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018-02-07 19:15许诺苏祥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许诺,苏祥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1 引言

老年人处于生理发展晚期,也就是衰弱期,医疗保健日益被养老实践与研究推崇,由此产生一种新型的广为歌颂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 “医养结合”的具体实践形式

方式角度,“‘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强调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理念角度,“‘医养结合’强调所有老人都拥有‘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权利,具体形式可多元化,不一定依赖养老机构”。[1]综合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具体实践形式包括:

一是机构型“医养结合”,包括医疗机构内置养老机构、医疗结构转建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四种方式[2]。如果是商业化运营,提供的医养服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高,费用也较高,最为适用于需要长期护理且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

二是居家型“医养结合”,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医院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包括签约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安养社区等,有高端和低端之分,高端的商业化安养社区以及家庭私人医生等服务质量高,主要针对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而社区主导的社区医生上门看诊符合“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政策倡导,政府大力支持且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价格相对较便宜。

关于各实践形式优缺点,赵晓芳(2014)用SWTO模型分析了机构型“医养结合”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3];李硕(2015)根据具体形式中各运行主体统筹资源的能力不同,对“医养结合”进行分类,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特点、优势、劣势、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4]。总体结论是每种实践形式各具特色,应该找准定位,互补前行,促进产业链发展[4]。

3 “医养结合”的实践主体

根据我国“医养结合”具体实践形式,可以发现“医养结合”的主体是多元的。

①政府是倡导者、支持者、监督者。养老问题事关重大,顶层制度设计、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政府必须承担责任。比如“医养结合”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税收优惠支持“医养结合”产业发展、教育部牵头推进人才培养等[5]。

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服务供给者、研究者、发扬者等。不仅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医养”服务,还在研究和培养“医养结合”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医院可以进行“医养”人才的培养,设计“医养”服务的评估标准等。[6]

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是如何整合各参与主体实力与资源,开创覆盖更多老年人的医养服务;二是各主体分工与服务质量问题。

4 “医养结合”的可持续性

4.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健康养老的要求与期望,‘医养结合’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7]

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源于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老年人生病率非常高,慢性病突出,安享晚年生活不仅需要传统三服务,还需要医疗护理保健。我国医疗资源十分紧缺,日常照料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长期入院居住。养老机构普遍没有医疗服务,患病老人无法及时就医。“医养结合”通过整合多边资源实现预防、及时医治与长期护理,是健康养老之必然所需。

健康权。健康权是老年人基本权利,老年人有获得充分医疗保健的权利。

经济发展。“医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新型产业,对养老服务、房地产等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效应。

实践意义。“医养结合”能够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和低龄老人再就业,不仅可以减少养老成本,更能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9]。其次,强调医疗服务质量,“医养结合”能应对老龄化医疗健康问题并促进医疗体系完善,[8]实现多方共赢。

4.2 “医养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医养结合’虽得到学界和社会各方的认可与肯定,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10]顶层设计与管理上,多重管理、与医保等制度衔接缺失、政策监管落实难等;服务供给上,体系不健全、层级分化、医疗与养老分工不明、成本高、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足、服务水平低、专业人员不足、收费高、床位少等。

学术界主要围绕制度、资金、人才、管理等探讨脱困策略,只是研究角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一是从服务客体不同需求角度探讨体系完善与服务内容;二是成本分析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与成本;[11]三是通过SWTO模型比较具体实践形式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四是从医院、养老机构与社区等层面分析如何提升“医养集合”服务融合度与资源整合度;[12]五是探讨各实践主体角色,落实多方参与效率与效果提升“医养结合”的效率与效果。

5 “医养结合”的选择

“医养结合”并非主导的养老模式,是对各主导养老模式提出的要求,是现代养老理念的充分体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选择的研究多围绕老年人养老具体选择,一是从需方角度采用问卷、访谈、量表等方式开展实调,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需方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原因;二是从需方角度或专家看法采用问卷、访谈、量表等方式开展实调,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 “医养结合”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①对“医养结合”单个模式的研究,一是缺乏系统观念,就模式而谈论模式,缺乏经济整合视角与产业链发展视角的研究;二是实践主体研究主要分别研究各主体责任与角色,虽提出要协调多元主体行为,但未明确协调中心和协调方式;三是实践问题缺乏定量研究,对策较为宏观;四是研究切入点主要是供给侧,缺乏需求侧专门研究;五是缺乏对“医养结合”不同实践形式的比较研究。

②缺乏“医养结合”模式与其他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少数文献提到,但深度和广度不够。

③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选择,主要是宏观背景、供给、需求的分别研究,缺乏对三者契合点的寻找。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