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贤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中国古籍的文字造型、文本格律、文本编排都有着丰富的形式格局和阅读审美情趣。当今从学者到国民呈现着书籍美盲的普遍现象,审美缺失,我们从幼儿开始就缺乏书卷审美启蒙,更无法品味古人与前辈们对文字格局和阅读审美的意趣情怀,即使是美编或出版社社长对书籍的审美也未必有一定的水准。而关乎民族气质的书籍艺术仅属创意产业的边缘领域,因此,如何补救国人的审美缺失,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的书籍设计师们就在不断努力着。
二十世纪中国书籍设计总结起来可以组合成一个百年“春夏秋冬”四季。鲁迅先生不仅是作家,也是一个设计师,他更是致力于书刊封面、内页插画等设计。例如:《呐喊》,这是鲁迅先生最优秀的设计作品之一,现在看来仍然无可挑剔,如同腐血的暗红底色,封面中间偏上的位置有一个扁方的黑色块,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他书中写到的可怕铁屋。又如北大的校徽也是出自鲁迅之手。五四青年和新文化运动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书籍艺术家们,创造了美好的书籍艺术形态。鲁迅不单纯讲究封面设计,更考虑印刷纸张、排版样式等。这个时代称之为书籍设计炎热的夏天。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的颜色侧重为红色,国家对出版行业抓得很紧,那时诞生了很多大家,比如刘海粟等,他们都在做封面,都在做插图,所以,20—60年代我们中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艺术财富,例如黄永玉大师的版画插图,丁聪的《四世同堂》等,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硕果累累的秋天。到了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全部颠覆,那个时代称之为冬天,因为那时我们没有多少话语权,只能唱红歌、唱红星,编辑、作家全部下放到农村改造思想。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开了国门,中国敞开胸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来了书籍设计的春天。有幸能生活在这个时代,书籍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人们也可以创作出很多好作品。
吕敬人老师对中国书籍设计提出了更新的内容,比如引进了著名的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的“五感”概念,强调了书籍设计的全方位感受。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富有生命力、流动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动阅读书籍的人。而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不仅仅只有单一的感官体验,当我们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全部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质感。那么,一本书如何能做到五感皆有呢?例如:冷暖色调的协调运用,恰如其分的出现象征符号、规范化的编辑、错落有序的排版穿插,都可以使作品呈现出舒适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人能在一动一静之间去体会书籍的魅力。之后吕老师又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书籍设计的观念,尤其是编辑设计的概念,主张设计师可以介入到编辑,于一个新的形态与作者一同去创造新的作品,即从设计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重新的梳理和编辑。吕老师在不断创作新作品时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着他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书籍设计领航者。与此同时,吕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一直不断的影响着自己的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温和的书卷气息那种永久的热爱也能充分的在其书籍作品中感受到。吕敬人老师说过:书籍设计是物韵的结合,书是形态的制造者更是意义的塑造者,做书也需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一本书就是一件艺术品,好书,留住阅读。
陶雪华,她既是一名书法家又是一个美编,因为长期生活在上海,所以吸纳了很多现代艺术的元素,创作了很多简洁、明快的作品,也带领了很多年轻的设计师。速泰熙是一名江苏的化学老师,但是他喜欢设计书籍和画画,而且他还做动画,他做了很多有趣的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王序是一个平面设计家,他既是一个出版人,也是一个编辑家、设计家。他做了很多的书,带动了中国书籍设计的进步。卢浩是一个编辑,他喜欢文字,喜欢中国艺术,他对书籍设计产生兴趣,并且非常专注于艺术研究。韩济平,更多的是新形态书籍的创造。鞠洪深,长期生活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地区差异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也是一名油画家,他的油画作品也表现的非常的前卫。张志伟,中国民族大学教授,他热衷于东方文化、中国民间艺术,所以设计出很多具有民间特色的书籍,其中《梅兰芳脸谱》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金页奖。
宋协伟,中央美院教授,他意识前卫,非常擅于吸纳西方现代艺术,并使其转化为书籍的设计,他设计的书籍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吴勇,优秀的设计家,他一直在不断的创造,不停的塑造新的概念。韩家英,他不仅是一个商业设计者,还做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类书籍,喜欢研究文字,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了书籍设计。朱赢椿喜欢自说自话,正因为没有其他人对他的约束,才使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人喜欢他设计的书,例如《蚁艺》。刘晓翔获得了很多奖项,对中国历史很热爱,阅读了很多中国历史的书,他设计的书不仅仅具有装饰美感,更多的是只有对文本有深刻理解才能创作出与文本相呼应的有价值的书。何明是一个音乐家,贝斯手,但他喜欢做书,他的书籍很有节奏感,《360。》这本杂志前期就是他亲自操刀。由此可以看出,书籍的设计不仅仅局限在设计一个领域,可以是教师、音乐人、书法家、油画家等等,同时在字体、插图、纸张、印刷、版式、阅读体验、视知觉五感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中国做书人为了提高国人的审美一直在坚持不懈努力。
提升国人的书卷审美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从小抓起,从教科书抓起。让学生从接触到教材的那一刻,看到的就是美的事物,受到的就是美的熏陶。台湾在教科书设计上大胆尝试了一些具有特殊风格的东西。例如司马懿跟孔明斗智的《空城计》,采用泼墨的方式来呈现千军万马的感觉,这在过去的教科书是非常少见的。台湾设计师发现过去教科书会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它习惯性的把课文的名称变成一个非常小的标题,龟缩在角落里。经过再设计后,所有的书面都会有一个很美的封面放在前面,且将名称放大,这样每一课都做了一个主视觉,映入眼帘就会对本节课有一个直观的想象,所以我们把每一课的视觉都做出来,如《湖光山色》、《果真如此吗》。可以想象:翻开你的教科书,每一页都是不同的插画。如果你可以从书本上体验不同风格的美,那我们的小学生就会在读书中无形的受到美的熏陶。精湛的教材设计配上朗朗书声,这才是一个学校该有的样子,当然,中国的书籍设计也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部分作品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得了奖项,相信国人的书卷审美能力提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