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蓉
《宣言》的序言一共七篇,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宣言》的关注,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在其正文上。这是无可厚非的。《宣言》是宣布无产阶级使命和任务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理应对其加以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宣言》的七篇序言也非常重要。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宣言》是由其正文和序言共同构成的。一以贯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得《宣言》的七篇序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们又共同构成了《宣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宣言》七篇序言的时间跨度大,展现了《宣言》发表半个世纪之后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鲜活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每一篇序言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理论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序言的态度是十分审慎的,每一篇序言展示的内容都是经过阶段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同时,序言也展示了《宣言》在发表以后几十年的广泛传播情况和一些“遭遇”。
首先,序言介绍了《宣言》的产生背景。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开头就交代了《宣言》的由来和《宣言》自1848年首发以后不同语言译本的传播情况。在序言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揭示了《宣言》是如何产生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1](P376)可见,《宣言》的产生是共产主义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的结果。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是一个由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政治流亡者秘密革命组织。其领导在决意摆脱旧的密谋方式以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对同盟进行改组。马克思恩格斯受邀参加了于1847年6月在伦敦举行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恩格斯的倡议下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还批准了同盟章程的草案,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同年10月底—11月,恩格斯受同盟巴黎区部的委托,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写就了《共产主义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中,恩格斯建议改变原有的教义问答形式并将这一文献命名为《共产党宣言》。该意见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同。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同盟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经过辩论,大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时还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他们在《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写就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成为同盟的行动纲领,同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虽然共产主义同盟最终解散了,但是《宣言》却一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指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挥着永恒的真理性价值。
其次,序言展示了《宣言》的传播过程和“种种遭遇”。如前所述,每一篇序言的诞生都标志着《宣言》影响范围的扩大。恩格斯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1](P394)《宣言》波兰文版本的出版,既标志着波兰大工业的发展,也标志着波兰工人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宣言》需要的增长。实际上,每一版序言的出版都标志着该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向前发展,标志着《宣言》在时代潮流中展示出的真理魅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传播在不断推进。七篇序言诞生的背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对理论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序言还展示了《宣言》的“种种遭遇”。这些“遭遇”既包括序言翻译稿的丢失以及失而复得,也包括《宣言》的丹麦文版本在被翻译的过程中被翻译者删减,还包括有出版商虽然有意愿出版《宣言》但是没有勇气将马克思的名字写在作品上,翻译者也拒绝冒充作者从而使得《宣言》顺利出版发行,还包括《宣言》刚开始很少受人欢迎甚至被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被宣布为“非法”。可见,《宣言》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遭遇了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这些“遭遇”在《宣言》最终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运动中这一铁的事实面前,显得更加深刻。也就是说,当时的种种遭遇从反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无产阶级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信仰。从《宣言》的传播和种种遭遇可以看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它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运动,是一种理想信念。序言对《宣言》传播过程的介绍,一方面为我们后来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线索和史料,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上的指导,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和理解。
最后,序言概括了《宣言》的主题和使命。《宣言》就是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并且以此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动员和指导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1882年俄文版序言指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P379)在《宣言》正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就废除所有制而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14)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且只有用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的矛盾出发,分析并得出了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列宁这样评价《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4](P5)《宣言》的使命就是要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动员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彻底决裂,使整个世界革命化,建造一个人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世界,使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获得人的解放。
在《宣言》发表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48年革命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1860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1870年意大利实现了统一……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直接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经验。七篇序言都是在《宣言》之后几十年才有的。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宣言》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我们已经无权对它加以修改。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将最新的革命经验和理论成果呈现出来。七篇序言实际上就承担了这一使命:七篇序言将184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纳入其中,既保障了《宣言》的稳定性,又能使《宣言》保持与时俱进。同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宣言还呈现了新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是在由《宣言》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既是《宣言》思想的延伸,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思想和《宣言》一样同等重要,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中的理论成果。
首先,序言多次概括和重申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都强调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旨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斗争,消除思想上的杂音。期间,包括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等在内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无产阶级当中和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对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进行重申和强调,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P380)1888年英文版序言虽然在表述的词句上有些微差别,但是思想与1883年德文序言是完全一致的。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获得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以上几点既贯穿《宣言》始终,也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之中。序言对《宣言》基本思想的说明和强调对我们学习研究《宣言》和马克思主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序言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命题。新的革命斗争实践催生了新的理论。序言不仅对正文已有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而且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这源于现实斗争经验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化。概言之,序言主要呈现了以下理论命题:
其一,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宣言》俄文第一版出版之初,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才刚刚开始,发展缓慢,也没有参与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中。但是,恩格斯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说:“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1](P378)俄国也被卷入了世界革命潮流之中。“沙皇被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的先进部队了。”[1](P379)对于俄国公社是否能够成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或者是必须首先经历西方历史所经历的瓦解过程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当时唯一可能的答复。这个答复便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P379)也就是说,俄国公社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因为公社具有一半私有一半公有的二重性,所以它既有可能走向共产主义,也有可能滑向资本主义。俄国公社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前提条件是俄国必须要进行革命,并且要继承资本主义已经带来的发展成果和优势,并且与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俄国公社最终只可能走向解体和彻底瓦解。
1882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77年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3月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和恩格斯的《论俄国社会问题》(写于1875年3月底—4月中)均探讨了俄国公社问题。1882年俄文版序言实际上是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集中呈现。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曾预言:“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波折。”[2](P728)这一预言最终成为事实。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俄国公社问题在《宣言》的正文中是没有涉及的。这是序言相较于《宣言》正文的新思想。俄国公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
其二,民族独立是社会主义运动联合的前提。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认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1](P395)在资产阶级看来波兰的独立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但是,波兰的独立却是实现欧洲各民族合作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独立需要由波兰年轻的无产阶级去夺取并得以保持。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就已经对波兰的革命和独立问题发表过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过摆脱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实行无产阶级阶级国际联合的重要性。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1](P314)恩格斯说:“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因此,只要波兰没有从德国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德国就不可能获得解放。”[1](PP314-P315)他还说,“既然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1](PP315-P316)在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中,恩格斯又提出了同样的思想:“但是在任何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离开民族独立都是不行的。”[1](P397)由此可见,无论哪一个阶级掌握国家的政权,民族独立都至关重要。恩格斯再次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自觉的合作。”[1](P397)就国际无产阶级的合作来说,民族的独立是国际联合的前提。无产阶级要支持民族独立运动,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例如,1848年革命就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基础。
最后,序言对《宣言》进行了补充说明。例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宣言出版以后的25年以来大工业和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宣言》的某些地方可以做一些修改。例如,《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到的具体革命措施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对于各类反对党的批判在原则上依然正确但是其实际运用已经“过时”了。再比如,序言还对《宣言》的第一句话:“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中的“历史”的界定进行了不断修订。此外,序言还说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不同时期所指的对象。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1](P384)因为,在1847年,社会主义者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社会主义指的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是指工人阶级的运动。但同样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的和最有国际性的著作。这时,《宣言》中提到的那些党派被彻底扫除,恩格斯又开始使用“社会主义”这一名称。这表明恩格斯审视这一问题的眼光是历史的运动的辩证的。
在诸多的补充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对无产阶级推翻政权后怎么办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序言指出,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P377)因为旧的国家机器只是充当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武器,并不能为无产阶级直接所用。因此,无产阶级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宣言》发布之时,主要是为了动员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摆脱阶级的压迫,与旧世界决裂。但是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逐渐凸显。革命失败和成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还要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建立自己的国家机构。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但革命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在总结二月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与二月革命不同的是,巴黎公社在夺取政权后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革命。他说:“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在于人民在首次起义之后没有解除自己的武装,没有把他们的权力拱手交给统治阶级的共和主义骗子们;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利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替代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2](P152)公社不仅铲除了旧的常备军和警察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还宣布了教会与国家分离从而摧毁原来的精神压迫工具,并且还剥夺了教会占有的一切财产。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告诉人们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在掌握政权之后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机器。巴黎公社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因此,1872年序言将这一思想认识补充进来了。虽然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其首创意义依然很珍贵。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段交代了《宣言》诞生的背景之后,紧接着在第二段就强调了对待《宣言》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对待《宣言》的应有态度,也是对待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简言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P376)这里的“一般原理”实际上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这些“一般原理”所指,学者们进行了多样化的概括。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区别,但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实际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立场而言,《宣言》其实已经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11)“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413)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就观点而言,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无论是《宣言》还是七篇序言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很好地坚持了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革命形势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分析具体的策略和斗争方式。就方法而言,主要是指阶级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可以说这两者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需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每一部经典著作产生的背景和时代条件,认认真真下功夫苦读经典,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其次,要机动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前提,但这种坚持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机动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P376)即便是在1848年恩格斯也说过:“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1](P421)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举了一个反例。他们在批驳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照搬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做法。《宣言》指出:“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的实践意义,而只有纯粹文献的形式。”[1](P426)1888年英文版序言对国际工人协会纲领进行阐述时,也体现了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思想。共产主义同盟解散后,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国际工人协会需要一个广泛充分的纲领使得蒲鲁东派和拉萨尔派都能接受。恩格斯说:“但是,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体,因此,它不能立刻宣布《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1](P383)所以“马克思起草了这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信心。”[1](P383)同样是在1888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阐述对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名称态度和策略的变化时,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地具体分析的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664)
最后,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序言的出版折射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第一篇序言的发表是在《宣言》面世24年以后,第七篇序言的发表时间与《宣言》的发表相隔45年,七篇序言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21年。每一版序言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和随心所欲的。它们的产生是基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理论思索。例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出要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一新经验就是基于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践,是建立在《法兰西内战》等理论作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原因及条件,也是基于俄国社会的变化和被卷入资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是基于《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等理论著作之上的。如此不胜枚举。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升华,并将升华的理论成果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如前所述,序言的不断更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没有一贯的坚持,也不会有《宣言》及其序言。一直以来,我们对《宣言》序言的研究更多地是着眼于理论内容本身。实际上,七篇序言也展示了革命导师的魅力人格。这种人格魅力的延伸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升华。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魅力人格的呈现,从广义上说,也是序言的一大理论贡献。
其一,序言的出版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情。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理论战线上的盟友也是生活上的好友。这些在马克思恩格斯往来的书信中就有所呈现。列宁曾说:“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到巴黎小住数日,他从这时起便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俩人一起极其热情地投入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并在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尖锐斗争中创立了革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4](P5)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情谊是相互的。他们积极保持思想和理论上的合作交流。他们总是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在物质上互相扶持、在精神上互相支撑。在《宣言》的七篇序言中,其实也体现了这一点。前两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撰写了后五篇序言。恩格斯之所以继续在理论战线和革命实践中继续战斗,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无产阶级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革命意志和遗志的继承和延续。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深切怀念:“本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比其他任何人都应受到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感谢的人物,已经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满了青草。”[1](P380)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论述了全世界的无产者已经联合起来的可喜情景后,不禁发出长叹:“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1](P393)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情,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志愿的继承,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深切的怀念。
其二,序言体现了恩格斯的严谨和谦逊。在序言中,恩格斯的严谨既体现在对阶级历史时间长度的不断修正上,也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用词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上,以及在序言中一些细节的注解上。此外,序言还体现了恩格斯谦虚的品格。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都概括和重申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两次都强调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说“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P380)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指出:“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1](P385)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下面加了一个“注”对此进行了说明。他说,马克思和他在1845年之前的几年就已经逐渐接近了这个基本思想,至于他个人的研究成果则最好地体现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马克思则更加快速地将这一基本思想考虑成熟。恩格斯对这些内容的交代和说明,为后人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创作上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虽然《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合作的成果,但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贡献,这就体现了恩格斯的谦逊。实际上,恩格斯不仅仅是在《宣言》及其序言的创作上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构建、丰富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致力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开始,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而且还提供了理论作品和精神支持。除了马恩合著的作品,恩格斯也独立撰写了包括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因此,序言还揭示了恩格斯谦逊的高尚品格。
综上所述,《宣言》的七篇序言不仅对《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传播情况和使命进行了说明,还对正文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与此同时,序言还提出了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们还指明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魅力人格和革命友谊,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当对序言的理论贡献进行深入理解和转化,为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高放.开启真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研读《共产党宣言》感悟七篇序言[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6]高放.70年来我怎样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4).
[7]李锐.《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8]乔虎.关于《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