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重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018-02-07 04:41刘西琳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哲学

刘西琳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一、此刻重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当其时

2018年5月5日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由于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拓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因而这一天也是全世界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盛大节日,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伟人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现象,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马克思主义对“英雄史观”是否定的,但充分肯定英雄、伟人对于人类社会、对于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什么是伟人?回答这一问题,既与人们的认识有关,更与人们的立场有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国际史学界对于“伟人”还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基于被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誉为“历史学教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及其9卷本的史学巨著《历史》。希罗多德认为,所谓伟人,就是能以其个人的发现、思想或业绩造福人类、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这位已被黑暗的中世纪遗忘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学教父”,其9卷本的巨著《历史》也于16世纪正式出版面世,随即便被欧洲乃至世界史学界奉为圭臬。希罗多德的《历史》对于近现代史学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尤其具有方法论价值,其“伟人观”更是如此。根据希罗多德的“伟人观”,一个人以其观察和研究而最先发现了关于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秘密,从而获得了真理并将这一真理(秘密) 告知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这个人就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根据希罗多德的伟人标准,近代发现天体运行规律从而推翻了“地球中心论”的哥白尼、发现自然界物体运动规律从而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的牛顿、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等,就是这样的伟人。

但是,社会与自然界相比要复杂得多;而阶级社会又远比非阶级社会复杂——在阶级社会中,许多真与假、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等诸如此类的认识与判断,往往被功利尤其是被阶级利益所浸淫,因而被弄得面目全非甚至完全颠倒。所以,直到19世纪中叶,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关于阶级社会的矛盾及其解决、关于人世间的不平等及其消除等攸关全人类命运的问题,世人仍然是一头雾水,全世界的无产者都无例外地在资本的剥削和压迫之下呻吟,生活在黑暗的地狱中,看不到光亮,因为不知道洞口在何处。显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有人透彻地认识到并敢于冲破重重阻力说出其中的秘密。今天我们终于知道,正是在这个事关无产者和人类命运的问题上,卡尔·马克思作出了彪炳人类史册的贡献——他基于自己的“两大发现”,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者和全人类指出了一条永远不再受剥削和压迫、永远摆脱屈辱和贫穷、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从而人人都能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大道。为此,马克思整整奋斗了一生,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终因贫病交加,“于人生之盛年,倒在了自己事业的中途”(但丁《神曲》)。马克思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崇高伟岸的人格都将永垂不朽——世世代代地为全人类所怀念、敬仰和学习。

1848年出版《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尚不足30岁,此时的马克思已相继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马克思逝世时65岁,此时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已成燎原之势。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与马克思或朝夕相处、或心心相通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同为19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者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可以说他与马克思是“两个身体,一个大脑”(见第一国际领导人之一、马克思女婿拉法格的《马克思传》)。惟其如此,正如两千多年前柏拉图最好的学生和继承人亚里士多德唯一有资格在追悼会上评价其恩师柏拉图,恩格斯顺理成章地也成为在马克思墓前深情追忆马克思的一生、全面评价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唯一合适人选。值此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读恩格斯于135年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之于人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深远意义,正当其时。

二、听恩格斯说马克思:马克思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据几年前的《参考消息》报披露,西方的出版史学者根据调查统计,说自从出版业问世以来,印数最多、发行量最大且最广的书有3本,分别是《圣经》(《新旧约全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含4卷本的《选集》、2卷本的《文集》)和《毛主席语录》(含西方出版的《毛泽东语录》)。鉴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都说不上是西方出版商的朋友,这一统计是可信的。

1999年6月6日,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曾在德国读书、教书10年并遍历欧洲诸国的世界比较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对笔者说,人种的肤色、拼音的文字、《圣经》的宗教、文艺复兴的文化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是西方文明的5种“黏合剂”,正如5000年中华文明是被黄皮肤、方块字、四书五经特别是《论语》和《道德经》等黏合在一起是一样的。[2]这样看来,《圣经》被列为世界已发行的出版物数量之首是不奇怪的。至于《毛主席语录》,其印数逾亿册、位列全球印数第三位也能被人理解,因为它发行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文革”,又面对彼时的10亿人口。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累计印数和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是一个值得世人深思的问题,它至少表明:尽管这两位“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列宁语)并不讨西方资产阶级的喜欢,但他们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地位是举世皆认同、无人能撼动的!

作为19世纪最博学、最伟大的两位学者和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浩瀚、著作等身,其中有宏篇巨著,如《资本论》《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等,也有体量虽小但容量极大的袖珍精品,其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就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亦称《费尔巴哈论纲》) 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苏联、中国和东西方其他国家先后编辑、出版了多种版本,有几十卷本的“全集”、4卷本的“选集”,也有10卷本的“文集”,但无论是何种版本,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全集”“选集”“文集”中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重要位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于3月14日逝世的马克思时,用英语即席发表的讲话,实为悼词,原无标题,目前的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个讲话是在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面向全世界发表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讲话——对于正在沉痛哀悼的世界无产者、对于正在弹冠相庆的世界资产者,这个讲话都是一个庄严的宣示:由卡尔·马克思开创并领导的旨在解放全人类而首先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不会因其创立者马克思的逝去而终止,国际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将会继承他的遗志、在他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直到完全实现《共产党宣言》所确定的目标。

恩格斯的《讲话》虽然只是一个即席发表的悼词,全文不超过1500字,但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阐述了极深刻的主题——《讲话》从多个侧面全面、深刻、简洁、精准地概括了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一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国际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从而毋庸置疑地树立起马克思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崇高形象。

《讲话》中,恩格斯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575在这段话中,恩格斯高度概括地、极其精练地表达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即历史观:生产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作为基础的生产力拥有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权;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作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拥有对上层建筑的解释权。这就是说,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说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这一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是因为“过去……做得相反”[1]776。此前数千年人们的历史观尽管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其共同的特征是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贬低乃至完全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因而完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是对数千年来完全错误的唯心史观的拨乱反正。

《讲话》中,恩格斯将剩余价值规律列为马克思的第二大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576在这段陈述中,恩格斯简练、精准地表述了马克思毕其一生所追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秘密,尖锐地指出资本、雇佣劳动、商品及其流通等,其最终指向和终极目的就是追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创造的,而是由资本家购买的、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了、拿走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也都进行了长期研究,但是,或是出于资产阶级的偏见,或是出于认知能力的不足,他们都不能辨别雇佣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即使他们中的佼佼者——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其研究成果也仅止步于“劳动价值论”,未能发现“剩余价值”。此后,正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另辟蹊径,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通过其《政治经济学批判》《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资本论》等,层层剥去了“工资”这块蒙在“剩余价值”上面的遮羞布,露出其血淋淋的真实面目,从而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历史学教父”希罗多德认为,识破并说破世间大秘密的人都是伟人。所以,识破并说破天体运行之秘密的哥白尼、识破并说破有机界和人的秘密的达尔文、识破并说破自然界和物体运动之秘密的牛顿等,无疑都是人类中的伟人。与蒙昧时期(史前时代)、野蛮时期(原始社会)相比,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便进入了“文明时期”[3]17-23,从而不再“蒙昧”、不再“野蛮”了。这个“文明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有近万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用“不蒙昧”“不野蛮”作为“文明”之标准,而用“自由”“平等”作为“文明”的尺度,那么,这近万年的“文明时期”却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存在了5000多年的奴隶社会、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400年左右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是有剥削、有压迫、贫富尖锐对立的阶级社会。这些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级存在不同,但都具有私有制这一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一切罪恶之渊薮!惟其如此,识破并说破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宣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消灭私有制”[4]271的马克思,被恩格斯称为“科学巨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乃是实至名归。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都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其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之巨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对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进行阐述和作出评价之后,恩格斯在《讲话》中接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1]575

接下来,恩格斯在《讲话》中重点论述了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对于科学的贡献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对于“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及对“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贡献。马克思是第一个认识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575的思想家。他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对作为产业革命象征和现代工业心脏的“机器”作了精辟的分析,其见解受到曾任国际工程师协会首任主席约翰·布劳恩的极高评价。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由于马克思的不懈努力,国际无产阶级才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1]576。

马克思之伟大,不仅在于其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对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贡献,还在于其具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伟大人格。恩格斯在其《讲话》中真挚地、动情地对马克思的人格作出了崇高评价:鉴于马克思毕生从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事业,“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但是,“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1]575。马克思是全世界资产者共同的敌人,与此同时,他也是全世界无产者共同的朋友。“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1]777-778所谓“私敌”,顾名思义,就是基于私利或私怨而结成的敌人,因为在一个私有制社会里,人们“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所以,只有那些超脱了“私利”、远离了“私怨”的人,才没有“私敌”。这种人内心干净得纤尘不染,灵魂纯洁得如同水晶,在世间是少之又少的,其难寻之程度恰似寻找“凤毛”和“麟角”,故东西方均称其为“圣人”。在恩格斯和世界无产者心目中,卡尔·马克思就是这样的“圣人”——“为人类而工作”的马克思“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264。

马克思因无“私利”、无“私怨”而无“私敌”——他是人类史上的第一伟人!

《讲话》是中外千字文经典中最伟大的作品,它仅用千余字就情文并茂地将马克思在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发现”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关系、从而将一个极其深奥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与关系,演绎得丝丝入扣、严谨通透,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令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一字千金,成就了千古绝唱!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拜读这篇《讲话》了,只记得每当读时都情不自禁、热血沸腾:对于马克思,《讲话》是沉痛的悼词;对于资产者,《讲话》是讨伐的檄文;对于全世界无产者和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讲话》犹如第二个《共产党宣言》。惟其如此,还记得每当面对恩格斯的这一《讲话》,总会想起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其师苏格拉底墓前的誓言,想起亚里士多德在其师柏拉图灵前的悼诗,想起诸葛孔明在其主刘备死后那篇声泪俱下、誓师北伐的《出师表》。历史如此这般高度的相似,无非是在昭示后人:生做人杰,死亦鬼雄;思想不灭,虽死犹生!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意义

马克思并非无产阶级出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家庭是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5]。其夫人燕妮系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千金,乃世袭贵族,是普鲁士(当时德国尚未统一)上流社会的才女;其妻兄冯·威斯特华伦是普鲁士国王御前的内务大臣。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马克思接受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普鲁士最好的教育,按照常规,他本来可以很方便地进入上流社会,做官、从商,或从事科学、教育事业。就其本人的志趣而言,他原本是想做一名学者或大学教授的。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之所以未落入一般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巢臼,而反其道埋头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与其大学时期倾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先后服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后来根据恩格斯的提示和建议倾力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直接相关。1841年,时年23岁的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1845年,时年27岁的马克思已经完成了被恩格斯称赞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这时的马克思已经是一位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者和无产阶级的思想家、革命家,一位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华丽转身,仅仅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成长而言,这是一个奇迹;就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西方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于大哲学家康德,繁荣于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终结于彼时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它们虽然分别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脱不了干系,但“本质上是革命的”,所以分别作为“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接受,而后他们对其加以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世界观的根本变革。

哲学是最早形成的、人类用于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工具,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其认识的结果就构成了人的世界观,而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则决定着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所作结论的正确与否。所以,对于同一事物或世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看到的是一个样子,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看到的又是一个样子。对于哲学,多数人是日用而不知,明明身在其中,却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人们思维的这种混沌状态常常导致其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其中包括对自然界的错误认识、对社会的错误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认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所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首先从清理旧哲学开始,当然,重点是清理彼时最接近真理的、含有“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的德国古典哲学。

从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政治家、思想家梭伦至近代早期,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界,其自然观就是其世界观,所以,哲学被认为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或知识体系。这个世界观事实上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是哲学的基础,即“理论”[6]246;由于在“物质与精神谁为第一性”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对立,其下形成了两大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6]246,它是哲学的工具,即“方法”;由于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循环的”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对立,其下形成了两大派别,即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纵观人类的认识史和思想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扭曲了的哲学,其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因而是不正确的;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一种其看法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其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认识是科学的,因而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复杂的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正确理论与方法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从来没有实现过统一,即使集西方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也未能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同居一室”;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住在一起”。所以,黑格尔以具有革命性的思想方法,却得出了极其保守的政治结论;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却“将小孩儿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他丢掉了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辩证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这一重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

马克思开始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志向是做一名法学教授,而且也做好了赴任的准备。由于在大学毕业前后其思想先后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其志趣很快由法学转向哲学,先是加入“青年黑格尔左派”,一段时期后,又投入“费尔巴哈派”。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在思想方法上倾向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摒弃其唯心主义;在理论上即思想体系上倾向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摒弃其形而上学。其在哲学思想上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一点,马克思自己也觉察到了,于是他决心对此进行清理,这一决心由于1844年在巴黎同恩格斯的会见而得到了加强,从而变成了两人的共同行动。当年他们合著了《神圣家族》,批判了他们自己曾经身在其中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并首次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次年,马克思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逐出巴黎,迁居布鲁赛尔。在这里,他着手清理费尔巴哈哲学,打算写一本书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评述,批判地肯定其唯物主义,否定其形而上学,为此他首先写出了一个纲要,这就是被恩格斯赞颂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该提纲仅有1500字左右,列出了11个问题,有的问题短到只有1行字,却点出了费尔巴哈哲学——更不用说低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其他唯物主义——的缺陷,从而可以清晰地看出自己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区别。1845—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又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继续清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揭露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7年,马克思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当时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1847年10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马克思恩格斯着手起草该同盟的纲领。该纲领最初定名为《共产主义原理》,以问答形式出现,由恩格斯执笔写出初稿。当年12月,马克思停下手中的其他工作,与恩格斯一起全力投入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的工作。两人先是商定将《共产主义原理》改为《共产主义宣言》,后又决定将《共产主义宣言》改为《共产党宣言》,将其作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理论基础和斗争策略。《共产党宣言》以《共产主义原理》做基础,《共产主义原理》的思想充分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是集两位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截至1848年关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所有研究成果之大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即世界观学说的日臻成熟,其中,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最为精彩,唯物史观的三大支柱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历史前进的最终推动力、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跃然纸上,为随后剩余价值的发现提供了哲学工具,为再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四、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之意义

就在马克思专注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清理的同时,青年恩格斯由于职业原因来到了英国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曼彻斯特市参与经营一家其父亲参股的纺织厂,并在此后由办事员一直做到股东,成为老板。在这里,恩格斯目睹了工人穷苦的生活状况,阅读了他所能看到的一切官方文件,其观察、 研究、分析的结果,就是1845年出版的世上第一部揭露工人阶级真实生活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通过该书使全世界无产者明白:除了社会主义,他们再没有其他的出路……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目标,才会成为一种力量。[3]271-287这是该书的基本思想。此前一年,1844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和卢格)主编的刊物《德法年鉴》上已发表过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用社会主义观点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乱象,认为那些乱象都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后来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说道:“马克思同恩格斯的交往,显然促使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事实正是如此:马克思拜读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支点是数学,鉴于马克思精通数学且对微积分有很深入的研究,恩格斯建议马克思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而自己则继续分担清理旧哲学、创立新哲学的责任。以后的情况世人都很清楚:马克思倾其半生之精力,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于1875年出版了《哥达纲领批判》等一系列将会改变无产阶级和人类命运的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这一时段完成的。而恩格斯则先后于1879年出版了《反杜林论》、于1880年出版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于1883年完成了其全面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批判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辩证法》、于1884年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1886年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著作。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将马克思不足1500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面展开、充分论证,为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圆了其“亲爱的卡尔”生前未来得及实现的一个“梦”。

从进入奴隶社会起,社会便形成了阶级,富人剥削和压迫穷人已是社会常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夺和压迫,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形式上改变了。剥削的秘密被雇佣劳动,被工人劳动与资本家付出工资“等价”交换,被自由、 平等、博爱的口号掩盖住了。显然,识破资本主义的秘密需要天才的智慧,而说破这一秘密更需要伟人的胆识。

由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所创立的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进步意义的结论。两位“经济学教父”对此未再深究下去,他们留下的问题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那么多,为什么工人只得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都落入了资本家的腰包?其实,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只有几步之遥,两位大师为何就此止步?对此,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7]504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本主义的秘密,能看破又敢于说破的人,才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伟人。这个人,就是发现剩余价值并将剥削的秘密告诉全世界的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首先要研究雇佣劳动,这是一种与奴隶制下的奴隶劳动、封建制下的农奴劳动性质不同的劳动。与奴隶、农奴完全失去自由、半失去自由相比,工人与雇主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契约关系——雇主(资本家)用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而付出工资,劳动力就是商品,工人在表面上是“自由”的,他不是资本家的附属品,资本家只是用工资来交换工人的劳动力。这样的经济制度似乎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发现,劳动力并非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不仅能再生产出它本身的价值(即所谓的“工资”——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的价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本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工人看见了,但拿不到,它被资本家占有了,这就是剩余价值。换言之,工人的劳动时间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对于雇主的意义只有一条:创造剩余价值。

那天,下着细雨,我在家里给猪圈出粪。有几只乌鸦从我房顶上飞过,还啊啊地叫了几声,我就知道,要出事了,不知道啥事要毁壶。我怀里像揣着一窝老鼠,百爪子挠心的时候后,在篱笆墙那面,我看到一个人,他正向我的院子走来,他走得不紧不慢,很悠闲,像是串门。是老鳜鱼这狗日的,他手里还提着刀子。走过篱笆墙一旁的竹林,我看到他狗日的脸上露着怪笑。

剩余价值是剥削阶级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其表现形式或为利润、或为地租、或为利息。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7]679他告诉人们: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既然如此,资本家一定会想方设法使剩余价值最大化,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剩余价值又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使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方法)有两条:其一,延长工作日即劳动时间的长度,以创造绝对剩余价值;其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长度,以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其中,由于工人的逐步觉醒特别是8小时工作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逐步法制化和普遍推行,靠延长工作日以使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绝对剩余价值的做法已行不通,于是资本家纷纷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入手,以使工人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其重点是开发新技术、发展大工业。所以,新技术的开发和投入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它标志着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而对工人来说,却意味着相对贫困程度的加重。

此外,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还澄请了关于价值创造的两种糊涂认识。一种糊涂认识是,认为价值是由资本创造的。对此,马克思批驳说,资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变资本,即体现在生产资料身上的那部分资本,它只能不变地转移到产品身上;另一部分是可变资本,即购买劳动力、体现为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可变的,其增殖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还有一种糊涂认识来自亚当·斯密,他认为,转化为资本的全部剩余价值都作为可变资本了,而事实是:全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生产资料占去的资本),比可变资本部分(工人工资占去的资本)增殖要快得多、高得多。

剩余价值是由马克思发现的,其看破难,说破更难。“剩余价值”作为近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最耀眼的真理性范畴,最先出现于马克思1857年10月—1858年5月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恩格斯评价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展开起来的。”[1]243

五、“两大发现”导出“一个结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应运而生

马克思青年时期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而投身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的,但他发现,即使当时处于认识最高水平的哲学和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都对资本主义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利弊得失保持缄默,其中有利害的掣肘,也有认识工具落后的原因。于是,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后就着手清理旧哲学和旧经济学的遗产——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意在彻底清理的基础上重新锻造两件新的认识工具,用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剖析,发现其问题,改变其制度。由于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特别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许许多多此前一直纠缠不清的问题便豁然开朗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指向该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制。对于马克思这“两大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恩格斯说:“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1]44,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7]两大“认识工具”使马克思看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得出了一个结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5]559这个结论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结论。该学说认为:劳动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物质基础,完成这个转变的力量是资本主义自己培养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几乎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资本主义从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期便开始萌芽,因不满意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就从那时便开始出现了。早期的所谓社会主义思想,虽并未使用“社会主义”这一名称,但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同或相似。第一个使用“社会主义者”一词的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826年在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上最早出现了“社会主义者”这个词。1832年,在法国的《地球报》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主义者首次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用以区别于其他的“主义”。183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流行,其含意多有提倡社会公平正义的意思,为社会中下层人所向往,所以响应者众多。

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而张扬社会主义旗帜的流派很多,根据其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即封建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人们常说的空想社会主义,其性质介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之间。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批判也比较彻底,较为接近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所以能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与当时的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完全不同,它的如下特征是其他社会主义所不具备、唯科学社会主义所特有的:

其一,它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特征,其宗旨是解放全人类,首先是解放无产阶级自身。

其二,它有两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是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

其三,它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死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趋势,并为加速其实现而奋斗。

其四,它是实践的社会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6而当理论已经成熟,纲领已经明晰时,“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3。毕竟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其五,它认为,对资本主义制度,仅有“批判的武器”是不够的,还应当对其进行“武器的批判”,以武装夺取政权。

其六,它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只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七,它认为,作为阶级社会中万恶之源的私有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生产力的发展,将被消灭;在此之后阶级将不复存在,国家也逐渐走向消亡。

以上特征表明了这一学说的科学性,故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笔者有这样一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是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的[5]378,而且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互不隶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内容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并列的“三个组成部分”未能明确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主从关系、因果关系、工具与目的的关系等,这无助于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而恩格斯对此是很在意的,他的《讲话》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着力于阐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视后者为归宿。笔者认为,如果一言以蔽之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或理论,其内涵与“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有所不同,其外延要大于它,因为它将其包括在其中了。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它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作为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工具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它的经济学基础。总之,是马克思用自己的哲学和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托起了科学社会主义这座大厦!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就可以被看作是:建立在科学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

六、伟大创举、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主义事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天下”,奉行“和合”哲学的伟大民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在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年,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尚未诞生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后,它就不再仅仅是愿景,而是有了实现的根据。这说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里,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潜伏着朴素的“大公”思想和“大同”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后能以40年之努力,走完西方走了300多年的路,原因虽然很多,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二十多年前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偃旗息鼓之时,美国学者福山曾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作出了“终结”的结论,时评称之为“历史终结论”。福山的话刚刚落地,2008年,一场肇始美国、席卷欧洲、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便爆发了;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却以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气势和速度迅速崛起,由富而强。这时的福山自知丑话说早了而且说错了,之后曾两次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修正、调整。看来,西方的某些学者,即使名大、位高、言重如哈佛大学教授福山者,自以为已经看清了社会主义在苏东是怎样“落幕”的,但怎么也弄不明白发生在落后的世界东方的“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很简单: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降龙伏虎、移山倒海、砥砺前行,终于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动人故事。“中国故事”表明:中国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等生”。

马克思主义曾经通过十月革命传播到全世界,为什么于20世纪初在中国“落地”了而且“生根”了?其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于理论需要的程度”[4]10。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需要的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也不是用资本剥削取代封建剥削实行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恰在这时,马克思主义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潜意识中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追求,这种契合,在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根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预示着它有一天会在中国“开花结果”。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157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的闪电”射入了“没有触动过”的中华大地;又过了30年,中国人终于“解放成为人”。

时间原本是个定值,1天就是1天,1年就是1年,但这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如果用历史的大尺度来看时间,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历史的脚步“步履蹒跚”的时候(如中世纪),“20年等于伟大历史发展中的1天”;当历史的脚步“只争朝夕”的时候(如产业革命),“会有1天等于20年的时期”[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是用马克思的这一预言,以“1天等于20年”的速度前进的,所谓的“中国速度”,其秘密就在马克思的这段话里。正是以这样的速度,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用300年走完的路程。

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归根结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供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对全人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刘西琳.大音无声 大象无形——未名湖畔听季羡林先生说东西方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3卷[C].北京:三联书店,1958:127.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