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核心素养新时代的试题命制

2018-02-07 10:41王如新
考试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试题核心素养分析

摘要: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结合2017年福建省《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的命制思想与特点,谈谈对学科素养这四个要素的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试题;分析

一、 渗透核心素养的试题分析

核心素养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2017年福建省的中考是全省的第一次统考,对于核心素养渗透的分析有着很大的意义。

1. 强化“政治认同”。主要是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品质与民族精神的考查。初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初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综合2017福建省的中考试卷,有关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题遍布试卷角落。

【试题21】“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30多年始终坚守在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药面进行微整形的工作岗位,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由此可见,他具备的优秀品德是()

A. 爱国敬业

B. 清正廉洁

C. 匡扶正义

D. 勤俭节约

【评析】这是一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客观题,以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徐立平的事例为背景材料,为学生树立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尽职奉献的榜样,学生在感动其事迹的同时,增加对于爱国敬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激励其践行。

2. 体现“理性精神”。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明辨是非、能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认知出发去认识世界,主要的考查方式就是对中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如网络、挫折、情绪、男生女生之间的关系等采取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

【试题9】对“手机控”一族,合理的建议是()

①拒绝使用手机②科学安排时间

③合理利用网络④不与外界交往

【分析】以现代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为切入点,特别是中学生对于网络、对于手机的依赖性极强,此题考查对于手机正常的对待方式,实质是就是考查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理性认识,既要看到利又要看到弊,既不能沉迷又不能拒绝,应该理性对待。

3. 彰显“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依法治国思想指导了我们学科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在试题中法治意识的考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考查学生懂法,包括法律的基本知识、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益等内容;第二种是考查学生守法用法,在具体的情景中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试题28】守护和谐

【相关链接】据央视2017年5月11日《今日说法》报道:自2015年上半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共计60.5亿条,其中8.5亿条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售卖,网络电信诈骗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915亿元。

(1)“相关链接”的内容反映了了公民哪项权利受到侵犯?(4分)

(2)假如你接到疑似诈骗电话,你会怎么办?(写出两种做法)(4分)

【分析】本題第一问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为材料,提问公民哪些权利受到侵犯,考查学生对于“公民享有哪些合法权利”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懂法;第二问设置具体情境“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如何做?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法。

二、 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引领

(一) 潜移默化,增加“认同”。从道德与法治之“德”来看,“德”是本课程的学科核心价值。涵德养性,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三层面的诉求,既有利于学生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与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等通过实践生成学生的认同感。

通过情境设置,在情景的观察和问题的多维分析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脑力风暴的平台,促进种种道德生成。

(二) 突破局限,认识“理性”。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我以及外界能够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在教学中,通过辩论赛、朗读者、演讲、脱口秀、主持播报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倾听别人的声音,从而引导学生以理性、包容、开放的思想方式来看待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促进学生思辨意识与能力提升。

(三) 改变方法,以案“说法”。从道德与法治之“法”来看,“法”是本课程的学科理性光辉。课程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大了法治教育特别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模式举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更为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识,形成初步的法律结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律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运用法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思想。

(四) 树立意识,积极“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提出相应的实践要求,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政府工作,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通过举报、监督无良商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百家讲坛》等方式参与其中,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总之,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素养,以法律、道德、国情等知识的考查为有效载体,我们要积极寻找试题命制的新方向和引领教学的新途径,把“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大学科素养的要素作为引领考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指针,为考生旗帜鲜明地指出应当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平时教学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孙全军.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特点述评及教学启示[J].试题与研究:中考,2016(20).

作者简介:王如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试题核心素养分析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