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浅析

2018-02-07 19:34陈彦忠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期

陈彦忠

摘 要:课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创新教法,创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正本清源,回归本真,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型课堂;自主合作式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1B-0069-0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原生态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试图为教学工作者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基于自主合作式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两种方式。

一、自主合作式教学

自主合作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初步知识;通过组内群学、讨论,来解决简单问题;通过组间展示交流,质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拓展,解决难点;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检测反馈,完善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式教学往往会出现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效果、片面追求出彩的误区,应力求回避。

(一)无效的自主合作式教学案例

在八年级物理《压强》的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板书了下图:

然后,教师让学生绘制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示意图,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开始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此时各组学生把桌椅围成一圈,眉飞色舞,热闹非凡,似乎“合作”的氛围很浓,但仔细观察发现,有的小组几个人各执一词,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仅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借机闲聊、说笑或讨论无关课堂的事;学困生一脸茫然,学优生独自表现……显然,这是为营造热闹氛围、装饰课堂的假“合作”,热闹课堂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数“各自为政”, 教师却远离课堂,“袖手旁观”。

5分钟后,教师突然喊“停”,刚刚进入合作学习主题的学生大惑不解,“同学们,请继续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影响压力作用的因素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有关。”教室内立刻静寂了,前面的讨论还没结果,后一项任务又要开始,学生一时不知所措……

这种只讲形式、不求结果的合作与讨论,要与不要有什么不同呢?它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其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大大降低了讨论的参与度,更谈不上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二)有效的自主合作式教学案例

当然,自主合作式教学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一碗馄饨》的课堂实例。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课题并板书:《一碗馄饨》。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各学习小组依次提出自己的疑难字词,组间进行质疑、纠正,教师点评。

教师设问:“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小组的同学举手,教师同意后他介绍了故事梗概,其他小组同学又进行了补充、完善。

分角色朗读:让3个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妈妈”“老婆婆”“我”,并到讲台上分角色朗读,其余小组同学轮流读旁白。接着同学们点评扮演者在语气、情感等方面对角色把握的优点与不足,更换角色后继续朗读。

讨论交流:对照学习目标,学生分组自读、思考、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分别写出“妈妈”“老婆婆”“我”的人物形象;小组之间再进行互评、补充,教师点拨。

展示提升:学生到讲台上抒发如何“感恩父母”,教师要求课后将感恩的话写在纸上,回家放在父母的床头上。

播放视频《感恩的心》。一位学生在讲台上用手势作哑语表演,其他同学随唱……学生自主归纳本课知识,做检测练习,教师结课。

这种课堂也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当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看书、解答、讨论、展示、完成作业,有动(质疑答辩、讨论交流)有靜(埋头看书,静心思考),学习任务当堂完成,学习目标当堂达成,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课外负担。

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科学分组,每组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搭配,并着力培养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在小组合作阶段,要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人人参与讨论,学优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当小教师帮助组内其他同学提高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兵教兵”,实现目标达成;教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全程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情,适时点拨释疑,引发学生深度思维,分享学生由疑惑到顿悟的喜悦。

二、活动探究式教学

活动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得到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教师课前预设不充分,课堂驾驭能力差,不能及时给学生以有效指导,课内完不成探究任务,达不成教学目标。

(一)无效的活动探究式教学案例

在一次高中生物《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学中,一位教师创设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周围的细菌,可能有哪些形态?”他要求学生自选材料制成玻片标本,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探究标本中细菌的形态,绘出细菌模式图进行展示交流。

霎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乱哄哄地找材料、毫无目标地制装片——将自己能找到的材料都制成装片,一一进行观察。巡视课堂发现,有观察水滴的、有观察尘埃的、有观察纸片的、有观察衣服纤维的……大多数学生由于选取了不适宜的观察材料,无论怎么操作,也无法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菌。展示的时间到了,大家仍在慌慌张张地更换材料、重新制作装片,手忙脚乱地调节显微镜、仔细观察标本,结果却很失望——始终找不到细菌。教师期望的绘制细菌形态图更是无从谈起。endprint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预设不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找到“身体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并观察形态”,看似简单的命题,实际却不易操作。教师应在学生正确掌握制片技术和熟练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给学生提供被无害细菌感染的材料,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二)有效的活动探究式教学案例

下面是在一次关于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借助自制的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剪图拼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利用铅笔、直尺、卡纸、剪刀等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制作梯形平面模型。

情境导课: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长江三峡大坝的横截面图,并设问:如何计算画面中横截大坝的梯形面积?

教师指导: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制作的梯形模型逐一展示,教师点评后,引导学生归纳梯形的典型类型:普通梯形和直角梯形。

分组剪贴:教师指导学生以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为起点,画一条线段,该线段要与梯形对侧的腰平行,终点在下底上(如下图):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组,每4个学生为一组,并编号。让单号组(1、3、5……)学生沿着画好的线段将普通梯形剪开(得到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让双号组(2、4、6……)學生沿着画好的线段将直角梯形剪开(得到1个矩形和1个直角三角形),将结果拼贴在展板上并作简要描述。

教师点拨:通过对梯形模型的剪贴与拼接,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各组将自己剪贴的梯形面积计算出来(要求只写出计算公式)。

合作探究:各组同学对照剪贴模型,积极探讨。有测量边长的,有查找四边形计算公式的,有做记录的,气氛十分热烈;教师也不停地巡回指点。

学生展示:各组同学将探究结果写在本组的展板上,分别选单号组和双号组的同学代表展示交流,其他组同学进行质疑、补充、完善。

总结评价:所有学生都无异议后,教师总结、评价,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板书。

巩固应用:再次出示开课时的三峡大坝横截面图,让学生计算大坝横截面积。

本案例在学生学习了四边形和三角形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梯形模型,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享受了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见,教师在进行“活动探究式”教学时,课前必须深入思考,精心规划,设计好符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准备好适合于学生探究的材料;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科学分组,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断巡视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凸显主体作用,取得探究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不谋课堂者不宜谋全局,唯有抓住课堂这个“支点”,才能撬动全局。对于以上两种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者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师生角色得以准确定位、双边关系得到协调发展,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这种课堂,才是焕发光彩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英水.“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2,(9).

[3]万泽民.“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5,(28).

[4]马延青.关于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2).

[5]田德超.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2013,(5).

[6]徐秀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