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培红 刘 杰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030012;2.太原市慈善职业技术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0)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确保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事。
由太原市政府主办,市慈善总会主管的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其办学形式与方向,高度契合了精准扶贫工作基本要求,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学校从创办开始,就改变以经济帮扶为主要手段的“救济”式慈善行为,实现以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培训,立足于“培养一人,脱贫一户”办学目标,大力实施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解决好对贫困学生要“扶智”和“扶志”的问题,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上进行积极尝试,实现了单纯的给予式慈善救助到发展型慈善扶贫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8年,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职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帮助他们摆脱家庭贫困创办的一所技工学校。慈善学校招收的学生全部来自贫困家庭,包括城乡低保户、建档立卡户、残疾人困难户、重点优抚对象、孤儿等贫困家庭子女;学校免除学生上学全部费用,包括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生活费、公寓用品费、服装费、实训材料等费用;学生完成学业后,统一颁发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全部安排就业。
学校自创办至今,共招收学生3500余人,已有2100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有中式烹调、中西式面点、汽车维修、机械维修、美容、美发、园林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园林技术共10个专业,在校学生1393人。
学校的招生范围涵盖了太原市十个县(市)、区和全省十个地级市,特别是全省21个贫困县和建档立卡户,都是慈善学校招生服务的重点地区和对象。从慈善学校毕业的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以及太原市的各大企业,特别是全国人大机关服务中心、中组部宾馆、中联部宾馆、北京宝沃汽车集团、吉利汽车集团、太原东港集团、金伯爵、晋雅集团、康培集团、八佰伴、认一力等,学生的就业收入普遍都达到了每月2500—3000元以上,收入高的已经达到了每月8000—10000元,帮助这些学生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办学目标。
慈善学校校址位于龙城大街,占地137亩,学校规划建设9.6万平米,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7月完成8.58万平米的基础建设任务,教学楼、行政楼、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公寓、体育馆、教师公寓等基本完成,当年9月投入使用。
慈善学校的办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因学生在中组部宾馆参加全国两会接待服务工作,中组部宾馆连续两年给学校发来锦旗表示感谢;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中,慈善学校30名学生应邀赴京参加阅兵村的后勤保障服务,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参加阅兵保障服务的中职院校,学生们以良好的素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任务,受到阅兵指挥部的表彰;2015年、2016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异军突起,取得优异成绩,受到省人社厅的表扬。2014年,学校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并将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确定为“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基地”。
一是慈善职业技术教育,开创了技能扶贫的新模式。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工作,开创了慈善工作和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改变了单纯的给予式慈善救助,为贫困家庭彻底脱贫找到了一条新出路,这一办学形式,契合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和要求,真正做到了与贫困人口的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扶贫,效果明显。
二是慈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资助社会的未来。当弱势群体子女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经济困难时,亲朋好友的帮助只能产生一种亲情或是恩情。而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帮助可以使受资助的学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当他们成才之后就会感恩祖国、回报社会。不仅受助者个人及其家庭,周围的亲朋乡邻,甚至全体市民都可感受到政府的人性化,进而增强政府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因此可以说,慈善职业技术教育扶贫工作是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是慈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慈善行为发生的前提是社会存在贫富差别、存在弱者和不幸者。正由于此,才通过对弱者和不幸者的救助来缩小贫富差别,推进社会公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呈现比较均衡协调的状态。慈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的培训工作,帮助每一个受助学生及其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家庭脱贫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缓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这对于帮助困难群众、调节贫富差距、增强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使社会呈现均衡、协调的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是慈善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和推广了慈善理念。慈善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大力发扬慈善精神,提高人们对慈善事业价值观的认识,感召全社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首先,慈善教育能够激发受助者对社会的认同感。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解决脱贫的问题不仅具有物质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其次,慈善教育的受助者又会在力所能及的程度内为慈善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再次,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慈善教育的关注度。通过社会团体的资金、人力资助,教育的实施得到保证。同时,社会单位也通过积极吸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解决慈善学生的就业问题拓宽了思路。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平民慈善机制也已经逐步受到大众的肯定。“慈善是富人的专利”的陈旧观念正在更新,“人人可慈善”的机制有助于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慈善精神通过教育传承开来,进而辐射社会,使民众认识到平民慈善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平民慈善风气。
一是经费短缺,局限了慈善职业技术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经费严重短缺是当前慈善学校发展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校园建设、设备更新、专业开发等都受到了限制,学校发展步履艰难。
二是专业设备不足,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空间受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院校在设备的更新上都有很大动作,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慈善职业学校的教学专业设备得不到有效补充和更新,给孩子们学习新技术、新工艺造成了困难。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慈善学校在职教师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专业教师,普通文化课教师很难完成专业实训教学任务,学校只能从社会上聘请专业教师来校授课,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一是应加大对慈善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免费职业技术教育,从而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慈善职业技术教育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探索,也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但是,因为慈善募捐的不稳定性,很难保障慈善资金充分满足学校运行与发展的需要,很多时候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支持力度,从经费上给予倾斜和保障;社会各方面也应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慈善职业教育事业,从多角度扶持学校发展,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来校学习,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职业技能扶贫,要做好“扶智”与“扶志”的工作。扶贫,不单单是物质给予和技能培训,同时还要解决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和精神扶持的工作。如果没有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即便能帮助这些孩子走向社会,实现就业,也只能是从事最简单的劳动,很难实现大的人生发展。还有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学校纪律严,管的紧,就放弃了学业,重新走向社会,成为没有文凭,更没有生存技能的社会寄生虫。因而,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下苦功读书练技”,才能成长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是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让职业技能扶贫更加精准有效。第一是要整合社会上更多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企业资源,让这些资源都能有效地利用起来,补齐慈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短板,让孩子们在学校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第二是要整合各级机构的资源,保障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如有的孩子因家庭情况特殊,需要回家照顾家中父母或爷爷奶奶,不得不放弃在学校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学习技能、顺利就业、摆脱贫困的机会。如果社区、乡镇或社会其他组织能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让慈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进行的更加顺畅。
四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慈善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前几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让不少人对公益组织及其慈善行为产生了严重怀疑。因此,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受益人群站出来说话,让社会公众从正面了解慈善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树立起政府和慈善组织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从而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中实现慈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1]姜安印,刘博.精准扶贫背景下光伏扶贫问题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
[2]任方兰.城市慈善救治组织的空间分布探微——近代天津个案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3]薛剑文.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变迁及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4]鲁迎春,陈奇星.从“慈善救济”到“权利保障”——上海善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转型[J].2016(02).
[5]冯芸,桂立.宋代商人古社会慈善救济[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
[6]王志章,黄明珠.英国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及经济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7(09).
[7]何华兵.《慈善法》背景下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及其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01).
[8]谢忠强.中国救济妇孺会慈善工作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9]张峰,唐楠.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