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又作何感想?(创作谈)

2018-02-07 15:33卢德坤
西湖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娘大巴车学徒

卢德坤

二〇〇六年,美国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頓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The Great Cat Massacre)推出了简体字译本。(此书由吕健忠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版。2014年12月,以《屠猫狂欢》为题,在商务印书馆重版。)

当年,临近暑假,坐长途大巴车回老家时,我读到《屠猫记》第二章《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讲的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巴黎,一帮印刷铺学徒、职工的故事。两个学徒受印刷铺老板兼师傅苛待,睡不好,整天跑腿,还只能以厨余果腹,“他们得在厨房,吃餐后残留在盘子里的碎屑。更惨的是,厨子暗地里把剩鱼剩肉拿去卖,拿猫食给学徒吃,净是些太老、腐烂的肉,他们食不下咽,丢给猫吃,猫却调头不吃。”

印刷铺所在的塞佛伦街有很多猫,师娘也有一只心爱的猫。清晨四五点时,学徒得起床,给最早来上班的职工开门,师傅师娘则还在呼呼大睡——在这一点上,他们比赵良仁老师命好。有一天夜里,两个学徒爬上屋顶,在师傅卧室附近学猫叫,“声声凄厉”,连续叫了好几个晚上——吃不好,睡不好,精力还如此旺盛,实在令人惊讶——师傅师娘合不了眼,以为中邪,唤学徒驱赶街上群猫,但不能吓到师娘的爱猫。不知算不算得到了一种别致的提醒,学徒联合职工,首先扑向师娘的爱猫,用残酷的手段将其杀死。接着,情势蔓延开来,街区群猫遭殃,反正得了师傅命令不是?此间有一种名正言顺。学徒、职工甚至开起“审判会”,玩起“角色扮演”:“卫兵、告解神父和刑吏一应俱全。对那些动物判刑,并且举行临终仪式之后,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刑台上把它们绞死。……大伙儿‘欢欣、‘闹成一团而且‘大笑。”此后,仪式重演不下二十次。

读到这里,我脑子里一下子跳出如今已在《恶童》结尾写下的那场“夜审”的画面,而非什么关于猫的事情。在我的现实生活以及文学想象中,猫从来不是重要的存在。《恶童》中的那只黄狸花猫,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记忆的标识写到的。当然,似乎可将赵良仁老师看作那些猫的化身,但要说那班“恶童”是猫,亦无不可;在《屠猫记》中,猫也是很多事物的化身。

如果当时下了大巴车,立马就写起来,我相信,《恶童》——那时候,这篇小说不叫这个名字;在今次写作过程中,它也转换了好几个名字——不会是刻下这般模样,更可能会是如下一种情状:不是那么优秀的老师和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之间的对抗可能会更激烈一点,“恶童”没准也就不是“恶童”了。事实是,从二〇〇六年到二〇一六年,我只写了两篇小说习作,其中没有《恶童》。你是不能称这样的人为“作家”的,差得太远了。二〇一七年开始动笔写《恶童》时,我也意想不到它最终呈现的模样是如此这般的。时间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说复杂是复杂的,说简单也简单:它改变了人,改变了人的认识。

为何写小说?我想,我写小说,以及阅读,只不过为穿越“认识之墙”一类的东西。何谓“认识之墙”?我想,我们每个人立身之始,总已被给定许多东西,如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所遇见的人。与此同时,我们错失了太多东西。我们做出的选择,有时候看似“自由”选择,但也很难说不是被给定的、没有选择的选择。所有这些,塑造了我们的认识,为我们立了根基,同时也竖了墙。可能会产生也可能不会产生一种焦虑:无法全面认识的焦虑。我的视角,只能受限于“我”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困扰,时时撞墙。没办法,我能做的,只是在我自己这里挖挖,也到我所不知晓的、不屑的、厌恶的、敌视的那边瞅瞅,试图停留更多时间。踹一只猫,我们有我们的体会,猫又作何感想?这是我想揣摩的。很多时候,时间作用于人的,是固化认识,我希望它能最大程度延展认识。我想,这也是我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原本,我以为《恶童》在我同期写的小说当中,是非典型的,因为表面上看它更具象,情绪也不一样,但最后我觉得它也没什么特别的。我站在一个较推后的位置来写,希望它能更丰富一点。不过,在我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或许《恶童》更多地处于“史前史”阶段,它立起的墙比能砸碎的多得多。我希望它处于“史前史”阶段。

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流逝了,阅历增加了,眼明心亮了,写东西自然不一样,能迅捷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我羡慕这样的人。在我,懵懂的时刻永远居多。我想写什么,我要表达什么,在真正进入写作的实境之前,总还是不很清楚的。我真正想表达的、能表达的,只有在写作中才浮现。因此,每一次具体的写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具体的穿越。不过真写起来,哪有这么玄乎,不过审视、重估、推演、择定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试图穿越了,重估了,推演了,然后就穿越了。天下能有如此简单的事儿就好了。你试图穿越,最后,你可能还在墙的这一边,带着颓丧;也有可能夹在墙中间,手留在这一头,脚伸在那一边。我总有种感觉,觉得穿越“认识之墙”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俗人一个,终究要从“我”出发。因此,对我来说,与“认识之墙”融在一起,寸步难移,已是一种理想状态。到最后,我所能表现的,或许只是那墙而已,猫的不可知而已。不过,刻下,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认识本身,写作本身,出发本身。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娘大巴车学徒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小伙截停大巴救下全车人
吓死宝宝了
闲话师徒
3650个阶梯
为什么每一位师娘都令人失望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六六二大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