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樊献鹏
宁波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7万。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亿元。宁波市矿产资源禀赋一般,以建筑用石料为主。石料矿山最多时达到1500多家,年开采量峰值达到1.2亿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与此同时,过去粗放的开采方式和薄弱的生态意识,也留下了较为沉重的历史包袱,一座座废弃矿山如一个个伤疤分布在绿水青山之间,成了国土资源人心中的一种痛。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要求,宁波市自我加压、创新思路,以“地尽其用、青山再生”为目标,通过废弃矿地综合利用撬动环境修复,去年全市共治理废弃矿山51座,综合利用矿地2267亩。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华社和浙江日报等媒体对宁波市的做法作了报道。
当前的宁波,与国内多数兄弟城市一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依然十分强劲,今年全市各地土地需求约8万亩,自然资源部拟下达指标仅2.25万亩,加之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国家生态保护要求更加严格,宁波以往围海造地、开山造地补充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价格节节攀升,七等水田调剂价格已高达60万元/亩,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保护与保障双重压力之下,以往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转变观念,眼睛向内:一方面要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从源头上少占土地,另一方面挖掘低效闲置土地的潜力。废弃矿地作为采矿后废弃地,表面看是生态负债,但对其整理后既可垦造成耕地用于占补平衡,亦可直接整理成建设用地拓展发展空间。宁波现有195处废弃矿山直接可用整理发展空间超10000亩,如连点成片,可拓展空间更多。这对于土地资源规划空间和耕地占补平衡都十分紧张的宁波来说,是一大笔财富。
尽管废弃矿山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是块香饽饽,但香饽饽很烫手,主要是因为面临政策处理难、项目审批、项目管理难和资金筹措难等问题,实施单位也往往出力不讨好。据估算,完成195处废弃矿山治理,仅直接投入就需10亿元。可以说,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开展废弃矿山治理这条路几乎走不通。面对必须要还的生态负债、亟需拓展的发展空间、修复生态的高额成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上述痛点,才能有效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2017年初,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矿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7〕 4号),其根本思路是通过做活土地这篇文章,推动废弃矿地浴火重生。一是简化手续。宁波市政府文件明确矿地地类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历年变更数据为基准,项目整理开采石料总量不超过20万吨的,经县级政府集体决策可以治理项目代替采矿权设置。二是做活土地。复垦后新增的耕地按照补充耕地指标使用,允许纳入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监管平台,在市域范围内调剂使用;对于符合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允许列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优先纳入土地储备计划和年度出让计划。对于开发利用过程中确实无法回避的少量农用地,可以统一纳入改造。三是管牢石头。对治理项目开采的石料实行收支两条线,企业管治理,政府卖石料,不得以石料抵扣工程款。超过20万吨的,必须设置采矿权。四是统筹资金。统筹使用治理备用金,废弃矿地综合治理产生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废矿治理,剥离的表土优先用于垦造耕地项目。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有效打通了矿地综合利用的政策通道。
因为做活了土地文章,在修复生态、拓展空间的同时,还有一笔可观的收益,市政府〔2017〕 4号文件的出台空前激发了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废弃矿山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各地正在谋划推进综合治理的废弃矿山109座,预计可拓展用地空间6000余亩。如北仑区投入3000万元,对长龙山岗8个废弃矿山整治性开采,形成矿地700余亩,其中423亩已出让给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年产值达57亿元。正在推进的东钱湖金童山6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前期政策处理投入1.2亿,可产生4000万吨石料,仅采矿权出让一项政府即可获得高达5亿左右的纯收益,更可多得1740亩建设用地;鄞江九龙石场治理费用532万元,治理后产生土地70亩,按工业用地50万元/亩出让,纯收益约3000万元。集士港赛兴采石场治理费用预计876万元,治理后可产生土地123亩,复垦为旱地后,土地指标按20万元/亩纯收益1600万元。
如果以前废弃矿地综合治理是被动地还账,现在新设矿山坚持矿地统筹则是提前谋划。在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宁波市坚持生态优先、矿地统筹、集约发展的理念,以矿地综合利用为目的,坚持“石头、土地和生态”三位一体的采矿权设置思路,提前谋划好每座新设矿山的来世今生,做到既能满足市场石料需求,又能拓展发展空间,更能修复生态、消除隐患,真正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在土地空间日趋紧张的背景下,积极做足做深矿山的土地文章。梅山新区是宁波新一轮改革开发的桥头堡,大产业大平台亟需各项公共配套。在梅山对面的杨家岭采石场,整理出的280亩废弃矿地建成了九年一贯制的滨海实验学校,为梅山建设者解决了子女读书的后顾之忧;为保障梅山新区应急供水,宁波市在设定矛洋山采石场时已经谋划在矿区建设600万方的水库,今年8月份闭坑后将着手水库建设,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时间;近期准备公开出让的东钱湖金童山废弃矿山治理项目,整理出的1740亩建设用地将打造一个创新产业园,产业规划已在同步谋划。
依托春晓吉利汽车整车项目基地,吉利集团把爬山岗矿区1100亩矿地建设成全球唯一的高山台地国际赛车场,矿地本身无地面沉降的优势,更节省大笔建设和后期维护费用。这里不仅成了吉利新车发布和赛事的展示平台,每周不间断的赛事活动成了宁波的一张名片。大榭岛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拟投资20亿建设200万方地下洞罐,主要用于储存丙烷。该项目采用洞采方式在山体下-100米至-151米处开采石料260万方,如在地面建设同等规模储存设施,至少需要土地2000亩,安全、节地、环保等优势十分明显。近期出让的象保合作区航天小镇内的东湾山矿山,开采石料用于旦门盐场场地平整,开垦出的380亩矿地拟作为商业火箭发射场地。
对于不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后期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矿山,宁波市主要以修复生态、垦造耕地为主。对矿山开采坚持做到老矿新开、整山开采,尽可能使边坡最小化、宕底最大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如九龙湖考虑到距风景区较近,对13个废弃矿山实施整理性开采,可垦造耕地500余亩。余姚、奉化、海曙等地通过废弃矿地复垦,可新增耕地近3000亩。奉化、象山等地结合周边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意和设计,把废弃矿山建成了观光休息的好去处,更大地发挥废弃矿山的潜在价值。
在矿地利用过程中,对于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的老矿山,努力做到连点成片,集聚推进,通过整理规模化提升综合效益。如:省级矿地利用试点项目——东钱湖金童山矿区,区域内原有6家矿山,分属东钱湖和鄞州区管辖,宁波市协调东钱湖管委会和鄞州区政府,将这6个矿山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矿地项目,做大了规模,节约了成本。又如:镇海区将全区62个废弃矿山,分为余汶线西段(21个)、九龙大道北段(13个)、澥浦片区(21个)等3个治理区,每个治理区作为整体进行推进,其中一期余汶线西段21个废弃矿山,预计可整理出土地982亩,其中耕地547亩,建设用地435亩。
废弃矿山治理和矿地综合利用工作相对复杂,涉及面广,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为此,市、县两级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公安、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农业、林业、环保、安监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宁波市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市政府“生态文明创建”“三改一拆”和“美丽宁波” 建设行动,强化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有效保证了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要全面推进废矿治理,实施青山再造,必须压实各方责任。首先,必须压实采矿权人的主体责任,在支持采矿权人赚取金山银山的同时,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实施绿色开采,保护好绿水青山。其次,必须压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强化日常监管,引导企业建设绿色矿山,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真正做到开采到期,治理完成,不产生新的生态负债;国土资源、规划、林业、环保、安监等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监管职能,转变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坚持老矿新开、整山开采、绿色矿山应建必建的准入标准,从源头上保护绿水青山。第三,必须唤醒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加强宣传,培育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生态优先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培养成全社会的行动自觉,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让全社会都能意识到,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合格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是高素质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