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的当代知音

2018-02-07 21:19詹颂
蒲松龄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婴宁聊斋周先生

詹颂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今天的读者并不陌生。《聊斋》中的《画皮》《聂小倩》等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人知;有的篇章选入中学课本,成为经典的语文教材篇目。《聊斋志异》在清代即为人追摹,形成了仿作的风潮,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它的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去体味与探究。北京大学周先慎教授嗜读《聊斋》,将多年阅读与研究的感悟与思考新撰成《周先慎细说聊斋》一书,深入蒲松龄创造的艺术世界,细绎其文心,可称蒲公的当代知音。

说起《聊斋》,人们立即会想到其中奇幻曲折的狐鬼故事,不过,这并非《聊斋》全部。周先生指出《聊斋》虽为短篇小说集,但文备众体,他将其分为三种体式:首先是读者最为熟悉的篇幅较长的传奇体故事,《画皮》《聂小倩》《婴宁》等名篇皆入选;其次是一些志怪短书,如《潍水狐》《黑兽》,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第三种则是纪实性的散文小品,如《偷桃》《地震》《口技》,以小说笔法写所见所闻,妙趣横生。周先生的篇目选择有自己的标准,全面而有代表性。所选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亦有《考城隍》这样为人所忽视的篇章。一般认为《考城隍》在《聊斋》中只可算二流作品,但在蒲公的手稿本中此篇居首,周先生认为它虽属早期之作,尚非精品,但“开宗明义”,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能见出蒲公创作的特点。读此篇可知蒲公的创作主旨,并追踪其小说艺术发展与成熟的过程。由此可见周先生选目的卓识。

蒲公精心结撰的佳作曲尽世态人情,一篇一世界,篇篇有其特色,周先生则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与敏锐的艺术感觉抓住其特色,并以标题点睛。或指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如《蒲松龄的劝世婆心——说〈瞳人语〉》,《为文章吐气 为不遇痛哭——说〈叶生〉》;或揭示作品内容与人物特点,如《人狐相恋 一狂一娇——说〈青凤〉》,《至性至情 难兄难弟——说〈张诚〉》;或点明作品的艺术手法与特色,如《寓讽刺于叙事之中——说〈种梨〉》,《写幻如真 笔意灵动——说〈妖术〉》。醒目的标题正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欣赏《聊斋》不同篇目的大门。

孟子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周先生细说《聊斋》正是如此。他结合蒲公自身的经历与诗文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小说的思想观念与情感蕴含,多重互证,所论令人信服。蒲公有诗曰“天命虽难违,人事贵自励”,周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在《王成》中就有生动的表现。《雷曹》中乐云鹤与夏平子的深挚友情与科考屡败的故事则融入了蒲公本人的生活体验,他年轻时与同乡好友李希梅朝夕共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同样饱尝了久考不中的痛苦。《林四娘》取材于传说,周先生比较了王渔洋与林云铭笔记中的林四娘传说与蒲公小说的区别,指出蒲公对传说有所取舍,他将林四娘塑造成一位怀抱家国之恨的多情而风雅的女鬼,不仅将笔记体传说提升为小说品格,也在林四娘身上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民族感情。《婴宁》中那个爱笑的女子婴宁是不少读者喜爱的人物,周先生称之为“仙凡相通的一个美丽的精灵”。《聊斋词集》中有一首《山花子》,其中也有个娇憨的“笑不休”的少女形象。周先生在细說《婴宁》之后特附小文将蒲公笔下的这两个形象做了比较,词作中的少女自然不如小说中的婴宁形象丰满,但她是婴宁精神上的姊妹,她们都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人性的理想与憧憬。周先生的论析与抉发打通了蒲公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与他笔下的艺术世界,读其书,知其人,蒲公若九泉有知,想亦欣然。

《聊斋》故事多有奇思妙想,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周先生抽丝剥茧,点出易被忽视的细节对于塑造人物与推动情节的作用,于作品遣词用语精妙传神之处更是在在留意。即如《翩翩》写罗子浮遇仙成佳偶的故事,这并不新鲜,此前早有刘阮入天台等遇仙故事。此篇妙在其构思、细节与用笔。周先生为此篇定的标题是“看浪子怎样回头”,蒲公将老套的遇仙故事赋予劝诫意义,而又绝无说教意味。罗子浮遇仙后,仙女用蕉叶为其制衣,罗疑“蕉叶不可着”,但“取而审视,则绿锦滑绝”。周先生特别点出“绿锦滑绝”四字在幻笔中融入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感受,使人如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更妙的是,罗子浮见女客时但有不轨之举,这蕉叶化出的锦绣之衣就立即仍复原为叶。这是仙女的警告,周先生认为这警告宽容而温和,从中透出的只是善意和爱意。罗子浮始而“骇绝”,虽心存侥幸,置警告于不顾,终于“惭颜息虑,不敢妄想”。周先生细致分析罗子浮的内心活动与行动,指出此子虽然有好色的劣根性,但并非沉沦到不可救药的浪子,如此方有回头的可能。蒲公的用意与用笔,若泛泛读去必领会不深,周先生的细说恰是以金针度人:《聊斋》当如此读。

苏东坡曾自言其文“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周先生细说《聊斋》之作,令人想到坡公为文之风。随着周先生妙笔所至畅游蒲公构筑的艺术殿堂,探幽访胜,造其壸奥,洵为乐事。

细读文本,在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剖析,这原本是前辈学者惯常的治学路子。但在崇尚理论成为风气的当下,却被不少人弃置不用。周先生重拾起来,反而显出一种新的气象。愿这老路新走,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谭 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婴宁聊斋周先生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读破聊斋
成长的宿命
——对《婴宁》的另一种解读
婴宁之美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
浅析婴宁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