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2018-02-07 19:25哲颖
黑河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兴趣小学生

哲颖

[摘要]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质疑情境,在问题中激趣;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感受乐趣四个方面,探讨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教学情境

古人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兴趣可以让学生愿意走进教室、乐于坐在教室听课。而现在的课堂,大多是教师只是枯燥地讲,学生被动地学,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新课改,但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被成绩和排名所困。我认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

一、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看似枯燥无味,一旦对其“入迷”就会发现数学知识乐趣无穷。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数学知识的大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向学生的生活靠拢,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制定课堂计划,努力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一开始上课我就用课件出示几幅生活中的图片:一是我们喝的鲜橙多果汁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9;二是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5;三是一种医用酒精溶液,酒精与水的比是3:4;四是一种农药与水按1:1500配制杀虫剂 。在学生们看完图片之后,我问学生通过观看刚才的图片有什么想法和感悟,大多数同学竟异口同声说:“生活中处处有比”,我再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在哪见过比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我在饮料瓶上见过。

生2:我在医院打点滴时,在点滴瓶上见过。

生3:足球比赛时,双方的比分好像有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足球比赛中的比分跟我们今天学的比不太一样,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一起回答:想。

师:那好,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能不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所有学生都认真地看书,仔细阅读每一个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把知识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在问题中激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说:“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内容吗?”学生们瞪大眼睛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开始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祖冲之对我说,美国人说圆周率是他们最先计算出来的,我生气地反驳说,明明是我第一个计算出来的,比他们早一千多年呢!可美国人不信,非要让我说出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具体是多少,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你能帮帮我吗?我说:“我也不会,但我有很多学生,让他们帮你。” 同学们,你们能帮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吗?学生们一起回答:“能”。

大多数的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听老师这么一说,全都想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学习的欲望马上就高涨起来。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表面上看,这个质疑的情境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但实际上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这样设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好的课堂应为学生而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升兴趣,得到知识,获得能力。“玩”永远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贪玩好动,嗜爱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把数学做成一种游戏,旨在尊重、利用学生这一天性,让其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去探索。

创设恰当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引发学生探索。例如,教学“位置”时,我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然后蒙上眼睛,再请一名同学指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指挥的同学错了,就罚他表演一个节目,如果走上讲台的那位同学错了,就罚他在原地转三圈。第一组同学表演时,由于紧张,2名同学都有犯错的时候,同学们一边欣赏节目,一边看着有点头晕的同学,那高兴劲就甭提了。接下来的2组,3组,犯错的次数少了,到了第5组以后就没有同学出错了。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辨别了方向,知道了位置的变换。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学习了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而是为了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许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中,老师领学生玩的巧妙,不是为玩儿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学生溜号是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能遇到的情况,这样的小游戏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避免了简单的问题老师讲了多遍,学生们还不懂的现象。

游戏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会给予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

四、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感受乐趣

作为数学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每当我让同学拿出学具和老师一同操作时,同学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欲望。在教学中,要多创造实验机会,让学生来独立完成。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如果让学生简单地估算课本、书桌的大小是很难的,但如果你用学具中标准的1平方分米,竖着数有4个1平方分米,学生马上就会得出课桌的面积是48平方分米,列式是12×4=48(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每个同学都亲自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多给学生设计探究性试验活动,能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实际操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圆形的物品、绳子和格尺。上课时,让学生用绳子量圆形物体的直径和周长,并用周长除以直径让学生感受圆周率3.14是怎么来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了。课下,有的同学对我说: “老师,以前我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感觉一节课很长,可现在上你的数学课,感觉还没到时间呢就下课了,不知不觉就上完课了。”短短的几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这是学生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我找对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让我感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辉.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相关探讨[J].黑河教育,2015,(12).

[2]胡开勇.基于游戏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4,(03).

[3]李宇辉,李保臻.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兴趣小学生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