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祺童
在2017年10月落幕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有一个特殊的时刻,那就是中国选手第二次获得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蝉联冠军项目之一,而两届技术专家兼教练组长、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梁思龙见证了这四年来该项目团队的建设与成长。
梁思龙在来到杭州技师学院任教之前,曾在企业里工作过十余年的时间,在那期间,他也曾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汽车喷漆专业的全国技能比赛,并屡屡取得出色的成绩。从一开始被邀请来学校从事汽车喷漆专业教学工作,到培养出两届世赛冠军,回忆起走过的这段路程,梁思龙感慨万千:“从第43届世赛,也就是我们学院被选为汽车喷漆项目的基地之后,一些常规的、具体的工作都是我在负责,所以对基地建设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可以说是常驻基地的一个‘老人了。”
正是这位“老人”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将世赛比赛经验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培育更多优秀的汽车喷漆专业人才。
基地建设进阶史
谈到世赛与其他比赛的区别时,梁思龙与记者采访的其他项目成员的感受一致,都认为世赛与其他类型的技能比赛相比,无论是在比赛项目,还是在技术难度方面,都更加复杂,从技术到设备和耗材保障都存在不小的挑战,“如何才能够保障比赛顺利完成”是世赛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目标。
首先,一定要尽早采购比赛所用设备和耗材。原来,杭州技师学院在设备采购方面“吃过亏”。
没有基地建设经验的杭州技师学院在进行第43届世赛的基地建设工作时,因为没有提早采购到专业设备和耗材,导致集训时间与节奏十分紧张,给团队和选手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一情况,梁思龙与团队在第44届的准备工作中吸取了上届教训,及早预测此届比赛可能会用到的设备耗材,并提前采购到位,让选手尽可能早地去接触设备,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去精进自己的技术。
其次,材料的供给方面。第44届世赛的汽车喷漆项目指定材料中,有两种是国内并未上市的,作为化学制品,漆料的引进销售一直是严格的,而这就意味着,这两种材料是基地无法及时采购并使用的,这样一来,令集训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如果选手无法提前接触世赛指定材料,就意味着在不了解其性质、特点等情况下面对赛场上陌生的材料。梁思龙苦笑道:“其实那个UV紫外线干燥的底漆我们一直到比赛都没有拿到。这是一种2016年新上市的材料,在欧洲上市后也陆续在日韩销售、国内至今还未上市。”
另一种材料——多功能中涂底漆,这是本届涂料供应商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多功能底漆,施工性能与普通使用的有很大不同,并且在比赛中,该底漆的应用广泛,经过努力沟通和协调,才从国内涂料供应商处拿到上市前的试用品,也算是在比赛之前用过了。
梁思龙告诉记者,汽车喷漆是一项不断在变化、不断被改进的技术,所以总会存在需要优化改进的方面,“一直到现在,我们团队都持续对汽车喷漆这个技术领域做一些必要的改进。”
虽然在国内的汽车喷漆技术领域,梁思龙和他的团队一直名列前茅,但与国外传统强国相比,国内的技术和选手训练还是存在短板。面对这一问题,梁思龙的语气坚定并沉重了起来:“在后续比赛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会通过之前的比赛与近些年的情况总结,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改进。比如在选手训练的过程当中,要怎样更好地去调整选手的心理狀态,怎样的训练能够效率更高、做到事半功倍等,这些方面都还有需要优化的空间。”
博采众长 择善而从
梁思龙作为汽车喷漆项目的基地“老人”,也经常去到其他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通过他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世赛集训基地,甚至他们的集训模式比起我国更加成熟与完善。包括日本、韩国、德国、丹麦等在内的技能强国,他们的选手在很早就会有针对性地去做一些关于世赛的准备,并且他们的集训在方式上会更加灵活。这表现在他们既会在企业及学校中去挑选人才,也会组织全国性质的选拔赛,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们再进行层层选拔。这在这些国家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虽然规模没有我国这么大,但他们的体系十分成熟。
在国外学习最深的感受,是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更加凸显选手的自主性,无论是在训练过程当中,还是在教授技术的时候,这是梁思龙及整个团队努力的方向。
“这是国内的选手相对欠缺的地方。我们应该让选手更自主地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梁思龙说道,“我可能在选手训练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去学习他们的方法,尽可能地让我们的选手像别国的选手一样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确,在世赛的竞技场上,我国选手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选手来说,是相对薄弱的。这与各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像德国与丹麦的技工教育都实行“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学生很早开始就在“学校——工厂——学校”的模式下进步与成长,他们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相当于一名正式的工人,但国内的学生前期一直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所进行的校内实训也与实际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基础教育上,国内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而国外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的主动性会更加凸显。目前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行的一体化改革正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更加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以梁思龙为代表的技工教育工作者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自主性欠缺的思维模式在第43届世赛汽车喷漆项目的赛场上则表现为,我们的选手上场之后,会向裁判/专家/教练询问所有的工具及材料如何使用,但国外的选手上场后,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搞定。在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梁思龙和他的团队在后期的训练中都有尽力去改善此类情况,幸而在第44届的世赛赛场上得到了改善。“因为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相对之前的训练模式会改进许多。”endprint
汽车喷漆项目对选手高精度的手上功夫有着严苛的要求,综合性极强的各个比赛环节不允许选手出现任何一环的松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该项目一直坚持单基地模式的原因。“我们项目中手工的练习会相对多些,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选手需要好好地静下心来去练习,能够有一个合适的基地作为平台让他专心训练和积累经验是最重要的。”
成果转化在行动
之所以去参加这个比赛,拿成绩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参与世赛,从比赛本身去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技术,或者是一些前沿的技术,再把他们运用到教学和技能培养当中,这是世赛参与者最大的初衷与愿望,这比拿金牌更加有意义。
对于选手来说,取得好成绩是主要的,但对整个中国世赛代表团来说,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或者在技术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东西更好地运用进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梁思龙说道,“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这样做。”
举个例子。第43届世赛汽车喷漆项目的冠军杨金龙在2016年加入了该项目的教练团队,帮助曾经一起战斗的老师、伙伴们共同再造梦想。凭借着宝贵的参赛经历和满腔的热情,杨金龙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世赛成果的转化。
杭州技师学院一直有着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研究项目。也就是这些研究人员会針对世赛的一些技术、标准要求,把它们转化到教学当中,更好地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而在基地的集训工作运转方面,杭州技师学院也一直在不断突破。针对第44届世赛汽车喷漆项目的集训情况,梁思龙告诉记者:“我们在训练的体制和团队分工方面还需要继续优化,对于整体工作的把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也许不仅仅是四年,选手们获得的成绩摆在眼前,杭州技师学院作为汽车喷漆项目的集训基地,其专业建设在众多教师的努力下融入世赛标准及理念,实现了汽车喷漆项目专业招生就业的“双突破”。而梁思龙自己,也是从中收获最大的人员之一。
“通过这么多年对世赛的参与,让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选手得到了成长,我的变化也很大。以前的自己不会思考很多,总想着只要把专业技术做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而现在的自己思考问题也更加全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我遇到了问题,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多与外界交流,把参与世赛的收获反映到自己平时的工作中去,而不再仅仅是认为学生单方面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