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编办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出了决策部署,变医疗人才援藏“零星选派”为“组团布局”,实行集团作战,增强造血功能。近三年来,在中组部、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等部委,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省市,北京协和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三医院和自治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根本上扭转了西藏长期“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西藏自治区编办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积极提供机构编制支持,有力地保障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要求,主动将内设机构设置、领导职数核定、用编审核、实名制管理、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核等权限全部下放给“1+7”医院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由前置审核改为事后备案,并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人事、收入分配、设备药品采购等事权一并下放到位。积极抓好督促落实,真正赋予了“1+7”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为对口支援医院最短时间内无缝对接工作、开展等级医院创建、“以院包科”和人才帮带等工作长期发展扫清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在全区编制总量限额内,通过创新挖潜为“1+7”医院核增编制。打通了快速补充医务人员力量的渠道,给“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有效解决了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难题。同时也为各家对口支援医院结合各自实际,完善医院学科框架、打造高原特色拳头科室、加强自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制定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各地(市)人民医院机构编制总量管理办法(试行)》,明确“1+7”医院编制总量根据医院核定床位数、门诊量的变化实行动态调整,床位核定的具体标准,临床医技机构不确定机构规格、不核定领导职数、管理和工勤岗位编制占比不得超过编制总量的20%等要求,确保所有工作都是在政策法规框架内运行。加强工作统筹谋划,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推进。
在中央和自治区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目前已基本理顺了“1+7”医院管理体制,增强了工作力量,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长期纵深开展奠定了基础。西藏“1+7”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一是医疗服务水平大幅跃升。各受援医院通过“以院包科”重点建设受援科室和拳头科室,医院学科框架初步形成。“1+7”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大幅提升。二是医疗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培养医疗骨干505人、订单式定向医学生500人,引进调入各类急需紧缺医务人员869人,本地医务人员素质能力快速提高。三是医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1+7”医院已经自主开展干部人事工作,搞活薪酬分配,直接实施政府采购设备耗材,运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真正成为西藏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主体。四是等级医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完成“二甲”创建,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没有评级的地级医院历史。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山南、昌都、那曲三地市人民医院计划2018年创成“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