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进辉,董思龙,林大程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边境地区情况错综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对立激化,群体性事件相对于内陆地区情形更为复杂多变,处置更加棘手,需要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要成功处置边境地区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对官兵的政治动员,充分发挥政治动员为官兵充气提劲,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作用,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矛盾。
政治动员是国家或掌握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为了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1]。政治动员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官兵的政治、精神潜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胜利完成任务提供政治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就曾明确指出:“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2]时代在变迁,任务在变化,但政治动员工作的作用没有改变,仍然对新形势下我军更好履行职责和公安边防部队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政治动员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官兵对政治动员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官兵们能够同动员主体保持一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认识能力的话,政治动员的效果必然就好。官兵们对政治动员的主体或者内容不认可,那么就很难发挥政治动员的作用。因此必须统一官兵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一致,才能齐心聚力。兵马未动,政治动员先行。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情况复杂,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政治动员,统一官兵的思想认识,确保官兵迅速掌握情况,准确认清事件的性质、目的,明确所要采取的措施,正确处置。在任务开进阶段,政治动员工作要重点解决官兵对群众上访、游行、请愿、静坐的行为易产生的同情心理,面对群众的辱骂、指责甚至围攻时容易产生的怨恨心理。及时宣传遂行任务所具备的合法性、正义性理念,给官兵们讲清楚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确保官兵统一思想,坚定立场,增强信心,稳妥处置。
群体性事件中情况复杂,形势紧张,在封锁控制阶段,情绪激动的群众往往会实施打砸抢烧的暴力行为,部队建制有可能会被打乱,第一次参加行动的官兵,尤其是新兵可能会产生胆怯心理,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政治动员工作鼓舞斗志的激励功能,克服官兵胆怯心理,教育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群众的过激行为。干部骨干要及时深入到官兵中做好政治动员工作,提出简短有力的动员口号,激发官兵们的胆气血性,激励官兵不怕流血,英勇斗争,坚持作战,坚决完成任务。队伍分散执行任务时,及时对部队进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教育,尽一切可能与上级尽快取得联系,巩固心理防线,确保封控行动坚决到位。在处置过程中,要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动员干部和党员冲锋在前,发挥干部和党员的人格力量,激发官兵的士气和战斗激情,时刻保持旺盛斗志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克服畏难和胆怯心理。不仅要做好官兵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变化,做好周围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坚持政策攻心,大力宣传当地政府的政策,严厉打击骚(暴)乱人群的嚣张气焰,减轻官兵的外围处置压力。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明确界定了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3]“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4]群体性事件纷繁复杂,有的以维权为目的,也有的以报复社会、泄愤为目的。处置过程中要正确区分不同规模、类型、群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精准处置,有的放矢。引导官兵摆正自身位置,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对于合理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处置措施,及时教育官兵在群众的过激行为面前保持理智、克制忍耐,避免将摩擦引向部队,造成群众和部队的对立。对于性质恶劣、诉求不合理的群体性事件,则要教育官兵依法处置,果断出击,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不法行径,防止事态蔓延。政治动员既要教育官兵认识到形势的严峻,谨小慎微,又要克服官兵惧怕事态扩大的担忧心理,为官兵合法、合理、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方法指导和思想保障。
政治动员是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基本工作方法。面对边境地区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公安边防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政治动员工作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表明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动员工作效果明显,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具有成熟的政治动员模式。我党我军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政治动员工作,总结了不少优秀的做法,并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丰富发展,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动员工作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二是政治动员工作的全面性。在政治动员过程中既让官兵熟悉党的大政方针、军人的职责使命,又让官兵了解具体任务中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三是政治动员具有很强的深入性。政治动员能够深入到执行任务的所有单位,无论是大部队还是分散执行任务的小分队,甚至能够深入到每一名干部、战士。政治动员有众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具体处置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部分军政干部过度重视武器装备。一些官兵存在唯武器装备论的观点,认为武器装备决定一切,边防部门只要武器装备齐全肯定能平息事件,完全不需要什么政治动员,没有认识到政治动员工作的作用。二是一些军政干部只开展战前动员。部分军政干部在受领任务后,仅仅对官兵开展战前动员,不注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政治动员工作。官兵对政治动员效果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官兵认为政治动员“假大虚空”,意义不大,有没有政治动员都能完成任务,不必开展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政治动员。三是官兵将政治动员等同于命令、任务。部分官兵对政治动员的认识过于狭隘,政治动员包括宣传、教育、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一些官兵仅仅认为政治动员就只是宣传教育,喊喊口号而已,忽视了政治动员中的诸多要素。简单地将行政命令当作政治动员,宣读完上级布置的任务就觉得政治动员工作做完了。
动员主体主要是指参战部队的军政首长。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动员工作之所以能做得如此出色,不仅与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政策、战争环境有关,也与动员主体的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优秀的解放军指战员能够根据战争情势变化制定出正确的动员目标、方针、策略,他们以个人的超凡魅力和非凡品质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战士对党和政府的高度支持与拥戴。
当前,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动员主体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员主体提出的动员口号空洞乏味,动员内容脱离实际。动员主体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动员技巧不够成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强,动员时只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不善于结合具体任务特点、形势变化进行动员,动员效果较差。二是动员主体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要么照本宣科读命令,要么通篇唱高调,表达不接地气,说的话官兵听不懂或者不愿听,导致动员不能最大限度激励官兵士气。三是动员内容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群体性事件中政治动员主体不善于分层次区别对待,不能很好把握战士、士官、干部的具体情况,对所有动员对象进行相同内容的动员。把握客体能力不强,在动员过程中不善于观察、总结经验,不注重分析动员客体的心理特征、思想状态、处事能力,摸不清官兵的思想脉搏。四是任务中和任务后进行的政治动员仍然是任务前的那一套。动员主体不注重动员的阶段性,不善于抓各个阶段的任务关键和动员重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进行政治动员的能力不强。
一是动员力量较为薄弱,动员工作压力大。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动员工作主要依靠军政主官开展,其他干部、骨干的参与度不高。在分散执行任务时这一问题就比较明显,动员主体范围有限,力量不够,上级的动员虽然能传达到基层部队,但可能存在不及时、效果较差的情况。二是动员方式单一,动员手段陈旧。只进行简单的战前动员,过多依赖阵前喊口号的单一动员方式。狭隘地看待政治动员工作,将丰富多彩的动员工作固化为阵前动员,不善于或者不愿采取更多方式开展工作。三是固守模式,动员工作千篇一律。政治动员工作缺乏创新思维,无论是处理群体性事件还是处置其他突发事件,动员主体进行的政治动员无论从方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大致相同,缺乏抓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创新思维。此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政治动员的研究不够深入。
动员客体对政治动员工作的认同是动员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增强官兵对政治动员的认同度,实现认同聚合,使官兵充分认识到政治动员的意义。要提高官兵对政治动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增强政治动员工作的规范性。政治动员机构是实施政治动员的依托和基础,是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组织保证[5]。当下,边防部门还没有一个权责明确统一的政治动员组织机构,各部门间职能分散,沟通衔接不够顺畅,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很难做到精准衔接,难以满足快速动员、精确保障的要求。因此,要增强政治动员的规范性,就应搞好制度设计,建立专职的政治动员组织机构或者配置政治动员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平时和战时官兵的动员组织工作,总结部队政治动员经验,努力实现政治动员工作规范化,促进军政干部政治动员能力的回归。
制定科学严密的预案是增强政治动员实用性的关键一步。参考其他突发性事件预案,根据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制定符合公安边防部队实际的处置预案,增强处置过程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及时高效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从实战要求出发,设置逼真的演练环境,组织政治教育模拟演练,反复推敲预案,及时修正不足,积累经验,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以“案”为本,随机应变,有条不紊开展政治动员工作。
政治动员主体的能力素质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对政治动员功效的实现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处置群体性事件指挥员培训工作已成为福建边防总队一项常态性工作。在加强对基层干部培训学习的同时,福建边防总队还经常派员参加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训练,但培训学习主要侧重于战法战术、法规学习、案例分析、实兵演练等内容,对政治动员的培训和指导较少。在实际处置中暴露出军政干部政治动员能力不强,不善动员,动员时机、对象把握不准等问题。政治动员工作综合考验动员主体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以及灵活机动能力。因此提升军政干部的动员能力是实现政治动员功效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增强理论学习的能力。“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动员主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成熟的动员技巧是动员时有理有据、游刃有余的自信根基。因此,首先,官兵要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建立健全部局、总队、支队三级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基层军政干部培训学习。总队级机关要派员到基层进行指导和交流,教育宣传,总结经验,推广方法,不断提升动员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水平,夯实政治动员工作的“底气”。
能否激发动员对象的积极性是事关政治动员工作成败的关键。客体积极性如何激发?往往就在于动员主体能不能将官兵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浓浓的爱国情以及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落实到任务中。动员语言要想具备感染力,就必须说官兵听得懂、爱听的话,这考验的就是军政主官把握动员客体的能力。毛主席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5]因此动员主体平时要多参与集体活动,常与官兵交流,掌握官兵情况,善于从官兵的言行举止中分析出官兵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以得到官兵信服,说到官兵心坎里。军政干部要充分利用随机教育、队前讲话的机会提高动员能力,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打基础上。支队、总队、部局可开展诸如动员能力比武等活动,增强基层主官演讲、表达的能力。同时可以加强军地联合,邀请地方优秀的营销人员到部队讲课,学习借鉴方法技巧,增强军政主官的动员表达能力,发挥语言的力量。
1.以扩大政治动员工作的覆盖面为基点,创新动员渠道
延伸政治动员触角,实现政治动员工作的全方位覆盖。群体性事件情况复杂,为了确保指挥命令和动员要求落实到每一名官兵,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优势,将政治动员工作下压到中队甚至班排这一级,切实发挥中队和排班这一基层组织的作用,改变以往仅仅依靠军政主官进行政治动员的方式。将政治动员工作延伸到基层连排班,增强基层干部、班长士官的动员能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缓解动员工作的压力,凝聚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切实提升动员效能。
2.以增强应对形势变化中的动员工作为重点,创新动员方式
群体性事件情况复杂,现场形势千变万化,政治动员主体必须要及时掌握形势,随机调整动员方式和动员内容。第一要坚持靠前动员。改变以往一贯依靠战前动员的方式,将动员工作与指挥工作紧密结合,在靠前指挥的同时也要靠前动员,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动员策略。第二要坚持压低身子,开展针对性动员。深入官兵身边,掌握官兵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针对胆小的战士,给他们提气鼓劲,克服胆怯心理;对于情绪激动、脾气火暴的战士,要做好稳住情绪、隐忍克制的工作,切不可激化矛盾,将冲突转移到部队和人民群众之间;对于历经磨砺的老兵、士官,就要动员他们切忌轻敌,谨慎处置。总而言之,动员工作要根据战士、士官、干部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第三要坚持一体动员。搭建信息化动员平台,科学统筹,有效保障作战需求快速传达,确保资源共享,全方位保障处置工作。第四要坚持善后动员。教育官兵发扬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的思想和急躁冒进的情绪,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舆论动向,防止事件反弹。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做好善后政治动员,积累经验教训,任务结束后要迅速掌握官兵思想情绪变化,处理好官兵心理波动的问题。
3.建立立体式网络动员模式,创新动员载体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采用全民式大动员,省市县党委,每一学校,每一企业,每一商店,每一街道,每一村庄,每一工厂都被动员起来。抗美援朝的宣传早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了,出现了“抗美援朝面”“中朝大会汤”“保卫和平鸭”“晨早抗美粥”[6]等各种蕴含政治深意的食品名称,足见宣传工作开展得多么深入细致。政治动员工作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时代条件,搞好继承创新。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深入研究政治动员的机理,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手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全方位开展政治动员工作。要树立政治动员工作做在平时的观念,通过营区文化建设、编写宣传小册、撰写微信文章的方式进行日常的宣传动员,将政治动员常态化、日常化,发挥信息载体作用,完善单位动员体系,强化动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