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论及其当代性

2018-02-07 04:15:39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精神

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91)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动态和过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中心—依附”论批判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生产形式。作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主要历史来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围绕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还是以精神生产为中心,有着彼此相异的倾向和观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普遍重视物质生产,并把精神生产作为增加物质财富的原因。亚当·斯密依据能否增加价值把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认为:“有些社会上等阶级人士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价值,既不固定或实现在耐久物品或可出卖的商品上,亦不能保藏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在这一类中,当然包含着各种职业,有些是很尊贵很重要的,有些却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前者如牧师、律师、医师、文人;后者如演员、歌手、舞蹈家。”[1]这里,斯密显然是把精神生产归于不能增加物品价值的“非生产劳动”,并且极度轻视不能生产价值的如演员、歌手、舞蹈家等“最不重要”的职业。对此,马克思曾批判斯密关于精神生产研究的不足之处:“在精神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劳动的是另一种劳动,但斯密没有考察它。”[2-1]在斯密之后,李斯特最早开始使用“精神生产”的概念代替“非生产性劳动”,只是与斯密一样,他依然过于重视物质生产,强调把精神生产作为影响物质财富增加的原因:“精神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于对内巩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外巩固国家的独立主权;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就愈大,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3]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往往从为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服务的角度来理解精神生产的倾向,马克思用一系列具体的论述深刻地阐释和说明了这个问题:“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连那些同财富的生产毫不相干的职能和活动,也加以承认,而且他们之所以加以承认,是因为这些活动会‘间接地’使他们的财富增加等等,总之会执行一种对财富‘有用的’职能”;“非生产人员消费大量产品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非生产消费者像工人一样能促进财富的生产,不过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罢了”[2-2]。当时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急于进行资本积累的社会现实,影响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倾向。针对资产者只顾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以物质生产为中心,以精神生产为依附”的倾向,马克思在强调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既指出精神生产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质生产有巨大推动作用,也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的精神生产”和“自由的精神生产”“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等论断,高度肯定了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地位和作用。

德国古典哲学注重人的精神性存在和发展,强调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的“提升主体性”作用,甚至只承认抽象的精神劳动。康德在考察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领域时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意志自由和先验自我的构造方式,费希特以“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的命题凸显精神性主体的本体论地位,谢林沿着康德的哲学道路,把人类精神活动分为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艺术活动等三大部分。黑格尔的一系列论断,如“依照思想,建筑现实”“理性统治世界”“思想应该统治精神的现实”等[4],更是突出强调了思想和理性高于物质和现实以及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重于物质生产和物质活动的主题。对此,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5]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家“以精神生产为中心,以物质生产为依附”的倾向,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论断,如“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是历史的现实前提”“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等,表达了应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关系之中来把握和理解精神生产的理论倾向。

在批判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中心—依附”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深刻地揭示和反思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片面倾向和观点,而且从正面阐释了物质生产发展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在这里,马克思首先具体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6-1]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同物质基础的发展不成固定的比例。之后,马克思还以希腊艺术为例,具体说明物质生产不发达的时代,也可以有繁盛的精神生产,有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的艺术和史诗等精神产品[6-2]。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的“敌对”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2-3]这种由能否直接作用于资本增值而产生的所谓的“敌对”关系,也是物质生产发展与精神生产发展不平衡性关系的特殊表现形态。

总之,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的论述,有力地批判了不利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中心—依附”论。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以及下文所要阐释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差异性,也正是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内在必要性所在,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则是推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内在可能性所在。

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以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异性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条件。作为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通过物质生产满足物质需要,通过精神生产满足精神需要。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区别开来,是认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及其关系的前提。比较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主要有四条标准标示其差异性:一看以脑力劳动为主还是体力劳动为主;二看加工对象主要是精神材料还是物质材料;三看产品的形态是观念形态的产品还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四看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是物质需要。综合使用这四条标准,可以有效区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包括一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过程。比如,自然科学工作者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理论,外化在他们写作的书籍里,再交由出版社批量印刷生产,然后读者可以购买阅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工作者创作思想理论并把它书写在书稿上或输入电脑里,期间还要经过反复修改,属于精神生产过程;当完成的书稿交给出版社,精神生产的产品具有了物质载体,出版社大量翻印这个包裹着精神产品的物质外壳,然后流通部门发至全国各地书店,以及书店的销售过程,属于物质生产过程。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主体都是人,并且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式下的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可以互为内在环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图景。马克思曾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变换”[7]这样的经典论断来深刻揭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紧密联系。基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以下具体联系。

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不同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命和生存需要。因此,精神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社会分工、经济利益、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制约。马克思从来源、性质、改造和历史演变等四个维度,全面阐释了物质生产对于精神生产的基础性作用①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统计,马克思恩格斯直接使用“精神生产”这一概念共计20次,其中10次主要用于阐释“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因此,这一观点可以说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从来源上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8-1]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其次,从性质上看,马克思认为:“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2-3]由物质生产产生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关系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8-2]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着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的思想。再次,从改造上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的历史,岂不是证明,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吗?”[9]物质生产的改造过程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改造过程。最后,从历史演变来看,马克思认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2-3]物质生产历史形式的变化,决定着精神生产历史形式的变化。对此,马克思在批判施托尔希时还从反面论证了这一思想:“因为施托尔希不是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本身,他把物质生产当作一般的物质财富的生产来考察,而不是当作这种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地发展的和特殊的形式来考察,所以他就失去了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够既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也理解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2-3]

精神生产制约和影响物质生产。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分工伊始,精神生产就开始对物质生产发挥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对高质量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当今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思想的力量和创新的驱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不断增强,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也相应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具体而言,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精神生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精神生产、文艺娱乐领域的精神生产和教育领域的精神生产,从不同维度制约和影响着物质生产。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作用最为直接也最为明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10]自然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生产的观念形态产品,往往能够极大地推动现有物质生产的发展,或者催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精神生产,通过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可以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改善物质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提升物质生产主体的能力素质和精神动力。文艺娱乐领域的精神生产,不仅可以直接带动与其观念形态的产品相关的物质载体的生产,还可以提升劳动主体的情商和修养。教育领域的精神生产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传递,这种精神产品的推广和普及自然有利于提高物质生产的整体水平。

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良性互动的具体环节

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得相对有些“黯然失色”。因此,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良性互动中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升精神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数量、速度和节奏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精神生产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的历史条件局限以及同历史唯心主义论战的需要,马克思曾一度过于强调物质生产对于精神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而对精神生产独立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当今时代,科技、知识、信息、思想、文化等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理应改变单纯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或认识论维度来理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观,注重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维度来理解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以突出精神生产的时代地位与历史贡献。

探索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还应具体分析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主体、方向、中介和动力机制等环节。首先,人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动轮”。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主体。其次,坚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我国,由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应以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同时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是保障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所有制基础。再次,科学技术是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互相适应、互相配合的一个重要中介。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提高物质生产力的高效手段,而精神生产则是产生观念形态的科学产品的重点“实验室”。同时,精神生产力即精神生产能力本身的提高,离不开物质生产的支撑,也离不开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的用脑习惯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最后,市场机制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动力驱动机制。马克思曾强调指出,在市场中“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的货币,对于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具有主动性的作用:在“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11]。物质形态的产品和观念形态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在消费者的使用中实现各自的价值,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其中,物质形态产品和观念形态产品的直接互换,更是可以有力地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

还需要指出的是,观念形态的产品中有些不太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产品虽然无法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不易商品化和带来资本增值,也不适应市场机制,但是对于其他的精神生产可以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这样的精神生产,国家应该给予支持,以推动整个精神生产力的提高。

以历史的眼光来展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趋势。马克思曾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维度阐释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2]在这里,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可以追求和建设人类能力充分发挥和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在这样的自由王国里,“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自由的最高的精神生产和丰富的美好的精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开始回归成其为人的本质并充分享受作为人的乐趣。这就是马克思所期望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历史趋势。

猜你喜欢
马克思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