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丽
【摘要】目的 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口腔正畸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效果。方法 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60例进行分组,对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抗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金属托槽牙齿矫正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磨牙位移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上中切牙倾角差和上中切牙凸距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磨牙位移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在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简捷、创伤小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口腔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5..02
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牙齿美观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口腔正畸治疗主要是通過矫正设备对牙齿施加持续的外力,从而使得牙齿、面部骨骼以及颌面神经肌肉能够达到平衡的作用[1]。而微型种植体支抗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口腔正畸治疗技术,其具有简捷、创伤小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择取口腔正畸患者60例展开研究,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在口腔正畸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60例进行分组,而且在研究当中依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龄16~31岁,平均(21.4±3.2)岁。实验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5~30岁,平均(19.5±3.7)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金属托槽牙齿矫正的方式:患者治疗前照X线片并印牙模,根据所制定的矫正方案,利用三维图像技术制成矫治器,并让患者戴上牙齿矫正器。固定矫治的时间为1~2年,在此期间每个月复诊一次。
实验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抗治疗:①确定患者植入的部位:对患者的牙齿以及牙根进行常规的拍摄,并清洗患者的口腔,使用利多卡进行局部的麻醉;②麻醉后,进行微种植体的植入,植入的部位选择在角化龈或膜龈的联合出,在牙槽处黏膜作一处小切口,随后植入微种植体,植入的角度应当和骨面呈现垂直关系;③在植入后,使用橡皮圈使牵引钩能够与种植体互相加力;④植入结束后,让患者定期进行复诊,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整个疗程需要持续9个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选在取出钛钉。
1.3 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数据,其中包含了: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磨牙位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磨牙位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正畸也称为牙齿矫正,其不仅仅只是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同时也是口腔骨骼生物学的改建过程,目前我国的口腔正畸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所使用的微型种植的方式也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2]。而微型种植在现阶段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不但能够在正畸治疗中加强支抗、固定义齿修复等方面,同时在治疗重度牙周炎以及暂时性固定移植牙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传统的正畸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口外弓、横腭杆以及舌弓固定等方式[3]。这些治疗方式虽能起到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治疗的时间过长,在治疗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足够强的支抗等,这也直接导致了治疗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而微型种植体则是从最初的愈合期的暂时性修复,逐步拓展为固定义齿修复和正畸加强支抗,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端[4]。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30例患者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磨牙位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表明,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在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简捷、创伤小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长柏,李金华.口腔正畸运用微型种植体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8):1378-1379.
[2] 李联钦.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6,19(30):45.
[3] 李雪琦.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05):38-40.
[4] 裴状敏.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6,19(14):3-4.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