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其其格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运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护理的心血管病患者140例分为2个护理组,探讨1组中70例患者均采取常规心血管护理,而探讨2组70例患者则在探讨1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施风险管理。经护理2周后统计观察两组患者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给予对比检验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 探两组心血管病患者均顺利配合完成相关护理措施,统计探讨2组患者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4.29%(3/70)、不良情绪发生率7.14%(5/70)均显著低于探讨1组的15.71%(11/70)、21.43%(15/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1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9%(66/70),显著高于探讨1组的77.14%(54/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护理中积极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促进风险事件及不良情绪事件发生率的明显降低,并且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即提升护理满意度,故而值得在心血管护理过程中灵活运用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风险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0..02
在常发的各种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是因年龄、疾病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身体重要机能发生衰退,引发低抵抗力、低免疫力等,脏腑功能也随之不足,进而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产生[1]。心血管疾病多易合并其他疾病,极易诱发多种护理风险及不良情绪等事件。现我院对70例心血管病患者运用了风险管理,观察其运用效果显著好于常规心血管护理,现将探讨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护理的心血管病患者140例分为2个护理组。探讨1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42~74岁,均值(55.38±6.49)岁;病程1~10年,均值(3.38±0.46)年。探讨2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41~74岁,均值(55.45±6.58)岁;病程1~10年,均值(3.37±0.48)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探讨1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心血管护理。探讨2组则在探讨1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施风險管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加强日常监护与问题管理,尤其重视观察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2)积极完善各种防护措施,如加装床边防护栏、卫生间防滑垫、走廊扶手、楼梯防滑条等,避免摔倒风险事件的发生。
3)建立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各类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等进行管理监督,明确护理职责、规范并约束各种护理行为,给予评估及考核,更好地护理患者。
4)提高对护理风险的监督力度,对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可能或者潜存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行早期识别、对因分析、有效预防,以尽量控制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5)加强心理护理,强化患者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信任,同时促使家属积极予以患者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心态[2],以预防与避免不良情绪事件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经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心血管病患者均顺利配合完成相关护理措施,统计探讨2组患者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4.29%(3/70)、不良情绪发生率7.14%(5/70)均显著低于探讨1组的15.71%(11/70)、21.43%(15/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探讨1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9%(66/70),显著高于探讨1组的77.14%(54/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属于比较棘手的一组疾病,具有突变性、多变性、发展快、病情凶猛等特点[3],因而在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常伴随高风险,需加强风险管理。此外,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多、影响因素多,一旦病情发生急性恶化,很多危险情况都无法及时预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护理中积极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促进风险事件及不良情绪事件发生率的明显降低,并且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即提升护理满意度,故而值得在心血管护理过程中灵活运用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建玉.心血管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运用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0):142.
[2] 李 席.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1):176.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