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伍万
[摘要]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这也是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阅读面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无用的讲解上,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对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阅读,费时费工,教学效果差。“主题阅读”的“以读代讲、以文带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应紧密地结合文本主题,进行“主题阅读”指导,关注与其密切相关的“整本书”, 在“课本”与“整本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意识和兴致,做到“以文带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主题阅读;以文带文;以文带本;整本书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密切关注相关的“整本书”,做到“以文带文”“以文带本”,引领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的旅程。从一篇文本出发,读“整本书”,是有很多途径可以进入的。笔者的做法是:
一、从一篇课文走进一本名著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模块的设计,意在有意识地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充分调动名著的向导和引领作用,这也是教材编者的目的所在。但由于篇幅问题,往往只能安排一些名著节选篇章或者是改编篇目。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读好,还要分析、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走进相应的一整本名著的阅读殿堂。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回味经典”这一主题课文的学习中,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在学文之后能更多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有意识地把文本与名著《三国演义》联系起来,进行一系列巧妙的设计与引领。首先,识词读文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作品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 “一篇课文”与“一本书”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简介名著的作者罗贯中,引出原著中的人物诸葛亮、黄盖、鲁肃,周瑜、曹操等,通过文中人物建立起文本与名著之间的联系,点燃学生对原著的阅读热情;再通过三国的经典故事,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诚计等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起看“整本书”的欲望。授课结束后,趁机推荐阅读《三国演义》。看完这“整本书”后,再引荐阅读《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等书目。这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引导,不仅达到了“以文带本”的目的,而且达到了群文阅读的目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其实,教材中从一篇课文走进一本名著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从《少年闰土》走进《故乡》;《猴王出世》走进《西游记》。如果教师紧扣主题阅读,解读好教材,掌握了这些因素,在教学时,即使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但只要有这个意识,就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了。
二、从文本后面的“資料袋”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都很注重文本的解读,但大多数的解读都停留在课文里,很少有教师能从教材的“资料袋”中关注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更少有教师能从整组教材的编写来解读。解读文本,确实需要教师把一篇文本解读明白,但同时更应该从教材的整个体系将文本解读清楚。这样才能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来把握教材、作者写作的角度来理解教材,将教师、教材编者、作者的意图三位一体地融入教学中。
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第二组课文的单元主题为“观察中的发现”。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的作品,在本篇教材后面的“资料袋”中,介绍了作家法布尔和他的作品《昆虫记》。从这里,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排者的独具匠心。《蟋蟀的住宅》这篇科普短文生动、鲜活而有趣,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蟋蟀当作他的好友来描写,法布尔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我们面前,绘声绘色地介绍着他的蟋蟀朋友的故事。不仅仅是这篇文章,他的《昆虫记》里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动物。通过介绍有关法布尔观察中的小故事,吊足学生的胃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昆虫记》整本书。通过阅读法布尔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观察中的发现”这个主题,懂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者长期认真的观察,进而让学生懂得去观察生活,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材中从文本后面的“资料袋”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课例有很多。对于这样的一个阅读“拓展点”,只要抓准时机,“以文带本”是很容易做到的。如在四年级“睡在童话的梦”这一主题中,通过《巨人的花园》后面的“资料袋”,引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在三年级“爱,从未远离”这一主题中,通过《争吵》后面的“资料袋”,引领学生走进《爱的教育》……
三、从自传体小说的“我”走进“主人公”的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自传体小说题材的文章,都是近当代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大多讲述作者自己的生平故事或者往事。由于教学的需要,入选的作品往往会进行改编,或者是节选某一章节,可以说是作家“整本书”的一部分、一个篇章,甚至是“序言”“后记”。如果只是阅读这样的“一部分节选”作品,可以说是管中窥豹,教师做得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真正的“文化盛宴”。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中描写了童年的“我”, 在慈爱的祖父呵护下,跟着祖父在园中 “劳动”“游戏”的场景,作者感到无比快乐和自由。文章里萧红为什么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情有独钟呢?阅读完这篇课文学生并不一定明白。教师可以在上完这节课之后,介绍萧红的婚姻、生平,再简介《呼兰河传》中的一些人物,如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以及呼兰河城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民风民俗。学生被《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阅读的念头油然而生。
四、从“现代白话文”走进“小古文”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特别是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都是由古文改编而成的。学习这类主题的文章,可以用古今互译法来教学,实现“以文代文” “以文带本”。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智慧魔法”主题下的《南辕北辙》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南辕北辙》现代白话文版的教材内容,然后再带出古文版《南辕北辙》,实现古今互译学习,将积累和运用一次性在教学中完成。这种古今互译的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现代白话文”走进“小古文”的课文也很多,如通过现代白话文寓言《揠苗助长》,引领学生走进古文《揠苗助长》;通过现代白话文神话《夸父逐日》,引领学生走进古文《夸父逐日》。
五、从文本人物到别人描写这个人物的作品
这类教材是从主题阅读进入专题学习的最好题材,也是实现从主题阅读到专题学习的最好时机。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教材选了毛泽东的作品《七律 ·长征》以及《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学习之后,可以推荐《韶山出了个毛泽东》《两个红辣椒》等作品,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系统地了解毛泽东不仅是开国领袖,而且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伟大诗人。
一篇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对文本阅读的终结,而是重新开启对“整本书”阅读的征途。教师智慧地利用主题阅读导读功能做到“以文带本”,是对教材主题有序、适当的拓展和升华,引领学生多样化地去读“整本书”。
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从一篇文本出发,引领学生去读“整本书”,架起“文本”与“书本”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一潭“池水”,走向浩瀚无边的“海洋”,使书籍滋养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实现主题阅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书献.以文带本 巧妙点灯——以王文丽《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06).
[2]戴燕.“以文带本”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9).
[3]刘宪华.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