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兰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分析。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疗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康复效果、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PSQI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NOSI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提升作用,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增强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睡眠质量;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171-04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异常,个体之间症状差异较大,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本病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特别是首次出现症状或每次犯病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表现为失眠,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多梦,或睡眠周期倒置,即白天睡得多,夜间失眠并有夜惊,但总体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前趋症状,睡眠障碍加重也可以说是复发的先兆。但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加重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会反作用于精神分裂症,加重患者的心理及躯体症状,使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影响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导致自杀的发生。因此,早期干预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对改善病情,降低复发,对本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针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本研究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旨在将整体康复理念应用于护理中,增强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疗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3.8±10.4)岁,病程6个月~7年;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1±11.7)岁,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有自杀行为者、有重大躯体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睡眠质量、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采用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移情法、呼吸法等心理治疗方法,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焦虑、紧张、抑郁的心理情绪,减轻患者自卑、多疑、敏感的性格特点,移情于他物,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关爱,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获得较为放松的呼吸方式,减轻焦虑感,促进睡眠。(2)行为干预。将本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引发睡眠障碍的不良因素系统告知患者,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根据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以及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必要性,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3)睡眠护理。指导患者形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制定个体化活动、休息、睡眠时间表,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晚上只在睡前有睡意时才上床,若上床后短时间内无睡意,则可起床做些安静的活动,待有睡意再上床睡觉;晚饭不易过饱,指导患者进行睡前足浴,加入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睡眠质量;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练习,依次对各组肌群进行先紧后松的渐进性放松训练。(4)康复训练。对患者逐步进行生活、职业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其做好早日回归社会的身心准备,尽早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功能。
1.3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情况,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7项内容,相加即为PSQI总分,总分在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2)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护理前后的症状情况。(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以率(%)表示,并行X2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PSQI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NOSI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醒觉次数增多、睡眠时间短、多梦噩梦等,醒后有疲乏感。睡眠障碍的存在直接影响精神分裂症的整体治疗水平,因此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导致精神分裂症合并睡眠障碍的因素较多,疾病产生的焦虑紧张、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个体对病房环境的不适应,个体既往睡眠习惯的改变,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均可产生或加重睡眠障碍。康复护理的应用以现代个体化护理为出发点,针对患者的致病原因进行护理,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的睡眠状况,准确判断患者睡眠质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采取适当辅助睡眠措施,以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
康复护理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出发点,注重对患者心理、心理、病理等全面调整,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使患者坦然面对疾病,并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知,提升主动治疗意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睡眠的干预护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和睡前足浴等,以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减少安眠药物的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PSQI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NOSI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证明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有显著的提升睡眠质量效果,有效促进了睡眠的规律性,提升自我睡眠管理能力,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状,促进整体功能的提高,为早日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作用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