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支撑喉镜与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的效果评价

2018-02-07 20:23孙晋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期

孙晋强

【摘要】 目的:分析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75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按抽签分配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8例)与对照组(n=37例)。对照组患者予支撑喉镜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38%),对照组手术时间(37.21±3.54)min,比研究组的(20.52±3.34)min长,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5.26%)及复发率(0)比对照组(24.32%、10.81%)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应用于声带息肉的治疗中,不仅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鼻窦内镜; 声带息肉; 支撑喉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134-03

声带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喉部疾病,声带受损、慢性炎症等因素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原因[1]。病变发生于表面的半透明或声带边缘处,前中1/3交界处存在粉红色或白色表面光滑的炎性组织肿物,在单侧与双侧均会发生。职业用声与过度用声的群体是声带息肉的高发人群。咽喉部存在异物感、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呼吸。该病与长时间的不良刺激、慢性炎症、长时间发音不当有密切的关系。声带息肉一般可分为广基型与局限型。临床上常利用手术对声带息肉进行治疗,在支撑喉镜下对声带息肉进行切除,但该方法存在许多的不足,如导致声带的损害严重、病变组织残留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医疗水平的提高,鼻窦内镜被广泛地应用于声带息肉的治疗中。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支撑喉镜与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方法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分析的对象,同时深入分析了该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此次研究的相关内容及结果做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按抽签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0~57岁,平均(37.95±1.83)岁;病程0.5~1年,平均(0.74±0.11)年;息肉类型:带蒂息肉27例,广基息肉10例。研究组患者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22~55岁,平均(38.16±1.42)岁;病程0.3~1年,平均(0.64±0.09)年;息肉类型:带蒂息肉15例,广基息肉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支撑喉镜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麻醉后将支撑喉镜沿着气管插管送到声门,在调整与固定支撑喉镜后,通过利用显微喉钳将病变组织切除,并修整创缘。给予研究组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在麻醉后将支撑喉镜沿着气管插管送到声门,在调整与固定支撑喉镜后,在支撑喉镜中插入鼻窦喉镜,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大小、根底等情况。连接摄像系统,将焦距设置好。在监视器的显示下切除患者的声带息肉,切除后进行复位,并彻底清理多余的黏膜,在切除时应避免伤到声带肌及声韧带。术后应禁声3周,在此期间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预防感染,并利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江苏涟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164)进行雾化喷喉,1次/d,持续2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舌功能受损、声带受损、咽喉部肿胀等。临床效果的判定标准:如患者于治疗后的声音正常,嘶哑症状基本消失,声带边缘恢复整齐,且声带结构与功能恢复正常,弹性优良,则为显效;如患者于治疗后的嘶哑症状有所好转,声带弹性良好,且声带边缘充血肿胀,则为有效;如患者于治疗后的嘶哑症状无明显变化,声带不能紧密闭合,且声带边缘有息肉残留或缺损,则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于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研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对比

对照组于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32%)与复发率(10.81%)均比研究组(5.26%、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37.21±3.54)min,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20.52±3.34)min,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P<0.05)。

3 讨论

声带是人体器官中最主要的发声器官,在语言的沟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若声带受损,声带的正常功能则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声音嘶哑,严重的甚至完全失声[3]。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发炎、声带黏膜水肿等是常见的声带病症。其中声带息肉的发病率较高,用声工作者是声带息肉的高发人群。声带息肉的发病机制是Reinke的间隙出现病变,如水肿、充血、出血等,并会引发纤维发生变性,致使出现纤维桩,从而形成息肉[4]。近年来,患声带息肉的人数不断上升,该病不仅对患者的语言交流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降低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在声带息肉的发病初期,临床上常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在息肉成熟后,利用手术治疗切除声带息肉。该类手术有支撑喉镜下切除术、纤维喉镜下切除术、间接喉镜下切除术等,其中支撑喉镜下切除术被广泛地使用,该手术不仅能减小切口,促使出血量减少,还能恢复声带,且对声带的危害较小。但支撑喉镜的视野清晰度较低,难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此外,该方法的手术时間较长,并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舌功能受损、声带受损、咽喉部肿胀等。广基型声带息肉需进行多次切除,但由于支撑喉镜的辨识度较低,从而增大了手术的难度。endprint

有調查显示,联合应用支撑喉镜与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能取得确切的效果。该方法在手术的过程中,不需要对焦距进行反复地调节,鼻窦内镜具有较高的视野清晰度,促使视野的范围扩大,且手术操作的稳定性较高,能有效缩短手术的时间[5]。同时,光照能自由转动,因此在手术时能对声门与声门之下的区域进行直接的观察,并能减少对声带边缘造成的损害[6-7]。此外,鼻窦内镜的显像系统能将视野放大数十倍,且光照明亮,因此,手术时能对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进行清晰地分辨,并对病变组织进行彻底地清除,还能及时发现微小的病变组织[8-9]。与此同时,对于驼背、肥胖、颈短及应用支撑喉镜难以实施手术的患者,均能利用鼻窦内镜实施手术[10]。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38%,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为24.32%、10.81%,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为5.26%、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20.52±3.34)min,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37.21±3.54)min,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应用于声带息肉的治疗中,不仅能取得确切的效果,还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并能有效缩短手术的时间,且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波,李筱,汪小海,等.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滴鼻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的临床效果[J].重庆医学,2016,35(46):5163-5135.

[2]岑瑞祥,许昱,万浪,等.纳吸棉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在内镜鼻窦术后填塞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23):1835-1838.

[3]宗志云.对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患者采用支撑喉镜结合纤维喉镜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6):219-220.

[4]马燕,朱嘉卫,吴海莺,等.喉内窥镜下手术联合YAG激光治疗双侧声带息肉疗效观察[J].昆明学院学报,2015,37(3):83-86.

[5]陈明清.全麻支撑喉镜术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1.

[6]苏文宇.联合利用支撑喉镜与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1):24-25.

[7]俞静,沈海忠.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联合声带内注射治疗声带息肉疗效评价[J].浙江医学教育,2015,15(6):54-56.

[8]赵鸿雁.支撑喉镜联合鼻窦内镜治疗声带息肉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9):69.

[9]李书伟.观察在支撑喉镜及鼻窦内镜下治疗声带息肉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27-28.

[10]陈锦贤,陈展胜,陈伟龙.探究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切除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7):15-17.

(收稿日期:2017-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