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市国土资源局 韩向宇 康占军
近年来,嘉兴市立足耕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的实际,积极创新思路,拓展内涵,探索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三地一治”地矿行政管理之路,并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作为重要突破口,从地质供给侧改革出发,探索成果在土地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地质工作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嘉兴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前身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是全国最早启动的一批。近年来,嘉兴市国土资源局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成果应用为核心,坚持项目化实施、制度化推进的思路,使调查工作经历了由概到详、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嘉兴地区先后开展了杭嘉湖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富硒土壤专项调查以及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7个公益性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调查精度以1∶25万为主,部分为1∶5万、1∶1万,累计完成调查面积6376.7平方公里,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3979件。
2014年10月,嘉兴市联合省地调院成功申请“浙江省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及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与示范”大型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嘉兴“一县三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档、农业地质成果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应用等全国试点工作。该项目共完成调查面积1200平方公里,采集土壤、灌溉水、农产品和大气干湿沉降等各类样品8657件。
为进一步扩面提质,2016年初,启动了覆盖嘉兴全域(除已开展调查区域外)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建档及成果应用项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进一步查明全市土地质量状况,建立标准化的土地质量档案,探索建立以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推动土地资源的适宜安全利用。调查经费由省财政在“浙江省典型地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项目中列支,建档及成果应用经费由各县(市、区)财政配套,共落实经费2930万元。目前,已全面完成各县(市、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累计采集并已完成检测的土壤样品15783件,农产品样品233件,农田灌溉水及河道底泥样品177组,完成217点(处)土壤剖面及土地自然性状调查。
市局领导高度重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将其纳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2016年,全省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后,省国土资源厅部署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市局结合自身实际,拉高标杆,迅速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嘉兴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四化”提升行动(2016-2020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出台指导性文件,推动市县联动开展,落实工作经费,加快成果应用。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了年度任务和完成的时间节点,要求至2018年底前,需完成覆盖全市陆域3915 平方公里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建档工作;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的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环境)监测网和土地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近年来,每年全市地矿工作会议都将这项工作列为重要议题,并多次专题研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2017年6月初,召开了全市“四化”行动专题研讨会,各县(市、区)局(分局)分管领导及业务处室参加,进一步研究部署深化推进这项工作。为抓实工作进度,市局每季通报一次项目推进情况。
为了让调查成果得到有效应用,真正服务于土地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地方需求,市局按照“一县一品”的工作思路,在市本级、海盐、嘉善等地建立了全市首批10个地调成果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并写入“四化”行动方案。联合省地调院在嘉兴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园内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将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应用研究。同时,指导基层及时将海盐试点项目调查数据及应用成果加载国土管理“一张图”平台,率先实现两库融合和成果共享。
出台多个文件,将土地质量调查结果写入永农划定依据,并指导基层将调查评价结果纳入表土剥离复垦再利用等具体项目考量,使其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标尺和决策依据。同时,致力于建立完善调查、评价、建档、监测、保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探索形成地质调查为土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护提供全过程服务与保障的机制。2017年7月,市局联合省地调院,指导海盐县局规范建档工作,出台了全省首个县级耕地质量档案建设管理应用办法,并确立了以镇为主体、村为单元、以实测点信息卡为核心的县级档案移交思路。
嘉兴市的土地质量调查工作全部由省厅直属事业单位省地质调查院承接。市局与省地调院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抓实工作进度。2016年,省厅在嘉兴海盐试点基础上,率先在全省铺开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除嘉兴全域开展外,其他每个市启动1个县),技术上由省地调院牵头实施。2016年7月和2017年3月,分别针对全省典型地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项目的管理人员及有关地勘单位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并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鳞选,强化专技人员配备,确保项目完成质量。2017年3月,省地调院负责起草,省厅正式发布了《浙江省县级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对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各个阶段的工作从技术层面予以明确和规范。2017年10月,省地调院负责起草,市国土资源局参与编制,省厅正式发布了《浙江省县级土地质量档案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对土地质量档案建设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
一是总体状况。根据1∶25万农业地质调查(为主)显示:嘉兴市土地质量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以清洁土壤为主,占82.15%,比全省平均值高出0.81%;从重金属元素含量看,大部分低于全省水平,以轻微污染为主;在秀洲油车港、海盐澉浦及嘉善干窑三镇分别发现5.47万亩、3.4万亩和1.64万亩的富硒土壤。二是区域状况。根据“一县三镇”1∶5万调查评价显示:海盐县清洁土地约占71.38%,土壤养分以丰富级为主;平湖市广陈镇、秀洲区油车港镇、嘉善县干窑镇三地清洁土地也均在七成以上,土壤养分以较丰富级以上为主。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城镇周边及主干公路沿线,养分指标中主要为有效硼、有效钼含量略缺乏。
“一文”为土地质量档案建设工作报告;“一图”为土地质量等级图;“一卡”为土地质量记录卡;“一库”为土地质量档案数据库;“一码”为土地质量二维识别码,为每块土地建立“身份证”。通过准确记录土壤污染种类、污染程度、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和等级,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为每块土地建立“身份证”,使土地有了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问责的制度基础。目前,已建立“一县三镇”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登记卡5200余张。
重点在调查成果服务保障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多规合一”、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差别化补偿政策、表土剥离等多项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使其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标尺和决策依据。如:海盐县澉浦镇利用调查评价成果,将养分含量低、遭受污染地块划出永久基本农田;将养分含量丰富、清洁连片的富硒地块划进来,划定前后,养分丰富级的土壤面积较原先增加8%,清洁的土壤面积增加3%。
2015年初,嘉兴市局积极争取将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建设情况列入市人大常委会重要议题。2015年下半年,市人大组织赴海盐、秀洲两地就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9次主任会议上,市局代表市政府就这项工作作了专题汇报。会上,《嘉兴市土壤污染状况调研报告》和《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富硒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两份材料作为重点汇报内容得到市人大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建议写入嘉兴市“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召开的全省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嘉兴市政府作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政府代表作了经验介绍。2017年9月21日,嘉兴市局又争取嘉兴市八届政协农业界别组调研嘉兴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及其成果应用情况,并视察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得到市政协副主席薛佳平的充分肯定。
2015年6月25日,借助嘉兴市成功承办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工作现场会的契机,通过制作电视专题片、宣传展板、手册以及报纸专版、电视专访等,大力宣传嘉兴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保障土地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市委书记鲁俊还在《嘉兴日报》上题写了“优化服务、主动作为,切实以地质工作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署名文章。2016年,国土资源报记者专题采访嘉兴市地质工作,并以“地质+模式融入嘉兴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为题进行专题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嘉兴市局在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地质调查报)以及浙江日报、嘉兴日报等各大媒体上共刊发相关专题或实时报道200余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从各自实际需要出发,投入大量的政府资源,分别开展了关于土壤质量方面的调查,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和监测体系,国土系统还分别由地矿和土地管理部门建立了土地质量监测和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网络体系。虽然它们的监测目的、技术方法、评价体系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采样介质、检测指标相类似。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多网合一和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就国土内部而言,急需打破现有土地、矿管两套不同的监测体系和政策壁垒,逐步实现两网整合和体系融合。
目前正在开展的土壤污染详查工作由环保部门牵头,国土、农经等多部门参与。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条线限制,整合部门资源,全面部署开展的这项工作,充分显示了中央继治水、治气之后对治土的决心。然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整合难度大,导致目前土壤污染详查统筹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部署不细化、落实不及时、技术力量薄弱、调查检测工作相对滞后等,离省政府2018年6月前上报详查结果的要求尚有距离。此外,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开展的1∶5万土地质量地质详查是本次土壤污染详查的基础。从工作部署上看,二者也存在诸多政策冲突和技术壁垒。就国土部门自身来看,要根据部门职责,加强工作部署,把调查与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治理与土地分类管护、安全利用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特别是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提前谋划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紧制定防治措施,引入问责机制,合力实现土地的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护。
土壤污染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具有相关性,它受地质背景、耕作制度及农作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项科学问题。一直以来,不同部门间采取的标准口径不一,特别是科技界对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年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争议不断。为此,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土地质量调查、土壤污染详查等,充分借助科研院校和技术部门力量,深入开展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制定符合嘉兴实际的评价体系,加快研究进度,提升研究成果,为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生产提供地质支撑和科学依据。
虽然嘉兴市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由环保部门牵头,同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但总体进展缓慢。经多年实践,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缺少土地部门、农业部门的介入也难以成功。为此,只有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才能使地质调查成果真正应用起来,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一是加快完成嘉兴市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倒排时间,应早尽早完成调查、检测和分析评价,形成市、县调查成果报告,进一步摸清土地质量家底。二是加快复制海盐经验,根据建档技术要求,实现土地质量建档工作的标准化和完善提升。三是进一步对接土地、农业等部门需求,指导基层深化“一县一品”成果应用试点示范,及时推广试点经验,实现扩面增效,在打造盆景的基础上形成一道成果应用的嘉兴风景。重点做好“嘉心菜”全国土地质量调查应用研究示范基础等“一基地三试点”工作。
一是部署地质调查与土壤污染详查成果整合衔接工作,谋划成果信息统一上图入库。二是推进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拟在平湖试点,在已开展的海盐县土地质量建档数据和评价结果加载国土管理一张图基础上,通过系统的二次开发,设计污染地块智能报警等功能模块,实现土地质量调查成果的智能化应用,推动智慧国土建设。三是结合国土资源部在嘉兴市开展的地质资料汇交试点工作,提前谋划将土地质量调查及应用成果纳入到嘉兴市地质资料大数据平台。
深入挖掘地质文化,充分借助政府、部门力量,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应用、富硒土开发等地质元素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地质+现代农业、地质+生态保护、地质+旅游、地质+文化等“地质+”模式,发挥其科学支撑作用。同时,借助媒体、家庭、学校力量,重点针对青少年家庭,进一步宣传地质工作,探索阵地建设,推动地质科普教育,全力打造“跟着明星博士学地质”等科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