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跃 郑岩
【摘要】目的 对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017年期间治疗的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两组患者,各5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结合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组取得90%的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取得73.3%的治疗总有效率,结合组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并且能够预防患者病情继续加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短期疗效十分显著,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0..02
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一种变应性疾病,所以又称之为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时期,并且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过敏性结膜炎就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受外界干扰过大,有部分患者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内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017年期间治疗的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两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鼻镜检查发现具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并且所有患者均合并有过敏性结膜炎。结合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9~32岁,平均年龄(17.2±3.4)岁。常规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10~33岁,平均年龄为(16.9±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包括氟美瞳眼滴液,每日4~6次滴炎治疗,每次1-2滴。氯雷他定片口服,每日10 mg。辅舒良:每日两次喷鼻孔两侧。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和中医治疗:方剂组成:苍耳子9 g、白术12 g、砂仁6 g、辛夷9 g、黄芪20 g、鹅不食草9 g、三白皮15 g、白芷6 g、薄荷9 g、防风10 g、五味子6 g、丹参9 g煎服。每日1剂。另外结合针灸治疗,足三里、血海、脾俞、肺俞补法针灸、常规针刺,风池穴、四白穴泻法针刺,迎香穴、印堂穴、针刺鼻根,刺透为止。每天1次,连续治疗1月[2]。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2009年武夷山《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评定此次治疗效果[3],显效:经1个疗程给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过敏性鼻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偶发作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患者乳头样胶增厚,结膜周围病变全部消失;有效:经1个疗程给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发作次数减少,需要继续接受治疗,患者乳头样胶增厚,结膜周围病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经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結合组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取得90%的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取得73.3%的治疗总有效率,结合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过敏性疾病在传统中医范畴内属于肺脾气虚、中气不足所致[4]。所以,采取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能针对患者症状进行治疗。包括针灸肺俞穴能够通肺脏、疏风解表,针刺脾俞穴能够内应腑脏、升轻脾阳,针刺四白穴能够补中益气、疏通气血等[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组取得90%的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取得73.3%的治疗总有效率,结合组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在治疗后,结合组患者的积分为(9.80±3.50),而常规组患者的积分为(11.42±0.65),结合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并且能够预防患者病情继续加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短期疗效十分显著,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建霞,邓 玫,陈雁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195-196.
[2] 赵印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4,(20):3156-3157,3158.
[3] 刘颖慧.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4,(12):7-8.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