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如何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成为高中化学教师的重点研究问题。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中化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化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本文就此展开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教学的讨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养成勤动手、乐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处理、汲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高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是重视合作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一、 合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利用身边环境,结合已有的知识,积极探索新事物,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接受、消化的过程,也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强化其化学逻辑思维。学生在探究化学过程中,能够联想、体会化学知识应用过程,从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还能感受化学现象形成的过程,逐渐培养化学知识素养。总之,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 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教学实施方法
1. 利用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兴趣
化学知识是抽象具体的,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使知识形象化。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产生兴趣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优化实验步骤创设合作探究氛围,这有助于学生激发合作欲望,探讨实验问题。比如,在Cu与稀HNO3实验中,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NO的性质。教师首先将教材中关于此实验的装置准备齐全,亲自演练实验步骤,学生在观察教師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做完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整个实验流程。首先要求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道具,然后学生开始试验,在U型管的一端塞入橡皮塞,橡皮塞扎上铜条,同时往U型管另一端注入稀HNO3,直到液体淹没另一端的铜丝。完成操作后,观察铜丝附近是否有无色气体,观察U型管左右的液面情况。学生在仔细观察之后,容易对此实验现象产生探究兴致。这时候,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更容易起到合作教学的效果。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合作意识
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依据现有结论大胆想象、猜测,教师在化学合作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正确地猜测,避免太远偏离主题。同时,教师适当地提醒学生,给予学生足够时间思考。比如,在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中,教师讲解钠、钾等元素的性质时,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由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逆变性,学生在探究元素性质时,就能根据钠的性质大胆猜测钾的性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这种轻松、合作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在合作中学习,能够使学生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探究创新式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高中生学习化学的需求,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真正树立自主学习化学的意识。
3. 重视实验过程,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高中化学主要根据实验总结现象、规律。学生在合作实验过程中,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积极进行合作思考探究。教师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氢氧化钠的制作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制定最佳实验方案。经过合作谈论,学生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就是在NaOH溶液试管中滴加AICI4溶液直至过量。另一种就是在AICI3溶液试管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并一一点评学生的实验方案,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合作亲自参与实验,能够很快得出制作氢氧化钠的最佳方法。教师重视这种实验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三、 总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教学一直是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应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化学实验现象以及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在合作实验中,学生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身基本化学素养。在不断合作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心得,改正自己的错误,吸收其他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心得。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不断变化合作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喻刚纯.简述高中化学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7(3).
[2]徐文.浅谈高中化学合作探究式教学[J].《科学导报》,2014(23).
[3]王晓燕.浅谈高中化学教学[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4).
作者简介:张丹,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第十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