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

2018-02-07 16:59张蕾
考试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阅读教育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阅读教育;“课标性质与地位”;阅览

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体现在语言和文字的识别和应用,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养成,而经过9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已有较好的文字贮备量和一定程度的文字和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语文的人文性特性就被放置在了较为显要的高处,指引教师和学生去达成语文所能够关照和形成的审美能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体悟人文之精神。而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个目标,阅读和作文能力就成了核心标杆,尤其是阅读能力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是理解分析逻辑能力的统一体,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的好坏。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们从阅读教学所能采用的几种形式说起。将阅读教学落实在实践上,采用了这么几种方式:单纯性阅览课、语文课堂阅读、课外延伸阅读。

一、 单纯性阅览课

1. 定向阅览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程有得天独厚的背景条件,那就是名声颇响的无门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让学生沾染书香墨气,养成能读书、爱读书的习惯?如何在语文课时紧张的前提上开出、开好高效阅览课?

我采用的方式就是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方向大致规划阅览课的内容和阅读步骤。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篇,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散文。例如,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个专题为“向青春举杯”,其中涉及“青春”“未来”等关键词,必修四的第三个专题为“笔落惊风雨”关涉到古典诗词的赏读,于是该阶段的阅览课的阅览内容同步为同类主题的文本,品味年少时光,玩味诗词蕴藉。

2. 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我相信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的好坏。但是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标确定下来,并不等于就能达到,最关键的还是过程。所以,过程管理至关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青年学生总结了读书十大秘诀:序、勤、恒、博、问、记、习、专、思、创。对我们开设阅览课很有启发,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循序渐进。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在各个学段(高一、高二、高三)都有差异,要注意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安排阅读的内容。

(2)指导约束与监督。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以指导与监督不能忽略。开设了阅览课,有学生当堂摘抄阅读笔记,那就没有时间专心读书,有学生课后摘记,却又应付了事。一段时间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后阅读笔记潦草粗糙者大有人在。针对此,我想致力于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读写结合,酌情分配。在教材同步阅读定向阅读的情况下,加强对教材的解读与参悟,力求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与解读氛围,把该专题的核心、热点问题在课堂内得到展示、呈现进而引发学生的了解兴趣,如语文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我们以课堂即时陈述,课后散文表达或者让学生课后自主寻找“故乡”主题的诗文以备改日课堂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阅览课的到位埋下前因。

(3)加强反馈机制。尽力呈现一本艺术的、有创意的、整洁漂亮的阅读摘记本。可以是文字丰富的,可以是设计精美的,也可以是评论个性的。可以是书写漂亮的,可以是色彩多姿的,也可以是有贴切插图的。它可以是编辑用心的,可以是摘抄用情的,也可以是处理独具匠心的。我们还用PPT形式进行阅读摘记照片展示,以互相点评的方式形成互相促进的氛围。我们还定期以卷面的形式收集并下发学生所摘录到的好文章,进行全班性的阅读交流,这样教材专题内容与阅读补充互相支撑,厚实并延伸了语文课堂。

二、 语文课堂阅读

阅读不应该只是阅览课的事情,给语文课堂以阅读这应该是必须的。在语文课堂中体现阅读的力量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致力于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师以组织者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以学生为本,在动态的教学中注重保护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感体验。我们将此分成两块:课文精读和教材阅读。

课文精读可以被视作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技法,这里不多作涉及。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把一部分典型的文本拿来精讲精读之后,还剩下了很大一批必读和选读的文本包括读本上的大量未要求授课的文本,这些文本精炼、有特色、有涵养,是极佳的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素材。我们将其分成两类来处理。第一类,课堂讲授文本。对这一类文本的处理没有前面精读课文那样的大容量、高立足、细分析,而是以集中体现某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和技法为导向。

例如必修二欧·亨利《最后的常青藤叶》侧重于落实欧·亨利式的小说讲述方式的体验,发现过程的行进为故事转折和结尾的铺垫力量。并在课后辅之以模仿作业,将课堂的阅读感受进行扎实落实。再例如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一文,初读文章晦涩难懂。我们做好一件大事,抓住题目,条分缕析地来落实文本的内涵。充分体现并告知题目对文本的提携和概括作用。

留出一定量的自读文本和课外赏读美文,可以用自读课或课外阅读的形式落实。如果说讲授课是给学生一个阅读模仿鉴赏的示例的话,那么自读课是学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自主阅读的场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例如同时必修二,有一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节选的自读文章。

这么好的文本就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受,通过节选文字去接触《边城》全本,进而接触沈从文先生的其他作品,深深体味沈先生文字的单纯、厚实,语言的古朴、传神。进而体味沈先生独特的文人魅力。

再例如我们曾下发明月草的一篇题为《乡村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作为美文补充阅读,学生很容易读明白这篇文章在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比喻,用拟人贯穿。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写人为辅。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月光照亮乡村→带给乡村温馨与满足→乡思,寄托历史的纵深感,拓展主题。读明白后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以“里的”为题,第一空体现“乡村”或者“城市”范围,但不一定直接填写乡村或城市,照顾到题目的美感,只要能体现乡村或城市就可以。第二空待选:路灯、桥、井、狗、自行车。有自己独到体会的意象亦可。学习《乡村里的月光》相关手法进行仿写。这样形成了仿生作文模式,达成了阅读到模仿写作的流动。

三、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这块我们注重和引导的是名著、名人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成长和涵养提升的过程,名著、名人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式和有效途径,它们的熏陶力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其阅读的过程突破了固定的师生对话的模式,为学生的自由学习选择和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既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又是语文课程的外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走进课外书籍。

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引下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对于这部分的阅读因为时間的限制,我们鼓励学生用课外的时间和假期来有选择地完成,并以读后感或者阅读交流与展示的形式落实阅读体验。

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既兴奋又恐惧。我努力去探寻加深自我理解的方法,进而深化我的教学实践。以这个阅读教学实践为例,我希望在学校“人文建校”的教学背景之下,尽量去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阅读发展需求,使他们更加好奇和乐于接受日常和作为常规学习的阅读模式,提升阅读眼界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阅读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生动的阅读课堂以学生为本,主动学,以学定教,实现文字与学生生命状态的交流、对话,激发其内在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

张蕾,浙江省宁波市,宁波鄞州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育
高校图书馆中的阅读教育和阅读推广的重要性
谈阅读教学中即时调控的策略
浅谈如何进行高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几点认识及做法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思考
对小学阅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的意义
名著推荐与阅读教育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