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瑶
摘要:蒲松龄的《日用俗字》作为一部通俗作品,对清初农村生活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很有价值,同时也是一份宝贵的清代方言语料。本文简要总结了1990-2016年在《日用俗字》版本、字形、字音、词汇等方面的研究概况,重点考察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蒲松龄;日用俗字;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虽以《聊斋志异》名世,但也有一些通俗作品。《日用俗字》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由于其中包含大量方言词语,内容颇多难懂之处,历来研究者有限。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1990-2016年二十多年间对《日用俗字》版本、字形、字音、词汇等方面的基本研究情况,以理清脉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日用俗字》的版本和语言性质
(一)来源和版本
根据蒲松龄自序,《日用俗字》成书于1704年,作者时年64岁。自序中还提到“旧有《庄农杂字》……无论其脱漏甚多”。据李万鹏(2000)考证,他见到一种坊刻《庄农杂字》残本,应为明代人编写,至晚不会晚于清初,作者可能是东鲁一带的人。《日用俗字》与之对照:都设31章,篇目的分类和表述半数以上可互相对应;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突出“庄农”一章;词句和文字运用上,也能看出某种传承关系。因此《日用俗字》是以《庄农杂字》为蓝本,修改补充而成的 [1] 。
李振聚(2012)的《蒲松龄〈日用俗字〉略考》提到,他看到的《新刻校正备用庄农杂字大全》比李万鹏提到的残本完整,大概就是蒲氏据以重修的蓝本。他指出,《日用俗字》版本较多,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聊斋文库”就藏有乾隆十二年刻本;钞本众多,如清据乾隆刻本影钞本(简称影钞本)一册、王村毕家旧藏旧钞本一册、孙星坦旧藏钞本一册、清钞本一册、《聊斋日用俗字正编》清钞本一册、《日用俗字正编》钞本一册、《柳泉蒲先生日用俗字》招村张宗琪旧藏钞本一册,以及山东省博物馆藏乾隆十二年蒲立德钞本(本文简称乾隆钞本,《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据以影印)等。已出版且较为流行的有盛伟编《蒲松龄全集》本和路大荒所辑《蒲松龄集》本(前者据乾隆十二年刻本,后者可能参考乾隆钞本,分别简称盛本、路本)。进一步对校后,发现路本、盛本、乾隆钞本为一个系统,影钞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乾隆钞本、路本、盛本俱非佳本,存在较多讹误,影钞本则错讹较少。所以应参校众本,校证文字,恢复作品原貌,也便于研究者的利用 [2] 。
于天池(1983)认为路大荒所辑《蒲松龄集》中的《日用俗字》,不是蒲松龄的原作,窜入了后人的文字 [3] 。而根据李振聚的观点,此书确为蒲松龄所撰,只是屡经传刻,后人对内容有所添改 [2] 。
张树铮(2014)通過考察乾隆十二年蒲立德抄本(本文简称影印本)、路本、盛本中的形讹字,得出影印本是路、盛二本的祖本的结论。其中路本的底本应为影印本的再抄件,而盛本则是在影印本基础上又经文本增删而成的,但字形仍以影印本为据。并且指出,今所见版本明确的影印本和《聊斋日用俗字》刻本,都经过了蒲立德等人的“校正”,并非蒲松龄稿本的原貌 [4] 。
可见,《日用俗字》版本较多,但由于辗转增删,至今仍无相对完善的版本。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应逐渐恢复其原貌,使佳本早日问世。
(二)语言性质和价值
蒲氏自序中言“每需一物,苦不能书其名”,而编写此书,“虽俗字不能尽志,而家常应用,亦可以不穷矣”。
据张树铮《蒲松龄〈日用俗字〉注》(2015)一书前言,蒲松龄把农村日常生活用字串编成歌谣,内容涉及封建时代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清初鲁中地区农村的全景式画面。它是一份难得的近代汉语方言词汇和语音资料,同时能反映出少量俗字使用情况,对于蒲松龄思想研究也很有意义 [5] 。另外,《蒲松龄〈日用俗字〉中的俗字》(2012)一文也提到,《日用俗字》是根据权威字书为日用俗词选定正字之作,是解决农村日常用字问题的实用性著作 [6] 。《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2005)更是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诸方面都肯定了《日用俗字》的研究价值 [7] 。
李振聚(2012)认为,《日用俗字》本来是用教童蒙的杂字书,所收字数应是现所知杂字书中最多的一个。它保存了康熙时期淄川地区的方言俗读、俗字、风俗材料,也为法律、名物、蒙学等的研究提供素材,应引起重视 [2] 。
《山东方言研究》(2001)中也提到,《日用俗字》目的虽主要在文字,但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封建时代农村生活词汇表。有些词是很难从其他作品中得到的,所以特别珍贵。而且这些词多数至今还活在鲁中地区人民的口语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8] 。
何茂活(2013)对“庄农章”作解疏后,认识到《日用俗字》中使用了许多见于古代字书、韵书的方言本字,也有一些借音字、自造字、方言俗字,以及训读字、异体字、古今字等,同时为许多难字标了同音字,还存在一些讹混字,这些都是有研究价值的 [9] [10] 。
张庆金(2008)提到,《日用俗字》直音法的注音方式以及句尾押韵为研究当时的声、韵、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研究声母的资料最为充实 [11] 。
《日用俗字》对于清初农村生活诸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从语言学领域来说,是能够反映当时淄川方言语音、词汇、俗字等情况的珍贵资料。另外,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在民俗、饮食、医药、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字形考正
《日用俗字》的主要目的在于正字,然而由于作者书写习惯问题、作品屡经传刻等原因,不同版本都存在一些讹误,因此字形勘误、字形考讹成为研究者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向。
李焱(1999)以路大荒版《蒲松龄集·日用俗字》为基础,结合《字汇》《正字通》等字书,对文献进行逐一分析,考正了14个字形讹误的字,兼含部分字音字义的考察 [12] 。endprint
李彬(2012)也以路本为底本,参考盛本,对文中的11处地方进行了字形勘误,涉及相关的字形考讹 [13] 。
张树铮《今本蒲松龄〈日用俗字〉形讹字考正》(2009)中,以路本为基础、盛本为参考,主要与《字汇》和《正字通》比较,参考其他字书、辞书及现代方言,考正了《日用俗字》83句中共92处讹误 [14]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考(2014),对比影印本对《考正》所考形讹字中的40处作进一步说明,同时指出了15个路本、盛本正确而影印本有误的字,有理有据 [4] 。
另外,张树铮先生《〈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引用及其疏误》(2016)一文中,全面检索《汉语大词典》,总结蒲松龄作品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引用的基本情况和引用时的一些疏误。由是文可知,《汉语大词典》引用蒲松龄作品时,存在引用篇名体例不统一、引用篇目文字有形讹、引用篇目名称不统一、文字繁简不统一等问题。《日用俗字》被引用29次,涉及16章,在“连姻”“鞝”“跊”“鲒”4处引用中存在疏误 [15] 。
同时,针对《日用俗字》中的俗字问题,张树铮先生也进行了探讨(2012)。他认为《日用俗字》的“俗字”并非文字学意义上的俗字,实际是方言“俗”词的正确写法而非俗写,即“日用俗词正字”,应该理解为“俗常用的正字”。书中还有50个(目前能够确定的)不见于《字汇》和《正字通》的字。他将这些字分成三类讨论:蒲氏承用前代已有之字21个;只见于或首见于《日用俗字》的字26个;字虽见于《字汇》但音义无涉的3个。通过分析这些俗字的类型和性质,总结出蒲松龄采用部分俗字的原因:①有些《字汇》不收的字,当时已通行;②一些字形是蒲氏有意选用的非通用字,包括专义专用的分化字、追求本字本义的非通用字、非多音多义字等;③有些是方言字,字书未收录;④有些确应认为是俗体字,但情况复杂,尚难以断定是蒲氏自造还是前有所承 [6] 。
字形勘误和字形考讹的问题与版本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流传过程中的讹误不能归罪于蒲松龄。而字书中未收或与之不同的俗字,对于研究清代鲁中地区的俗字问题也能提供一些参考。
三、语音分析
对《日用俗字》涉及的语音问题进行探索的人较少,但研究都比较系统,能从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方面总结规律,有的还与现代淄川方言比较,分析语音的历史变化。
李焱(2000)将《聊斋俚曲》和《日用俗字》放在一起进行了语音分析,主要总结了韵部和声母的特征。他确定了十三个韵部,对各部韵段、押韵情况举例描述。并说明蒲氏所处时期声母的变化是:舌面音产生;知庄章声母合流;疑、微与影、喻二母合流;日母止摄读l,非止摄读作零声母 [16] 。
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2005)一书中第六章为“《日用俗字》语音研究”,根据直音字及押韵情况,考察其反映的清代早期淄川方音特点。声母方面:①知庄章声母合一,今淄川方言同;②疑母读同影母、与泥娘母不混,微母读同疑母、也读零声母,影疑以云微声母合并,今同;③见系声母后开口二等字大部分有了i介音;④尖团音已经开始混同;⑤有些读音与音韵地位不合的字,可能是选字时主要着眼字形而未考虑古音地位的结果。韵母方面:①闭口韵消失,-m韵与-n韵合并;②江摄江韵与宕摄阳唐韵发生合流,《中原音韵》中已然;③通梗曾摄合为一部;④入声韵已全部消失,归并规律与今冀鲁官话一致,清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去声;⑤见系声母开口二等与三四等合并;⑥还有一些字发生了特殊变化。声调方面:①全浊上声归去声,平分阴阳;②入声按类变化,次浊归去,全浊声母变化较乱,清入处在由归上声到归阴平的参差不齐的转变过程中 [7] 。
張庆金(2008)根据直音、押韵、声旁等现象,以《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体现出的语言事实与今淄川口语比较,分析三百年来淄川语音的演变。声母方面:①知庄章组合一趋势明朗,平卷舌不分;②日母止摄字读l声母,非止摄读零声母;③精组字一部分读音与知庄章一致、另一部分读舌面音,尖团开始混同;④见组读音分化为舌根音与舌面音两种,见系开口二、三、四等一般读舌面音,见系一等合口一般读舌根音;⑤影、疑、以、云、微五声母已合并或正在合并;⑥帮组读双唇音,端组读为舌尖中音;⑦来母字独立,不同他组相混;⑧特殊字较少,难以归纳解释,仅列出。韵母方面:分31个韵段,入韵字800多个。声调:古音对应规律大致与今冀鲁官话相同;有部分被注音字与直音字不同调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蒲氏注音更注重“意会”,有时声符要迁就意符 [11] 。今按:被注音字与直音字不同调的情况并非“意会”问题,而是古人常用的“纽四声法”,只不过大多数没有标明调类而已,请参看张树铮《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中的有关论述。
整体上《日用俗字》所反映的语音情况与今淄川方言有着密切关系,不少现在已经完成的变化那个时期已经有所体现或者开始进行了。多数研究者都是从直音、押韵等方面入手,以当今方言为参照,能够较为系统地总结《日用俗字》体现的语音特征。
四、词语释义
相关字义词义的注解与考释,是《日用俗字》研究中关注的人相对较多的一个方面。
《山东方言研究》(2001)以《日用俗字》第一篇“身体章”为例,先引原文,后加注释。简单解释了42个词的意思,以及现在是否沿用 [8] 。
雷汉卿在《〈日用俗字〉方言考释》(2004)一文中,参照《说文解字》《广韵》《汉语大词典》等多种字书词典,引用《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词话》等多种文献中的例子,对“笔管”“撇绳”等9处字词进行了释义 [17] 。
王珏(2012)以自己的方言江苏沛县话入手,撮取字书不能解决而又确存于沛县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考察了“粦页肩”“ ”等18组字词的意思。将《说文解字》《广韵》《玉篇》等的记载和方言中实际应用的例句相结合,完成了释义 [18] 。endprint
李彬(2012)在进行字形勘误的同时,也结合山东方言、文献典籍,对“头”“跛骼盖”等9个词语作了诠释 [13] 。
何茂活(2013)将“庄农章”按四句一节,分节进行了解疏。重点解释方俗词语,对一些较难理解的一般词语和文字现象也加以解释 [9] [10] 。
张树铮2015年出版了《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一书,填补了无注本的学术空白。全书主要从词语释义、字形考订、注音说明等方面对形音义进行条分缕析,分句注解,考察十分仔细 [5] 。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张树铮先生的《蒲松龄〈日用俗字〉注》是针对全文进行注解的,其他学者或选取某一篇章进行细解,或挑选部分词语加以释义,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较为有限。而在词语考释中,由于不同研究者参照了不同方言等原因,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各家解释也是有同有异的。简要总结如下:
其一,对部分词语的看法相对一致。对于“跛骼盖”“褉怀”等词语,不少方言中仍在使用,各家观点基本没有什么出入。
其二,有些词语解释相近,或者虽不同但语义有联系。如《身体章第一》“忄壯起身子做桩事”中的“忄壯”,王珏解释为“走路身子往上挺”,而张树铮解释为“竖立、挺直”,都是今方言中现行的说法。前者用法如“走路一忄壯一忄壯”、“走路忄壯忄壯的”,后者为“你把秫秸忄壯了墙边下”。应该说后者的解释更为全面、概括。再如《饮食章第四》“肉脯还须焅爡烂”中的“焅爡”,王珏释为“炖”,李彬认为是“长时间焖煮食物”,张树铮解释为“用大火长时间地煮”并补充今方言的两义,显然张树铮的解释更为精确和深入。
其三,部分词语释义各家差别很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今方言中使用情況不同,对于一些与字书词典中注解的意思明显不吻合的字词,仅以方言来考释,差别自然会产生。如《身体章第一》“傝侨闲游负此身”的“傝侨”,雷汉卿释为“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张树铮释为“生活作风不严谨、轻浮随意”,王珏释为“走路抬不起脚步而缓慢”并说今方言仍用。再如《 衏章第二十五》“詪言咎侙倕方惹厌,温柔活动即为乖”中的“詪言咎”和“侙倕”,张树铮认为前者“当指话语生硬粗俗或少言寡语”,后者“当指行动不灵活、死板”;王珏根据方言中保留的用法,将前者释为“做事不光彩、不体面、不大方”,后者为“嬉皮笑脸老往人跟前靠”。可见,有些释义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至于哪种说法更恰当,还需进一步考证。
五、小结
《日用俗字》虽然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易懂。正如《蒲松龄〈日用俗字〉注》前言中提到的,由于时代性、方言性、百科性等特点,“它不仅是蒲氏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恐怕也属于近代汉语古籍中最难懂之列”。[5] 就目前的研究来说,现存版本情况基本梳理清楚,其性质和价值也无太多争议。语言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学者进行探索,但还有不少空间亟待挖掘。望更多学者关注此书,认识其研究价值,早日参校整理佳本,多与其他同时代的杂字书、白话作品比较联系,寻求更多现代方言的支持,以获得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万鹏.《庄农杂字》与《日用俗字》[J].蒲松龄研究,2000,(3-4).
[2]李振聚.蒲松龄《日用俗字》略考[J].蒲松龄研究,2012,(3).
[3]于天池.《蒲松龄集》所载《日用俗字》非蒲松龄原作[J].文史,1983,第二十辑.
[4]张树铮.《日用俗字》形讹字补考——兼论路本、盛本、影印本之关系[J].蒲松龄研究,2014,
(1).
[5]张树铮.蒲松龄《日用俗字》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6]张树铮.蒲松龄《日用俗字》中的俗字[J].蒲松龄研究,2012,(3).
[7]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8]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9]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J].蒲松龄研究,
2013,(3).
[10]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续):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J].蒲松龄研究,
2013,(4).
[11]张庆金.考《蒲松龄集》证三百年来淄川方言的演化[D].广西大学,2008.
[12]李焱.蒲松龄《日用俗字》考讹[J].蒲松龄研究,1999,(3).
[13]李彬.《日用俗字》语词札记[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14]张树铮.今本蒲松龄《日用俗字》形讹字考正[J].蒲松龄研究,2009,(3).
[15]张树铮.《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引用及其疏误[J].蒲松龄研究,2016,(3).
[16]李焱.《聊斋俚曲集》和《日用俗字》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
[17]雷汉卿.《日用俗字》方言词考释[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4.
[18]王珏.蒲松龄《日用俗字》方言词例释[J].蒲松龄研究,2012,(2).
Abstract: Pu Songling's Ri Yong Su Zi not only has great value on the study of rural lif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but also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s of dialect in that age. Mainly focused on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Ri Yong Su Zi on edition,character,phonology and vocabulary from 1990 to 2016.
Key words: Pu Songling;Ri Yong Su Zi;Literature Review
(责任编辑:李汉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