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

2018-02-06 19:01:47魏欣羽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同志中国共产党

魏欣羽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将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经验,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思想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无论多少,它都必定会从先前的历史实践和理论成果中吸取精华。基于此,我们应该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到历史的纵深中去探寻它的渊源。

(一)这一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该观点主要分为三方面:其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作为物质活动的承担者,创造了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其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任何时期,人民群众都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才使我们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在充分吸收此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这一思想源自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69年的光辉岁月。在这69年里,几代共产党人都在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推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步提升,党对自身与人民关系的认识也历经多个阶段。1944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进一步发展了对党与人民关系的认识,并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章,其中继续沿用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其视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继承了这一重要思想,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形成体系完善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还号召全党同志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在新党章中沿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系建构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单单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只停留在价值意义的层面,而是在治理国家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严密理论逻辑和科学体系建构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基本内涵——坚持人民至上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基本内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全新的时代特征,契合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郑重回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三个基本问题。首先,它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把人民关心的主要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其次,重点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路径问题。始终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工作方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不断坚实发展步伐。让人民群众作为检验发展成果的审判官,使发展效果得到根本保证。最后,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分配问题。“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

(二)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而谈到立场,就是指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于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历经革命、改革、建设,是因为我们党始终能够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能够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还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价值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

(三)最终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常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的开篇,他又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我国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人民始终被放在总书记心中的最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人民心中的美好期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才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价值遵循,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它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科学性。他的理论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更不是保守的闭门造车,而是在充分汲取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有深刻的思想渊源、现实的实践基础、以及不懈的精神动力。其二,现实性。“当前,国内外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我们要敢于去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二)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2012年11月,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尽可能让改革、发展获得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每一个人。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坚持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价值诉求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习近平同志也曾说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价值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性、人民主体性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同时显示出党对自身执政基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充分表明,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党的根基才能永远坚如磐石。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中国共产党必须着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积极动员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真正实现每个人民的小梦想,才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提供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同时还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精神内核就是旨在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无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战略,还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的发展举措;无论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还是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让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它都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诠释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明确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个方面,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思想,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这一思想,需要充分研究其思想渊源,深刻认识其体系建构,准确把握其现实意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加以运用。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同志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同志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