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及快速普及,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方法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1]。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的时长在十分钟左右的一种视频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既能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也能作为学生查漏补缺的学习工具[2]。利用微课学生在零碎的课余时间可以随时、随地、随自己个人的需要进行自主预习或复习,这种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交互性差、资源应用效率低的弊端[3]。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不仅能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还能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分析的实验观点。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日益增多,利用微课进行知识拓展,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让可以学生了解到更多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对于教师来说,开发微课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设计开发微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和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微课设计过程往往遵循一些原则:(1)短小精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较短,长时间的学习容易让他们产生疲惫,为了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每个微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容量小便于学生观看或下载,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从内容上看,微课一般只承载一到两个知识点,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困惑,所以在设计微课之前,首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将课程内容细化,将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点。(2)课程目标明确。微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设计。(3)以学生为中心。在内容选择方面,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设计思路方面,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4)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
开发微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将教学设计转换成脚本,脚本是详细记录微课录制过程整体计划的一份文档,包括每个画面所对应的配音,每个画面持续的时间等内容。视频录制前进行脚本开发有助于理清思路,减少录制过程中的失误,也有利于对录制微课时使用语言的反复修改、斟酌,避免错误或不恰当的语句。另外,进行脚本开发时,应尽量使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完成设计后,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视频录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类:(1)加工改造,对网络上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进行加工处理,如裁剪视频、加入字幕提示等。(2)原创开发,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完成微课视频的录制及相关资源的制作。原创开发的微课更贴切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储存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循环利用。原创开发类微课主要有三种制作方式:外录式、内录式和混合式。外录式是利用手机、DV机、数码摄像机等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经过后期加工编辑形成微课;内录式是指利用录屏软件将电脑屏幕及声音同步录制下来形成微课,常见的内录式有两种:录屏软件+PPT,录屏软件+电子白板。录屏软件+PPT的录制方式操作简单,需要设备少,学生也较易接受,先选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制作PPT课件,撰写录制视频的脚本;连接电脑耳机和麦克风,对设备进行调试;打开制作好的PPT课件和录屏软件,全屏播放PPT课件,根据事先写好的脚本同步录制教学过程;录制完毕后保存;利用视频加工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的加工编辑。混合式录制方式是将外录式和内录式两种录制方式有机结合,但制作烦琐,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
微生物学是高职宠物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微生物基础知识,如几种主要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的营养与繁殖等;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显微镜操作、无菌规范操作、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检查技术等;养成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如严格的无菌意识、团结合作能力等。微生物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这一新型教学形式,有很多的优势,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还可以将实验操作步骤更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重复观看操作步骤,有利于加强技能的培训;借助微课,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预习、复习,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观看,学习更高效、更自由。微课既可以应用于新授课前,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可在课堂上播放,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复习资料,在新授课后巩固基础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细菌是微生物学课程中学习的第一种典型微生物,细菌的细胞壁是细菌结构中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又是一个重点,理解了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才能理解革兰染色、部分抗生素杀菌的机理。针对细菌细胞壁的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表:
[1] 梁乐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2]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1、问题引入30s设计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进行问题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教学资源:视频短剧教学意图:通过视频短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到课程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2、探究引入40s设计目的:通过了解细胞壁的作用,介绍科学家革兰,引入革兰染色的现象,使学生感知细菌可以分为两类,进而探究如此分类的原因,引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探究法、展示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图片教学意图:边讲解边展示图片,通过展示不同细菌染色的不同颜色,使学生感知不同的细菌细胞壁可能会有所差异。3、讲解阳性菌190s设计目的:通过阳性菌细胞壁的展示,使学生感知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进而掌握阳性菌的细胞壁。教学方法:探究法、展示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动画教学意图:边讲解边展示动画,通过动画的展示,详细描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特点,动态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有兴趣。4、讲解阴性菌140s设计目的:通过阴性菌细胞壁的展示,使学生感知阴性菌细胞壁的特点,进而掌握阴性菌的细胞壁。教学方法:探究法、展示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动画教学意图:边讲解边展示动画,通过动画的展示,详细描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特点,动态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有兴趣。5、总结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异同40s设计目的:梳理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构,理顺学生的思路。教学方法:总结法教学资源:动画教学意图:边讲解边展示动画,通过总结,指明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异同。6、进一步启发思考20s 有同学认为青霉素可以杀灭一切细菌,是否正确呢?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7、问题解决50s设计目的:在探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动画教学意图:边讲解边展示动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特点向学生进一步展示清楚,形成清晰的印象。8、作业与推广30s设计目的:收集学生的思考答案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资源:图片教学意图:推出交流反馈平台,收集学生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