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斌,虞慧群,李建华,罗勇军
(华东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237)
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将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7个专业列为本科就业绿牌专业[1](绿牌是指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将为规划部署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软件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质量的问卷调查反馈、查阅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关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亟须解决如下问题[2-3]:①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晰。缺少以规范、精确的方式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详细清晰地定义。②课程体系与专业素质培养不协调,忽视软件产业发展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③教学模式与培养途径与工程实际能力培养不适应,忽视工程环境中以问题求解为导向的主动学习,缺少启发式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匹配。任课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难以支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运行机制很难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1)软件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上海等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产业,该产业需要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我国软件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就业形势非常好,具有很大的需求潜力。
(2)通过多年发展,个别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可以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经验。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在软件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的科研和教学积累,承接多项国家级高科技项目,在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商业自动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许多教师毕业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从业经历,具备组织开发大中型软件项目的经验和能力,在老师的带领下,该专业的学生在各种国际、国内竞赛中成绩突出。
(3)当前,国家正在开展新工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发展新工科,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为软件工程专业开展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恰当的切入点和良好的契机。
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软件项目设计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项目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定位,依照科学分层、合理配置、全面培养、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进行改革,建立面向专业全体学生、符合专业规范和学校特色的华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从知识结构、学科能力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格。
(2)结合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理念,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工程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宽基础、精方向、重创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构建渐进性阶梯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实际工程项目的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建模、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为主线,强调学生探索、教师指导下的问题求解,实践以软件需求为导向、以问题求解为主线的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4)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等。
(1)内涵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内涵改革的重要任务。按照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软件系统与产品等方面凝练出软件工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2)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提出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培养其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5]。在构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时,力求反映CDIO理念、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实现CDIO大纲要求,以使学生在上述4个层面达到预期目标。
(3)结合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开展基于项目驱动、以问题求解为导向的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深入引导和课堂研讨等形式启发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式学习、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依照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原则,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体系、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软件工程创新训练体系4个部分。
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的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等10个知识域,这些知识域贯穿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6]。
按照国际软件规范标准、国家软件产业需求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基于SWEBOK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软件系统与产品4个方面制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格。规格包括知识结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能力结构(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和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梳理,形成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依此判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在制订课程体系时,通过专题研讨、在校生交流、专家访谈、校友座谈、走访用人单位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学生、企业和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特点,据此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调整教学执行计划。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选修课程3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在划分3个层次的边界时,既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传承,又要体现软件工程的学科特点[6-9]。
图1 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简单、普适的环境下进行软件开发的基础能力,训练学生的初步和基本的工程能力,一般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系统技术课程和软件工程方法课程两部分。其中,计算机系统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解决某种计算环境下具体软件设计问题的能力;软件工程方法课程可按照自底向上或者自顶向下的方式讲授软件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专门领域解决复杂软件设计问题的能力,一般在4—6学期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是指按照专业方向模块开设不同的研究型课程,强调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结合,根据专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可分为数据科学、数字媒体、物联网工程和信息分析等4个方向模块,分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领域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一般在第7学期开设。
(1)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内实验、实训、课外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同时加大课程实验环节的比重,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实验体系与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系统性。
(2)将实践教学分为学科基础实验、软件过程训练和综合实践3个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第1层次的实践从认识开始,逐步增加设计型实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工程意识;第2层次的实践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专题实践等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软件工程过程;第3层次的实践包括软件职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开发能力。
(3)建立不同层次、课程模块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4)对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硬件、实验场所、实验大纲与指导、实践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的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5)创新性项目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信息获取与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头脑风暴、逆向思考等形式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训练。
(2)通过项目驱动进行软件工程技术研究方法的训练。以教师真实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为驱动,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的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变详细讲授为问题求解讨论。围绕学生预习内容讲解知识点的关键性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利用启发式提问以及重点分析的方式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4)建立先进的能力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减少客观题型,增加有利于能力提高的主观设计类题目的比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多元化方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5)将科技竞赛、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纳入实践教学模块。以科技竞赛为切入点,形成学生自觉参加实践活动的机制,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实现常态化的工程训练。
(1)聘请行业专家和校外教师参与授课和实践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产学研践习计划、赴国外进行教学研修,形成理论水平高、工程实际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资队伍。
(2)构建量化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机制。该机制共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原理、评价依据、评价机构和人员、评价周期及评价合格标准等6个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模型
(3)培养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并执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3所示。
图3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架构
为持续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还可建立相应的质量跟踪反馈体系,及时了解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存在的不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华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利用新专业建设的契机,从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训练体系等方面,对该专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专业的下一步建设和改革积累了较好的成果和经验。下一阶段,课程改革将对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整合,构建更加合理的分层次多模块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麦克思研究院. 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卢苇, 李红梅, 张红延. 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2): 17-19.
[3]孙琦龙.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软件工程师, 2015, 18(10): 62-64.
[4]汪军, 强俊.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5, 32(6): 70-74.
[5]李彤, 赵娜. CDIO软件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1(7): 63-65.
[6]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印桂生, 董宇欣, 韩敏霞. 面向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3): 247-248.
[8]徐玲, 文俊浩, 熊庆宇.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8): 118-121.
[9]吕欢欢, 郭伟, 张辉, 等. 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