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霁轩
逝者如斯夫。
流水般的时间湮匿了人世间太多故事。无论辉煌荣光或者悲壮苍凉,历经时光浪花的洗礼,在岁月长河中都显得如此渺小轻飘,甚至点滴印痕也未必能够留下。回望时光隧道,能够在蓦然回首中依旧大浪淘沙印记留存的,往往反而是一些富有奇迹色彩的历史传说。
比如嵩山,比如嵩山上的少林寺。
不是因为建筑,不是因为宗教,不是因为文化。太多人知道嵩山少林,更多的是因为点点滴滴的传说。
一个不老的传说,就是一出不朽的奇迹,一段凝固的时轮。
几乎所有文化典籍的字里行间,都能嗅到嵩山的气息、少林的芬芳。黄帝游历、唐尧狩猎、夏禹祭天,历代帝王将相接踵而来,封禅祭祀、刻碑建庙。偌大嵩山,坦坦然把“天下第一刹”少林寺、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星台等天下奇观揽于一怀,宗教、武术、文化、科学在这里平和相处,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而此刻,我就徘徊在嵩山,在少林寺厚重的山门下。
一个山门,就是历史的一个扉页。古老而威严的山门如一部历史或者佛学书籍的精美封面,释放着艺术的强大魅力。其恢宏之势,浸染千年岁月霜华却依然荣光灿然,折服着一代代登访嵩山的朝圣者。翠柏巨大,郁郁葱葱,伴同石阶两侧那一对石狮,守候着这一重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山门。门额上方,黑漆方匾上是大清康熙皇帝的手笔,“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清晰可鉴。此境融融,此情依依,如水时光漫过砖砖瓦瓦,悄然湮入其中。时光迢遥,古韵犹存,静默的山门铭留着历史的渺渺萍踪。恍然之间,那沉重山门仿佛咯吱咯吱地缓缓打开,一位白发皓髯的僧人从山门飘然而出,步履沉静无音,身后是一方苍茫恢弘的门洞,脚下是千年突变的风云……
再揉眼,复归真实,依然山门紧闭。
那个叫达摩的印度僧人不远千里来到少林时,是公元527年的夏天。他不会知道,因为他的到来,中国的整个文化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思想因为他在这片广袤大地滋生蔓延,进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禅宗,演变成中国古代极其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国人也因此更加富于神驰与幻想。达摩静静地来又悄悄地去了,然而他印留在嵩山的身影千年依然,虚幻而又真实。嵩山因之而沉积得更为丰厚神秘、博大精深,少林因之而灿烂辉煌又屡遭凄楚沧桑。
陪我们一路的是个中年僧人,文质彬彬,谦和随意。他波澜不惊的讲述让我对嵩山对少林的深厚愈加知之。沉吟留步在小小的立雪亭,中年僧人轻问:“施主知道慧可禅师吗?”
父亲颔首,我也点头。当然知道,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开山鼻祖。
“慧可原本不是和尚,而是个道人。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国人不服这个洋和尚,就停了长江上所有的渡船。达摩来到江边,微微一笑,折下一枝芦苇,踩在苇枝上,运用绝顶轻功,渡过了长江。
“慧可听说达摩可以一苇渡江,很不服气,便来挑战。结果慧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达摩不但武功高深绝妙,其智慧更令慧可难以望其项背。于是慧可产生了拜达摩为师的想法,但是达摩拒绝了他:‘你是学道的,我是学佛的。你拜我为师是不忠、我收你为徒是不义。不忠不义之事,怎么可以做?但慧可之心不改,他的执著使达摩无奈,达摩只好说:‘天上下了红雪,我就收你为徒。这其实还是拒绝慧可,试问天上怎么会下红雪呢?然而慧可很耐心地等。终于等到下雪了,慧可就站在这里,望着对面达摩的寝殿,喊道:‘师父!天降红雪了。
“达摩出来一看,慧可正站在雪地中。一只手提着戒刀,另一只手臂已经被他自己砍断。断臂落在雪地上,静静流着血,慧可的身上也在流着血。遍地红血,遍地红雪!”
虽然从小听父亲讲过、从书上看过这个“立雪断臂”的故事,然而此时听来,依旧有一种震动。看着这普普通通的亭子,想象着当年的慧可,这是一种何等的执著?
或许,所有信念的追寻,所有梦想的不弃,都源自一份执著。
武术是嵩山是少林吸引着四海游客的重要因素。“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令少林寺名扬天下,妇孺皆知。少林武僧舍生忘死捍卫正义的精神,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少林寺因为武术驰名天下。少林武术代代相传,声名鹊起,不断的战争与生死存亡又让少林功夫日益完善、日益发展。观白衣殿内,环殿壁画记载着少林武术的演变传播。民间艺术大师采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以浑厚的色流、夸张的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奔放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武术史和绘画史的发展演变。于画前,人喊、马嘶、兵刃撞击的激烈厮杀声如在眼前、如响耳边。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呈现了自己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魅力与风范。它让所有的人各取所需,学艺术的去学艺术,探历史的去探历史,寻文化的寻到了文化,研究功夫的如愿以偿……
少林寺最吸引我的,是院后那片塔林。“塔林”位于少溪河北岸,依山而建,占地数万平米,有大唐以来历代古塔数百余座。塔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研究佛教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重要文物宝库,也是少林寺的主要景观之一。“塔林”实则是墓园,每一个塔便是每一个僧人“修成正果”而“圆寂”的墓碑。那些虔诚诵经、一心向佛的僧人,不知看到这成百上千的墓塔会有何感想。随着岁月的迁移,塔林的面积也不断地在扩大。“塔林”是世人无法逃避死亡的力证,而这种依顺自然规律的死亡,非但没有让僧人明白死亡的无法拒绝和成正果的渺茫,反而让他们对佛更加信仰。
夕阳斜照,塔林的每一个塔都像是罩在光环里,后面衬陪着巍巍嵩山,这里真是一片圣土。无论历史多么漫长,塔林忠实得像一部释家佛学,缄默地独守着这远离尘嚣、孤绝冷傲的一方境界,漠然地鄙弃着人世的俗杂,无语冷视着人们的虚伪与势利。置身其间,令你感受到地老天荒沧桑无限,让你见证了深邃的时间旷野里無数的悲欢故事。
茫茫岁月,悠悠传说。在历史的风云变换中,少林寺也没有能够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或许艺术与文化从来就注定与灾难共生的,注定要历经无数次在跌倒中爬起、于废墟中发掘、从沧桑磨难中分娩。泱泱人类文化史,艺术与文化似乎都是如此的血迹斑斑,但历史终究还是没有忘记嵩山忘记少林。疯狂的虐待之后便是加倍的怜惜。在摧毁之后痛心疾首之后,人们是更加沉重地思索过去。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虔诚和呵护,一次又一次把嵩山把少林擦拭得更加熠熠生辉,光泽千秋。
弹奏着一曲又一曲的千古绝唱,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故事,苍茫嵩山、沧桑少林,犹如一曲凝固的交响乐,只要按下记忆的琴键,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的音符,便会在每一个人心头跳跃、回响。
嵩山不老。少林不老。凝固的时光,地老天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