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鲜明特征

2018-02-07 04:49刘征汇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特色思想经济

刘征汇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全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鲜明特征,才能精确解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与他本人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是习近平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结果,是习近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必然产物。

(一)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1969-1975年)开启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初步探索,产生了一系列观点。一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什么叫基层。二是开始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探索。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激发市场机制因子,办铁业社和缝纫社,开代销店和磨坊,办沼气等,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二)30年的从政经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从1982年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始,到2012年当选党的总书记,总共有30年的探索思考,或分管经济社会发展,或主政一省,或用全局视野思考中国发展实际,大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思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是在正定工作期间(1982-1985年),解放思想,发展商品生产,在透彻理解十二大精神的基础上,强调了六个关系,使正定这个传统农业大县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在福建工作期间(1985-2002年),习近平与农业和脱贫解困联系紧密,同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的政府论者,又是生态省建设的主要推手。精准脱贫、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生态文明等思想逐渐萌芽。三是在浙江工作期间(2002-2007年),习近平经济思想雏形初现,主要代表作《之江新语》是最有力的回答。《之江新语》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论断,如关于GDP的论述、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论述、关于改革发展关系的论述、关于“三农”的论述等,均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萌芽。四是跻身国家领导人后(2007-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问题,宣传完善科学发展观理论,日益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三)十八大以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熟时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际运用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的大问题,标志着习近平经济思想趋于成熟。尤其是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习近平经济思想愈发彰显其时代性和生命力。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经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国情,广泛吸收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智慧,既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商品经济思想萌芽,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论述的继承发扬,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等人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习近平经济思想大量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的经济智慧,合理借鉴西方经济思想,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理论创新。习近平长期研究马恩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的经济实践,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观点。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研究,习近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1]继而形成关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通过对《资本论》的研究,习近平认为,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应该存在商品经济的思想,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等,均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提出的经济思想。习近平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实际,提出经济新常态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国有经济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等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现实应用和发展创新。

习近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表过大量关于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论述,这些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经济思想的注解和继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作为一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者,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习近平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实践,要求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社会实践不能照搬照抄抽象的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哲学传统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3]这构成习近平身体力行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基础。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这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理论来源,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习近平认为,浙江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统筹兼顾互促共进、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等四条指导原则,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这里蕴含着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并重、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思想的雏形。[5]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智慧,并将之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做到古为今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习近平经济思想受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继而形成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同时借鉴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拓宽国际视野,做到洋为中用。习近平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需要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向发展经济学寻找理论借鉴,但要立足中国国情,不照单全收,不舍本逐末,不食洋不化。[6]十八大以来,在批判借鉴西方“供给学派”的基础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思想。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领域,在《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和《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看得见的手”等经济体制运行基础上,习近平强调“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划时代论断。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经济思想虽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经济实践密不可分,但其日臻成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日益凸显,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警报仍未解除,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在2009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增大,强刺激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亟需官方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全新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社会转型矛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社会转型期矛盾的解决需要“五位一体”改革协调推进,深入认识理解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防止社会转型期矛盾的井喷式爆发。

三是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制度红利释放不足、国际市场不断萎缩、要素效率提高缓慢等需求管理政策效果不明显,我国的供需结构出现错配,结构性经济问题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

(二)国际背景

十八大以来,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冲击后的深度调整和恢复过程中,中国在此国际环境下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思想面对国际经济形势。

一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压力加大,中国产品受到的反倾销贸易保护力度增加,同时,新兴经济体在劳动力、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要素投入方面比较优势明显,这些均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处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探索的前列,随着中国逐步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本质转变,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现存的国际治理秩序的打压和限制,这就要求中国做出应变之策。坚持不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通过经济往来和国家利益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有利因素。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历史形成伴随着习近平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和经济实践,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完整丰富。根据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概括为新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等方面,具有人民中心性、创新连贯性、通俗生动性、统筹平衡性、明确针对性等鲜明特征。

(一)人民中心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必然要求共同富裕,强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价值尺度。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创新连贯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力求创新的同时,还有合乎理论的连贯性。在做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基本判断时,进一步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关于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时,提出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时,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继而提出要用好“两只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新时代创新性,又确保理论逐步提出、深化,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达到新高度。

(三)通俗生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陈述其经济思想。在讲到绿色发展时,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强调对“房子”、“房地产业”的基本定位时,他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用用来炒的”。在谈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他指出“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尤其是在论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明确“中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通俗性,有利于广泛传播、深刻领会。

(四)统筹平衡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充满着辩证法的光辉,既讲统筹又讲平衡。在论及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时,强调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点把握,辩证看待。在论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强调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放格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统筹平衡性体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和平衡把握。

(五)明确针对性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科学研判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立足新常态,确立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方向,誓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针对着眼于短期刺激经济学理论中需求管理的失效,批判借鉴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提出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增长动力的供给管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不足、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与破坏、国际国内利用两个大局利用不足、贫富悬殊等问题,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针对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

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习近平在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理论探索和思考的结晶,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和我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思想,批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思想,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1).

[2]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

[3]习近平.发展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鉴[J].福建论坛,2001(经济社会版),228.

[4]习近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J].内部文稿,1998(11).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J].经济学动态,1998(7).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