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野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强化路径探析

2018-02-06 23:06段兴立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师生

段兴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用日益显现,网络思潮多元多变,文化碰撞日益频繁,控制网络舆论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生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汇聚之地,历来是各种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舆论复杂多变给高校意识形态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1]

一、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要求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互联网在高校应用广泛,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开展科研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相当部分高校师生对历史与社会现实了解不够,自身观点与价值取向深受网络舆论影响,特别是青年学生极其容易被网络中迅速传播的舆论所左右,从而对历史、现行体制、意识形态产生错误的认知。现阶段,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是巩固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大学的根本性使命。大学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属性,其培养的人才要有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符的理想信念追求,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方向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事关国人思想基础与认识共识。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整个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这些情况投射到高校意识形态之中,使师生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给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思维与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应用大潮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多样,高校师生高度依赖网络及QQ等自媒体平台,爆炸性的网络舆论往往第一时间对高校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容易被网上舆论所左右,成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改变传统思维,掌握师生网络舆论参与情况,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网络舆情变化给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在舆情引爆、公众关注、社会动员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充分展现,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群体影响

互联网舆论场中存在着公知、“精英”等较活跃舆论群体,他们的知名度高,影响面广,甚至左右着网络舆论和现实舆论的发展方向。

(二)西方的渗透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逐步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锁定在我国,将互联网意识形态渗透作为主要手段,在互联网中主要是利用网络意见领袖撰写大量政治倾向性的文章,放大社会矛盾;利用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舆论炒作,制造和传播谣言,甚至直接推销所谓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民主模式。高校思想意识活动高度活跃,对社会问题反应敏感,师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注意识与参与意识,特别是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观点理论,但知识、阅历的限制又使其缺少足够的政治判断力,因而成为西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性群体。

(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作用引导发挥不足

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条块特征明显,以实现部门院系功能化为主,内容对青年吸引力不足。高校建设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更多定位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用力不够,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小,还不能熟练的使用青年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等表达方式。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受班级规模大、教学模式单一等因素制约,对学生课堂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学生课堂手机使用频繁的情况下,“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作用弱化。再就是高校普遍存在意识形态舆情意识不足,对涉及师生的网络舆情,以及对师生普遍关注的网络舆情缺乏掌控反馈,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师生思想意识变化情况,时效性与针对性不够。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的路径分析

(一)要对师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当前需要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政治素质考核。要求教师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3]严格区分学术研究与课堂讲授的界限,真正发挥教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和引导作用。

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加强历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历史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判断是非的基础;而现实则表征一个国家的生存状态,成为感知对错的前提。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普及性的中国和世界历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教给学生如何用唯物史观辩证的看待历史和现实,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要着力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建设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力度。在学校门户网站旗帜鲜明的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开辟理论学习网络专栏,及时上传和更新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和政策,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师生将自身的理论学习心得在专栏进行公开的交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立体网络,扩大网络覆盖面,在学校、部门、院系等各网络平台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面先进文化。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真正落实到高校各层面,做到主题明确,统一部署,落实到位。

要与时俱进的做好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高校师生对互联网新媒体具有较强的接受度,各种新媒体往往是首先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运用开来。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使用,专人专管,充分发挥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师生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归口管理,做到有审批、有备案、有日常管理,使众多的自媒体纳入到学校宣传思想管理中,避免校园自媒体被滥用,甚至出现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再有,要积极推进校园自媒体建设,应不断加强学校官方机构、学术组织、校群团组织、教师微博等新媒体的建设,使其占据网络阵地,成为高校网络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高意识形态反渗透意识

要提升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一方面,要建设校园网络舆情调查平台,定期开展师生思想意识状况网络调研,根据情况变化,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对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的调查,对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邀请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剖析,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涉校园、师生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媒体沟通工作。统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对于网上不客观的舆论,要在第一时间联系有关网站或者新媒体管理后台进行交涉,避免虚假片面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要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意识。一方面,应提高针对校园网络的监控水平,设置防火墙与安全网,抵制和过滤掉各种有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有害信息,设置网络舆情阀,一旦触及预设标准及时厘清,以便进行及时的先期处置,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对外交流中反渗透教育。高校师生与国(境)外交流频繁,留学归国、海外访学经历教师、交流学生数量可观,出国(境)人员归国后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境外保持长期联系,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思想防范意识和政治辨别能力。国内高校与境外高校开展科研协同,与国外一些科技文化组织合作共建,引进外籍教师、培养留学生等工作中,加强对高校国外来访来学人员的审查,保持警惕,加强防范。

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是一场悄无声息却又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角逐,网络已成为这场无声较量的主战场。只有切实做好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的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