坚守》的故事,发表在2016年10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二版。

徐燮彪的办公室和地质环境科是楼上楼下,地质环境科经常有新闻,他在和他们闲聊中得知,越是台风暴雨等天气,他们越得提高警惕,处于戒备状态。

每当说到杨忠的故事,徐燮彪颇为感动。“他和地环科的同志们,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越是恶劣天气他们越是得到现场去处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危险地带的人往安全的地方跑,他们得往危险地方冲,没日没夜。所以,写他们是因为感动。”徐燮彪说。

2016年9月底,台风“鲇鱼”造成省内山体滑坡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几个小时内连续发布、提升风险等级,余姚市内也有村民转移,正好是杨忠值班,趁这个机会,徐燮彪请他说说当时24小时里发生的情况。

通过采访,徐燮彪报道了9月28日晚上7点到第二天晚上7点这24小时里杨科长的亲身经历,报道描述得清楚、具体、细致。报道中这样写道:“据不完全统计,杨忠用手机、座机通话90多次,共计通话时间170多分钟,坐车排查行程80多公里,检查4个镇、15个地灾隐患点,起草汇报材料、要求应急排险的公函、通知4份共5300多字,睡觉休息吃饭时间共计150分钟。”

这篇报道平凡中见真情,刻画了一位国土人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而辛勤付出的感人形象,让人感受到了国土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徐燮彪掌握了大量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才写出了这样的报道。

路途中“看”新闻——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近日记者到浙江省余姚市赤山采石场采访。一进采石场,只见矿区山上是非常规则的斜坡,一层层的台阶和一片片的绿色赏心悦目,采石场的进出通道——水泥路面显得非常干净,道路两旁的香樟、红叶石楠争奇斗艳。矿区内,满载矿石的大货车有序进出,除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听不到其他响声……”这是通讯《赤山披绿》的开头内容,发表在2014年7月2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这篇报道是徐燮彪偶然在路上发现的一则新闻。2014年6月底的一个双休日,徐燮彪外出看部队战友,途经赤山,那里有个采石场。他发现这个采石场与其它在采矿山不一样,矿山复绿得很漂亮,矿山开采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了,矿区道路很干净,还建造了碎石加工间。这几个不一样,当时让他萌发了采访的念头。

回来后,徐燮彪向局矿管科长了解情况,科长告诉他那是赤山采石场,是创建的绿色矿山。经过联系,徐燮彪到矿山进行了采访。去矿山前,他做了认真准备,把提问的问题都写在纸上,在采访过程中,他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再深入发问,比如,矿山收集了粉尘,收集后怎么办,卖给水泥厂又能得多少钱?经过深入采访,得知投入进去后,不仅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矿山还有经济收入。

工作中"选"新闻——500字的新闻跟踪了半年

由于在余姚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负责文件审核、对外宣传等工作,从工作中“选”新闻、材料里“找”新闻,已成为徐燮彪的职业习惯,成了他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

《17户移民7年“心结”一朝解开》说的是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娄旭锋等17户滩坑水库移民,从朗霞国土资源所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了土地使用权证,在他们心中积压了7年的“心结”终于顺利解开。这条消息发表在2014年9月4日《余姚日报》。

但是,这条500字的消息从得知到写成稿件,徐燮彪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当时,朗霞国土资源所所长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他想办成事,协调村干部统一思想,再向街道领导反映,整个过程时间比较长。徐燮彪回忆说:“开始听说这件事情,我就开始关注,还多次电话询问,碰到这位所长便问事情的进展情况,一直到土地证书发放到群众手上后,我对群众进行了采访,写成新闻稿件,《余姚日报》很快就用了,余姚电视台记者看到后补充了电视画面,分别在余姚电视台、宁波电视台等媒体播出。”

喜欢上了就不撒手——打动人心的故事也感动自己

徐燮彪认为,做新闻报道这件事,自己要喜欢,要有敏锐的眼光,出手还要快。他喜欢安静,平日从不打牌、不打麻将,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看报写稿件,生活很充实。

由于热爱新闻事业,他被聘为《宁波日报》评报员、余姚广播电视台视听评员,也曾是余姚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干好阅评这份活,自己平时要做许多功课,天天要看报,查资料,遇到问题时找专业人士咨询。当阅评员对新闻写作有很大帮助,阅评新闻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 徐燮彪说。

徐燮彪还说:“写稿子像机器工作一样,要连续转动,越转越溜,一旦停了下来,再转起来就不顺溜了。” 于是,近20年里,他就像一台机器,不停地旋转。

写稿子收获的不仅是数以千计的新闻作品,更有心灵的陶冶与慰籍。2016年10月,徐燮彪跟着余姚市人大领导到陆埠镇洪山村督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了现场了解到一件事:3月25日早上,洪山村村民章阿六上山挖毛笋,发现山体出现一条宽约1.5米的裂缝,长100多米,深约2米。章阿六马上向村干部报告。因为章阿六的报告,使余姚市国土部门和陆埠镇政府立即采取关闭企业、撤离人员等应急预防措施,并开展工程紧急排险,成功避让了一起地灾险情。徐燮彪觉得,章阿六的行为应给予奖励,于是,他便向局相关科室提出奖励这位村民的建议。单位采纳了他的建议。10月17日,余姚市国土资源局、陆埠镇政府分别给予章阿六2000元奖金,感谢他为成功避让一起地灾险情作出的贡献。徐燮彪当即就此事写了报道,发表在《余姚日报》。

前几年,局里与四明山区一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局里同志为贫困户捐款,出脱贫点子,帮助推销贫困户种的农产品。后来这户农户建起了新房,装上了电话,头一个电话就打给局领导说,过上了好日子,脱贫了,表示感谢。徐燮彪也参加了扶贫活动,拍了新闻图片,发表在当地媒体上。

在徐燮彪的新闻采写生涯中,这是让他颇为欣慰的两件事。“什么故事是好故事?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打动别人,也打动了自己。”徐燮彪说。

猜你喜欢
余姚市采石场余姚
采石场大变身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某采石场职业病危害评价探讨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压机——精明采石场经营者的不二选择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