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这段时间,我都会回忆起1983年9月1日我背着自制小书桌和小凳子拉着女儿入学,以及第二年女儿一个人带着她的弟弟入学的情景。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入学那么兴奋、紧张和焦虑,但还是为孩子入学而高兴,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尽管这种期待比较自然、朴实、简单。现在我是三个孙儿女的爷爷和外公,孙儿女入学的事也是家庭经常讨论的话题。我非常理解当下父母们对儿女入学和受教育的复杂心情,也了解当下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和盲目。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管理者,有这份责任,也有这份情怀和家长们谈谈家庭教育问题。
天下最伟大的事情是做父母。父母不但延续了人类的生命,而且传承了人类的文明。任何一个人都是父母的生命延续,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是父母的杰作,我们都应该为做了父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大家都知道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但不一定知道他的母亲安·邓纳姆,真正值得怀念和纪念的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没有这位母亲就没有奥巴马,这是自然生命的延续。但更主要的是奥巴马的母亲不但给予奥巴马自然生命,更给了他精神、品格和智慧。所以,奥巴马说,“我身上所有的优点都是源于我的母亲”。在奥巴马读小学的时候,她的母亲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要给奥巴马上两个小时的课才去上班。她带着非裔亚裔婚变背景,重返美国,完成了博士论文,成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
“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给予我生命教育”,这是我在我的母亲墓碑上写下的墓志铭。我这一生受过各种教育,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母親和父亲。我在为父亲预制的墓碑上留下的墓志铭是“我的父亲很平凡,他教我做有尊严的人”。我这一生在多个岗位上做过不少的事情,大的思考和探讨事关国家、人类的前途问题,小的履职和行动在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秩序中。但最有意义的事是做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孩子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什么大才,但他们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有创造自我、服务社会能力的人。
我深切地体会到,有了孩子自然成为父母,但要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伟大的父母就必须首先要学会做父母。因为父母不但给孩子自然生命,更应该给孩子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因为孩子的智慧主要传承于母亲,性格主传承于父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做父母的知识,增长做父母的能力,培养做父母的爱心,修炼做父母的品格,担当做父母的责任,实现做父母的价值。现在有不少的父母只是成为名义上的父母,而没有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父母,有不少的父母不会做父母。
不会做父母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
一是控制性。父母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对孩子进行控制和钳制,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志学习和生活,一切听从父母,做“听话的好孩子”,使孩子从小没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
二是取代性。父母取代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除了读书,什么事都代替孩子做了,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从而丧失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三是功利性。家庭教育不以孩子为目的,而是以孩子为手段。崇尚孔子的教育价值观,以功利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把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孩子谋取权力和金钱、光宗耀祖的工具。家庭教育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工具化。
四是成人性。对孩子进行成人化教育,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替代孩子的思维和方法。婴儿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少年化,少年教育青年化,青年教育老年化。春晚上少年儿童的演出的台词都是成年人的假大空语言。成人化教育使孩子失去了童真、本真、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是冲突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发生价值冲突。政府希望孩子成为政治动物,学校希望孩子成为高分的宠儿,家庭希望孩子成为有钱有势的人物。所以,社会从不同的渠道给孩子灌输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学考试知识,在社会学关系知识;在家庭和学校学规则,在社会学潜规则;在学校和家庭里学做人,在社会上学“做鬼”。老师指责家长,家长埋怨老师,学校和家庭抱怨社会。
六是内耗性。家庭内部的教育,形不成合力,父亲一套,母亲一套,爷爷奶奶又来一套,使孩子无所适从,家教力量内耗,甚至相互抵消。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是用行为引导,而是用道理指责。
七是恐慌性。孩子一旦到了入学的年龄,或者是进入学校学习,父母就产生了恐慌心理和精神压力。有的甚至不知所措,迷失方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培训班,也盲目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培训班,攀比补习,伤害孩子。有的父母心理失衡,对孩子的教育情绪化,甚至暴力化,伤害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价值变异,使孩子失去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能力。使不少孩子漠视生命的意义,失去生存的能力,没有生活的信仰,不能使人生幸福,也给家庭带来不幸。
中国家庭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中国现行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习惯的原因,也有每个家庭背景和父母素质的原因。父母改变不了教育的大环境,但可以改变家庭教育的小环境,每个父母应该有“自救”孩子的能力,肩负培养孩子的责任。
任何成功都比不过培养孩子的成功,任何失败都抵不过教育孩子的失败。任何培养孩子的成功都是同样的,任何教育孩子的失败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培养孩子应该以价值培养为灵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规则培养为保障。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创造能力和规则意识,使孩子学会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使孩子学会选择;使孩子不断增长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用规则看守自己。成功的培养孩子,要把孩子看做天使和普通人,不要把孩子看做天才和“怪兽”。望子成龙,龙就是怪兽,望子成材,材就是木头,望子成器,器就是工具。
杜鲁门当选总统时,有记者和朋友登门向其母亲祝贺时说,你为培养了一个总统一定很自豪吧?这位伟大的母亲说:“是的,我也为培养了现在在地里种土豆的另一个儿子感到骄傲。”这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儿子都培养成了普通人,才会有一个总统儿子。endprint
我们已经习惯地讲,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其实我们的孩子现在就是人,不是长大才是人,要把他视为普通人,使孩子成为正常的人。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唯一的,都要认识和保护他的独立存在性;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创造性来到这世界上的,相信他能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世界。我们自己的一切不是自己创造的吗?我们不要在教育孩子中否定自己,失去自我。想想自己怎么走过来的,才能引导孩子怎么走过去。通俗而深刻地讲,家庭教育就是要使孩子成为会吃、会睡、会看、会想、会说、会玩、会做、会哭、会笑、会爱、会恨的普通人和正常人,不能使孩子成为木偶人、精神病人和“怪兽”。
父母应该崇尚道法自然的教育观,保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情趣,养育孩子的爱心,使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我们简称其为“三生教育”,这是人类应该接受的共同的通识教育,更应该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家庭教育之根本、之基石。“三生教育”构建孩子的生命价值,生长孩子的生存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信仰,自由全面发展孩子,造福每个家庭。
通过生命教育,使孩子知生命价值,认知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不知生命,何以教育,生命不保,何为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孩子知生存之道,适应生存、学会生存、挑战生存;学会选择,增強抗挫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孩子知道生活意义,从小热爱生活、奋斗生活,有生活信仰,有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生教育”使孩子认识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一样,本质是行动。家庭“三生教育”本质上讲是父母的行为和行动教育。父母要践行“三生教育”,以行为引导行为,将行为转化为习惯,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生长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和智慧。
地球上飞向太空的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就得益于他的行动和行为。当时选了50名条件基本一致、符合标准的候选人上飞船测试时,只有加加林脱了鞋子,从而被选中,因为他的行为和习惯体现了他的素质。父母对孩子的“三生教育”应身体力行,点然孩子生命的激情,训练生存的意志力,培养生活的理性。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主要应该是进行“六情教育”,即情境、情趣、情缘、情智、情节和情爱教育。
情境教育。触“境”生情,环境育人,人造环境。环境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人的爱心和生命活力。孩子对环境的敏感性和渴望度比成年人不知强烈多少倍,父母和老師要善于引导孩子从熟悉的环境走出来去发现新的环境,去接受不同的新环境的滋养和熏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孩子的心灵,文明孩子的行为。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发现了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情境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古时候孟母三迁,就是情境教育的很好例子。要引导孩子置身于良好而文明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接受环境的熏陶。家庭教育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良好的家庭软环境和硬环境,使孩子在家庭环境里面受到爱的熏陶和文明和谐的滋养。特别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实施家风、家行、家史、家境教育,让孩子接受家风的熏陶,接受家人的行为示范,接受家庭历史的启迪。学校要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建设文明、生态、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孩子在校园大家庭中健康成长。父母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在安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公共环境中体验生活,教育孩子远离污染幼小心灵的环境。父母和老师要陪伴孩子和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接受生态自然环境的熏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要肩负为孩子创造文明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责任。
情趣教育。家庭情趣教育应始于兴趣,走向志趣。家庭教育要守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情趣的重要性。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孩子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发问是创造的萌芽,要善于引导孩子问天、问地、问人。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交往兴趣,将兴趣转化为情趣,使孩子爱学习、爱生活、爱交往。一个对学习没有情趣的孩子必然不喜欢学习,不爱学习,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要使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应该首先培养孩子广泛的学习情趣。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爱好取代孩子的爱好,不要用自己的兴趣扼杀孩子的兴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使孩子免受低级趣味和庸俗行为的影响。要引导孩子将情趣转化为志趣,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断生长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生活信念,树立人生的志向。
情缘教育。人是社会性生物。孩子生下来名字上了户口簿,就是社会人了,他就与人结下不解之缘。孩子生来就喜欢接触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交流,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交流,限制了孩子的交往。我的小孙女三岁时在游乐场所与一个外国小朋友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聊了半个多小时,他们的语言是不相同的,但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在表达什么,聊得很投机、很开心。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奠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就必然要指导孩子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往,使孩子学会与父母、与老师、与小朋友、与同学交往,学会与社会不同人群交流,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情缘教育不但让孩子学会交往、交流和沟通,还使孩子开阔视野,培育爱心,学会宽容,树立自尊。孩子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接触交流,会了解和学习到不少的知识,生长生存的能力,特别是会得到博爱之心的滋养和包容之心的培养。情缘教育使孩子自小接受性别的教育,从而正确判断人缘是非关系,使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区别和交往形式的不同;使孩子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接触中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独立判断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使孩子自信、自能、自尊。endprint
情智教育。情智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智商和情商相互生长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情智教育是使孩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教育。家长和老师要以情感激发情感,以能力生长能力,以爱心滋养爱心,以智慧启迪智慧。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取决于情商。要避免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开发的单向教育,使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情感和对智慧的爱心,从小爱知识、爱智慧,爱知识才会学习知识,爱智慧才能生长智慧。家庭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真实感、画面感、具体性、丰富性,在情感和智慧两个维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想象力。避免说教式、口号式、抽象式、灌装式的教育方法,不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教育手段,实施富有情感的个性化教育,比如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助于解释孩子情绪密码,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提高孩子情绪调控能力;用机器人、3D技术和影视手段进行丰富的情智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力和探究热情。
情节教育。所谓情节教育就是用生活情节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体验能力、行动能力、感悟能力,使孩子在实践体验中产生自己的生活故事情节的过程。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讲故事,因为故事里面有生动的情节,这些情节能点燃孩子的童心。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小说、看电影、电视,因为小说、电影、电视里面有人生和历史的情节,这些情节能打动人的情感,能启迪人的智慧。人生来是要做事的,做事才有故事,有故事的人生是有情节的人生,有故事情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喜怒哀乐才是生命,酸甜苦辣才是人生。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情节教育给孩子以气节和节操的培养,让孩子在生活和阅读的故事里面知道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要把情节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让孩子充分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情节教育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认知教育,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亲近现实生活,在现实活动中使孩子增长知识和能力;其次是体验教育,创造条件让孩子进行学习、生活的丰富体验,使之身临其境参与到生活之中,做生活的主角,给孩子留下深刻的体验记忆和产生丰富的故事情节,终身受用;第三是感悟教育,用身边现实的人、用历史的人、用童话中的人的故事情节感化孩子、启迪孩子,使孩子融入这些人和事之中而产生自己的情节故事。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童话和游戏一样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我经常给两个小孙女讲,“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别人摔倒了把他扶起来。”“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要有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不要只听别人的故事,只讲别人的故事。”
情爱教育。从根本上讲,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不是理的教育,哪怕是道理的教育也要通过爱的教育来实现。要把情爱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家庭教育的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父母要以爱心滋养孩子的爱心,要让家庭弥漫着爱的空气,让每个家庭成员呼吸着家庭的爱。爱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爱是每个人感受到的情和意。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培养大爱之心,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知识、爱生活。要给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大爱、是博爱,而不是私爱和宠爱。父母要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任性,不要颐指气使。要使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学会怎样去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最后谈谈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过于厚重,有易文化、道文化、儒文化、法文化、墨文化、兵文化、艺文化等,不只是儒文化,更不仅只是什么《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东西。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莠多于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理性、不要盲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艺术审美、写作表达有一定意义,但不要盲目跟风、折腾孩子。现在学校和有关机构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迷失方向,污染孩子心灵,价值奴役服从化、形式娱乐时尚化、内容高难复古化。价值取向上向孩子灌输服从听话,崇尚权力和金钱的观念,使孩子从小失去自由、民主、独立的价值观和创造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形式上重在死记硬背和表演娱乐,穿上唐装汉服装神弄鬼上镜头。内容上难度越来越大,五六岁的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满江红》,七八岁的孩子背《论语》《道徳经》。这完全是污染孩子的纯真心灵和残害幼小的生命。教育孩子渴了“喝人血”,饿了“吃人肉”,还要“朝天阙”,纯属暴恐和奴才教育!哪里是爱国情怀教育!岳飞时代的国和情与现在不一样了!我是45岁才读《论语》和《道德经》,还要借助《古汉语辞典》。我的两个孩子三四岁会背诵唐诗百首,我看也没多大意义。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不要变成“苦难教育”,而应进行幸福教育。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样的教育不但难以使孩子增强意志力,还可能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恐惧和生理压力。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能只用古人的这些所谓名言说教。时代不同了,几十年前的开荒种粮,现在是破坏生态;原来吃的山毛野菜现在也许是山珍海味了,不要老给孩子讲以前父母的所谓苦难史。幸福教育培养幸福孩子和幸福家庭。要多给孩子进行幸福教育,培养孩子的阳光心理,积极向上、快乐学习、克难上进。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憧憬幸福、追求幸福、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学传统文化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思维能力,适度地进行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的补充,并与良好的家风家史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爱心情操、审美情趣和写作表达能力。更不能用传统文化为手段强迫孩子服从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孩子是与生俱来会尊敬父母、爱戴父母、感恩父母的,否则就是家庭和社会出了问题。不要用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孩子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狭隘的国家主义。孩子今天面对的是家庭、是父母、是学校、是老师,明天面对的是社会、是世界。要教育孩子不但要做中国人,还要做世界人,既要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更要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
敬祝家长们幸福安康!祝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罗崇敏(1952—),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中共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中共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中共红河州委、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会员,“三生教育”“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和“广义边政学”的首创者。主要作品有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罗崇敏文集(二十卷)》,主编《现代教育文库(三十六卷)》《三生教育教材》三十二册。代表作有《天鉴》《教育三部曲》《天下一碗》《三生教育论》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