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玲
(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留下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囊括着人类社会请多方面的内容。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无不渗透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生态哲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劳动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之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观点: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本身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生物包括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自然地理环境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物生命的存续必须依赖自然界,完全脱离自然界的生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论断包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也同时说明了人本身也是物质的。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类需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和越过自然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无机界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界。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摸索脱离了一般动物对于自然的被动依赖,开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利用甚至改造自然环境,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普遍性在于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人类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着属于自身的自然。所以,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是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当时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通过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剖析,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开发,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这其实也是一种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而得出人类劳动和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过程,其本质就是在进行物质交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把人的身体力量释放给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人身上的力量,“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必然性。”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认为,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马克思早期在分析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时就曾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所以,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人类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通过劳动实践改造甚至改变着身边的自然。马克思还用“无机的身体”来形容自然界,并强调“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的保障和前提。
“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用我们当今时代的话语来表达,自然界就是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生态系统就象一个巨人母亲的身体,她不仅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还能对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产生必要的自我保护以及自我改善的能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要义,人类虽然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前提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烈反对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行为,它要求人类要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人类长期停留在无休止的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恶性发展,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导致自我摧毁。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象今天这么突出,但是他们在一系列经典著作中,仍然非常敏锐并富有远见地对人与自然的相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最著名的恩格斯“自然的报复”名言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这段话在谆谆告诫人们,人类是不可以无视和轻慢自然规律,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必须和平相处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基础之上。然而,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否则会受到自然的反击,因为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存在的根源性和先在性,自然及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整体性,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在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思考。1856年4月,马克思曾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清醒地告诫人们:“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后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明确指出:虽然人类能够“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身的对立面,人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记住,人类在利用自然支配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与自然和平相处,良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大利润,必然会不顾一切地加紧对自然的掠夺,造成对自然的严重破坏,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更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取得木灰来做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时,他们何尝关心到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土壤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其根源就在于资本的无限扩张性及全球性生产体系,所以说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很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均衡分散居住的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平衡循环关系,使得取自土地的人的产出(比如垃圾、粪便)不能循环回到土地,打乱了土地肥力的可持续状态,并使人们原与自然平衡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被打破,比如城市病、孤独症等。资本主义农业的大生产,比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大规模种植等都在破坏着生态环境。马克思特别把美国发展模式作为显例进行评论:“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根本不会顾及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是以对劳动者的剥削为前提,同时也是以耗尽自然资源、加剧生态危机为代价的。最后,造成生态资源被破坏,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纽带断裂,人类生存环境出现危机。
由于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是资本本质必然带来的并且是自身不可克服的,所以马克思得出了要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结论。马克思指出,要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首先要改变社会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类的生产活动才能真正遵循自然规律,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即物质变换依然存在,人类借助于劳动实现的满足自身不断需要的生产活动依然不可或缺,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新型人际关系将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崭新的框架形式——比如最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还是一个自觉认识与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制约,尊重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是能够完全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的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和谐互动、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先后提出一系列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继承,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21世纪议程》出版发行,中国政府确立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及行动方案,党的十四大首次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我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这些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本形成。
2003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成为我党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党的十八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应用的时代体现。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而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的尺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就是指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彰显人的主体性价值,并按照自然规律来构造统一与和谐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更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神圣使命意义重大。
“美丽中国”是加强我国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重要建设框架,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一种新的梦想和希望。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指山清水秀、碧海蓝天,而且更是要在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就是说,美丽中国建设要实现全体人民生活中的一切都赋予美的质量。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理念,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