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蕾
[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4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2例,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炎症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93.55%vs80.65%,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炎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两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降低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IL-8、IL-10以及TNF-α水平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患者可以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炎症反应。
[关键词]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43-0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等药物特异性较差或是副作用较大,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疾病复发。血清炎性因子增多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显著改善肠腔内环境,治疗UC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UC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24例U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及分级,均经过肠镜和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细菌性痢疾、肠结核、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肠梗阻、肠穿孔疾病以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39例,年龄25~68岁,平均(43.8±11.4)岁,病程6个月~17年,平均(6.6±2.5)年,病情分级:轻度19例,中度37例,重度6例。对照组男25例,女37例,年龄24~65岁,平均(43.5±11.1)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6.8±2.7)年,病情分级:轻度18例,中度35例,重度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H19980148)进行治疗,每次服用1g,每日服用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S10950032)进行治疗,每次服用0.42g,饭后30min服用,温水送服,轻度以及中度患者每日服用2次,重度患者每日服用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肠镜显示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为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显示肠黏膜存在轻度的炎性反应或有假息肉形成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肠镜检查均无改善为无效。(2)临床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包括大便次数:每日1~2次为0分,每日3次为1分;每日4~5次为2分;每日6次以上为3分;大便性状:成形便为0分,软便为1分,糊状便为2分,稀水样便为3分;血便:无血便为0分,有血丝为1分,有血块为2分,便血为3分;腹痛:无腹痛为0分,轻度的腹痛为1分,中度腹痛为2分,剧烈腹痛为3分;里急后重:无为0分,有为1分;腹胀,无为0分;有为1分。(3)结肠炎症评分。于病变最明显部位取6块组织活检,取3个高倍镜视野,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0分为正常;1分为轻微的黏膜以及上皮下炎性渗出、水肿,片状黏膜糜烂、毛细血管扩张,黏膜肌层正常;2分为低于50%的标本具有1级的特征;3分为炎性渗出伴溃疡,深达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4分为50%的标本具有3级特征。(4)血清炎性因子。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使用Uscnlife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的提高(93.55%VS 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3,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炎症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炎症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两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降低更加显著(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6、IL-8、IL-10以及TNF-α水平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U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遗传、感染以及免疫异常等有关。病毒和细菌感染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的持续存在,可以诱发遗传易感宿主肠道黏膜发生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发生,最终使得患者发生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美沙拉嗪是一种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可以抑制结肠黏膜的分泌,使得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分泌明显的减少,并可以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中存在菌群失调,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UC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以调整胃肠道细菌的微生态平衡,可以显著的增强UC患者肠道对内源性促炎因子的免疫功能,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本次我们联合应用美沙拉嗪以及雙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患者,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的提高(93.55%VS80.6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炎症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两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降低更加显著(P<0.05)。提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补充肠道正常的菌群,维持肠道细菌的生态平衡,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肠道存在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动态平衡,两种细胞因子失衡是导致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CRP是一种炎症生化标志物,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研究表明,该因子在UC的活动期和缓解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6、IL-8以及TNF-α均为促炎因子,可以介导结肠黏膜发生病理损伤,诱发肠黏膜的炎症反应。IL-10是一种抑炎因子,可以抑制活化的单核细胞以及粒细胞产生GM-CSF、G-CSF,抑制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趋化性,在UC活动期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血清的含量明显的降低,在疾病缓解期含量可以升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清hs-CRP、IL-6、IL-8、IL-10以及TNF-α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通过联合药物治疗,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得到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患者可以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调节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