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东,徐云佳,冯 治
(1、3.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2.无锡太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服务型社区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我国基层社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受到了基层社区群众与社区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服务型社区的建设,将其作为我国社区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各个基层社区也充分结合各自特色,丰富发展了服务型社区建设的具体形式。笔者论述建设社区虚拟空间对服务型建设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社区虚拟空间影响服务型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1.社区。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滕尼斯的共同体。滕尼斯将人类的结合形式概括为共同体与社会两种。共同体以成员间的同质性为基础,多为血缘、地缘和精神共同体等形式,共同的道德是维持共同体的基础。社会则多以成员间的异质性为基础,如现代政府、政党、军队、企业等,维持社会存在的是共同利益和规章制度[1]。这一概念在之后涂尔干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中都有继承,如涂尔干关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思想。在这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共同体等都是关于社会整体关联方式的抽象概念,但经过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与英国社会人类学派的发展,这些概念逐渐演变为单指具体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应当注意到,现代意义的社区仍然是滕尼斯的“共同体——社会”连续统中的共同体,即社区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将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共同体。
2.社区虚拟空间。社区虚拟空间指某一具体社区居民在虚拟网络中结成的网络共同体,具体表现形式为论坛、QQ群、微信群等。社区虚拟空间有别于社区实体空间,是虚拟的、没有实体的,是在互联网出现后才逐渐产生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和4G技术的普遍使用,居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社区虚拟空间才真正开始成熟。现实的社区在虚拟空间的延伸是社区虚拟空间的本质。连接社区虚拟空间居民的纽带是现实中具体的地域生活共同体,而非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在这一点上,社区虚拟空间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重合。
3.服务型社区。服务型社区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在基层政权中进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服务型社区建设,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传统的单位社区解体,新兴的商业社区出现,而原来的由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遭遇困境,政府对基层社区的动员能力逐渐下降,需要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对基层社区进行管理。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社区建设,其要点是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培养其自主、自立和互助的精神。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散,社区精神开始衰落。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社区复兴运动,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重建传统的社区精神,使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恢复社区活力、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2]。所谓建设服务型社区,其实质就是转变基层政权的管理模式与职能,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向居民主导、政府服务的模式转变。
1.有助于转变行政理念。社区虚拟空间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具有天然的自组织性,现实中的政权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旦虚拟社区受到严格的管束,原本繁荣的社区就会逐渐衰落,原本虚拟的社区居民就会自发迁往更加自由的社区。这种特性导致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在社区虚拟空间中发挥作用,服务型社区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通过社区虚拟空间,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与社区居民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还能通过社区虚拟空间发布重要的信息,以往的信息也保留在其中,方便居民查阅,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在管理难而服务易的情况下,社区管理者在实践中会更倾向于服务而非管理。
2.有助于重塑社区意识。西方社区复兴运动的核心就在于重塑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样,我们建设服务型社区,在居民这一主体层面要做的就是重塑社区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社区虚拟空间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互动平台。人与人的互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社区居民之间建立起相对广泛的社会关系时,天然的地缘关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另一方面,社区虚拟空间成为社区居民交换意见、合作解决社区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场所。在集体利益受损时,业主能利用互联网作为动员手段发起集体抗争行为,这在那些业主论坛比较活跃的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在这样的集体维权过程中,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促进了对社区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尽管社区虚拟空间对于建设服务型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我国一些基层社区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社区虚拟空间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层面,问题主要在于社区管理者还是将社区虚拟空间作为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空余形式而无内涵。社区管理者并不重视社区虚拟空间中居民的诉求与建议。研究发现,一些社区居民在社区论坛中关于具体社区事务的提议没有得到重视与采纳,最终方案往往还是管理者最初的想法,社区居民事实上并未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社区虚拟空间对服务型社区建设的积极意义也就得不到体现。
2.社区居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个体层面,问题主要在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与素质还比较低。社区居民在社区虚拟空间中既没有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与建设的意识,又没有合理有序地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一方面,居民在社区虚拟空间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是在社区管理者作为组织者与主导者就社区的一些事务征求大家意见时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少主动向社区管理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另一方面,居民在社区虚拟空间中的讨论往往是杂乱无序的,缺少组织和引导,多是情绪的宣泄,如对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谩骂与讽刺,提出的建议往往是凭直觉,过于简单、肤浅。
1.转变政府及社区管理者的行政理念。改变政府及社区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完善社区虚拟空间方面的制度建设,从制度法规层面规范社区虚拟空间的建设及社区管理者的行为,使居民的诉求与建议在制度层面得到社区管理者的重视与反馈。第二,将相关社会组织与社区虚拟空间相结合,通过市场、社会的力量来服务居民,反过来促使政府改变行政理念,完善社区治理工作。第三,建立居民对社区管理者的监督举报机制,通过监督使社区管理者改变管理模式,树立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把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让社区居民满意。
2.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社区管理者应当建立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使得居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后能够得到及时而准确的反馈,使居民感受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受到了重视,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第二,培养居民中的积极分子,通过积极分子来带动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积极分子还可以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组织引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第三,搭建多种社区虚拟空间平台,如社区QQ群、微信群、社区公众号、社区论坛等,社区居民能够以多种方式方便、快捷地进入社区虚拟空间,为居民提供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
综上所述,建设服务型社区是我国进行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政府改变传统管理方式,走向更加高效、透明的自治型社区,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在目前我国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的情形下,社区的管理者主动参与到社区虚拟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中去,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虚拟空间通过转变社区管理者的理念、重塑社区意识,这对建设服务型社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社区虚拟空间在促进服务型社区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社区虚拟空间只是传统管理思维的延续,只是管理而非服务;社区居民在参与意识上有所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管理者转变理念,更好地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参与素质。
[1]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1,(4).
[2] 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